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谈及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辩证关系时,现在的理论界谁都不会否认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然而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在艺术形式美的魅力方面却没引起认真探讨。那么艺术形式是什么呢?首先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就存在着几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艺术形式指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形式,如音乐、美术、文学、电影、戏剧等等;再一种看法认为艺术形式是指构成形象的感性材料、组合规律及其技巧等。我们所说的艺术形式美是基于后一种看法讲的。第一种看法涉及到文艺样式,而不同文艺样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存在所谓美不美的问题;第二种看法,能从形式美的独立价值看到它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 ,实体的具体化就是形式 ,西方艺术受制于文化的形式原则 ,必然在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中都体现出形式美的法则。形式美是西方艺术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形式美与艺术本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贤根 《江汉论坛》2002,1(5):83-86
本文基于西方“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历史性变化,探讨了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关系,揭示了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一方面,形式作为艺术本性的规定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而表明,在审美与艺术活动中,形式是流变的与多元的,这种关联本身是非常复杂的。无视这些,将无助于增进对形式美与艺术本性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连勇 《宁夏社会科学》2002,2(5):117-120
“形式”概念在西方美学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宏观的意义上把西方美学史上的审美形式理论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客观形式美论、主观形式美论、主客统一的形式美论、多元化的形式美论。梳理和考察它从古典、近代时期的正、反、合三题的逻辑发展走向现代反叛的流变历程 ,并给予客观、公允的评价 ,有助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学术建设。  相似文献   

5.
艺术形式美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年多来关于艺术形式美的讨论涉及了许多问题,例如:艺术形式美是构成艺术形象时所凭的方式,它不等于艺术形象本身;艺术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为线条、颜色等;艺术形式美具有比例、平衡、对称、虚实、奇正、节奏、多样统一、不齐之齐等规律,这些规律本身并不含有阶级性;艺术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性,但考察某一具体作品的艺术形式美时,也还须联系作品的主题、内容以及作家的审美观点、艺术风格。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本文试行结合我国古代绘画和书法,就上列部分的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作为抛砖引玉罢了。  相似文献   

6.
艺术审美批评是艺术审美经验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探讨了艺术审美批评的本质和特征,指出其具备作为审美活动和科学活动的双重特征。艺术审美批评应能使艺术鉴赏科学化,使科学评论审美化。本文还对艺术审美批评的指向、范围、层次和标准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卢衍鹏 《东岳论丛》2019,40(11):32-37
马克思"艺术生产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指明了艺术批评的生产属性,这是艺术批评生产属性的逻辑起点。沿着马克思的思路,西方艺术批评生产理论史涵盖了艺术技巧、艺术生产过程、艺术生产方式、艺术生产关系等艺术批评的各个环节。中国艺术批评理论建构要以马克思生产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艺术生产经验,解决学科本位问题,把握艺术批评的主体立场和价值取向,创新艺术批评的阐释模式和话语系统,增强艺术批评实践性和生产性,形成开放、独立的艺术批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的每一种艺术思想和艺术形式的背后,都有或一个或众多的哲学体系支撑着。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形成受众多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主要的表现有:传统调性理论和传统功能和声的瓦解、对理性主义和形式美的摒弃、对叙事性原则的拒斥、对情感表现与形式的不同态度等。而传统调性理论是西方传统音乐理论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西方调性体系的产生、发展直至现代主义音乐时期瓦解过程的论述,剖析了其背后哲学思想的影响。从而对现代音乐在美学层面上有着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社会、政治和文学事实的剧烈变动,引起了文学研究方法和批评观念的变更。这主要表现在重新注意到文学本身规律的研究,或者说形式、艺术、内在因素的研究;重新注意到欧美各国文学研究方法和批评观念,重视根据当代新的包括本国和西方文学事实提出相应的理论。 对形式和艺术的研究在苏联当然是有传统的。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14,(1)
马克思在1857年应约为《新美国百科全书》撰写"美学"条目,由于当时哲学、心理学和艺术史学资料缺乏,马克思提出了"形式美三问"之后,一直争论未果。这里,对该问题,尝试作如下回答:第一个问题形式美的哲学根据,笔者认为黄金律是可以见证的辩证法:依据黄金律数据画出的偏心涡状线和S线,反映了辩证法的全部规律,是美的两个典型图示,都属于一个立体的螺旋体(美的原型)。这一模型构成了形式美学体系的中心环节。关于第二个问题美的形式分析:自然美的本质是对立统一的抽象形式美;著名的建筑、雕刻、文字、书法、音乐、诗歌和绘画艺术的全部形式要素,构成了美所呈现的黄金律辩证法。第三个问题关于形式美的心理分析,实际上审美过程中视觉对有效信息的"特征抽取"和大脑进行加工整合时都有主观参与,审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德国古典美学从康德开始就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思想体系。如果不深入艺术领域,一般的美学理论家很难发现这种症状。可是,一旦美学理论家真实地走进艺术,就会发现康德对“美”和“崇高”的区分并没有得到精神上的统一。在康德那里,形式美是艺术的绝对标准,而精神崇高又是一种艺术标准,这就为艺术批评留下了精神分裂的隐患。这在康德生活的年代还并不明显,因为古典艺术常常是把精神崇高与形式美结合在一起的,正如大卫的《贺拉斯兄弟之誓》和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然而,在20世纪,艺术变得完全不同了,艺术家为了追求精神的崇高已经牺牲了形式…  相似文献   

12.
伍世昭 《学术研究》2006,42(5):135-139
文章运用文学价值学、美国文学理论家阿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和刘若愚艺术过程四阶段理论,结合中国20世纪历史文化境遇和西方文化、诗学的影响,对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的社会政治意识、精神启蒙、审美感悟、语言形式、学理认知诸价值取向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总体考察,为学界深入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问题提供了逻辑起点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艺术形式美的问题,近年来颇引起不少学者的注目,于培杰的新著《论艺术形式美》,便一定程度地拓宽和开掘了这一领域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该书的著者凭着对艺术形式诸门类研究现状的真切把握,对这一领域中的一些薄弱地带作了尝试性的挖潜。如果说西方美学的媲祖毕达哥拉斯学派对音乐中的数的关系进行过最初的思考,那么其后继者请如荷迦兹、鲁道夫·阿思海姆等大都侧重于对视觉形象形式(如形体,色彩等)的分析,先辈们在这方面探讨上的偏好,恰恰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史上,形式主义批评与意识形态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两种理论对艺术所持的根本立场截然不同。形式主义批评注重艺术内部风格技法的传承与演变,强调艺术自身的独立性。意识形态理论则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存在,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各种权力等级差异对艺术的控制。文章通过西方艺术中的女性形象这一主流题材,指出两大理论在对待艺术中的欲望问题时显示的偏激之处,并试图建立一种人文主义的艺术观对其进行超越。  相似文献   

15.
祁县与太谷的秧歌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山西淳朴深厚的民俗文化环境熏陶下,艺术内涵尤为丰富,值得深入探究。但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冲击和影响,祁太秧歌的艺术价值在艺术鉴赏和审美研究中局限于音乐与舞蹈方面。本文旨在对祁太秧歌所展示的各种形式美特征进行剖析,以民俗文化为基础和切入点,进一步了解祁太秧歌鲜明的形式特色。例如祁县秧歌与太谷秧歌的服装造型、化妆、道具、头饰等的造型色彩方面所体现的传统民俗审美形式,以及它独特的舞蹈动作造型等。  相似文献   

16.
别林斯基等一代批评家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在艺术愿望和艺术达成上做了卓越的思考,民族性、典型性在他们那里得到了尊重和强调。中国的文艺批评曾走进误区,鼓吹围绕工作中心来写作。纵观西方现代批评,他们偏重形式技巧,走向另一极端。我们的批评应该是艺术的研究和集体的研究,也就是解放人生研究和集体意义上一个特别的解放人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艺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艺术产品的形成与发展,批评了在艺术产品方面存在的误区;探讨了艺术产品使用价值的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指出了艺术产品商品化的实现过程和艺术与商业“联姻”的必然趋势;研究了艺术产品自身存在的价值问题,判断和预测了艺术产品的历史、艺术、经济等价值问题。从艺术中寻求经济,从经济中寻求艺术,解读了艺术产品的价值发现。  相似文献   

18.
王瑞光 《南方论刊》2008,(12):91-92
艺术批评是伴随着艺术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既是连接艺术家和艺术接受者的一座桥梁,也是连接艺术作品和艺术理论的一座桥梁。在当代中国,艺术批评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在关注艺术批评功能的同时,也开始强调艺术批评者的社会责任。本文拟从上述两个角度谈谈对当代中国艺术批评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艺术的形式及形式美问题,是理解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一个焦点,也是一个难点.歌德曾经讲过:“材料是每个人面前可以见到的,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能找到,而形式对于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歌德《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第429页)是的,这的确是个”秘密”,以至连巴尔扎克这样的艺术大师也不得不感叹:“形式——这是普罗特斯,而且远比神话中的普罗特斯更加不可捉摸,更加诡计多端!”(转引自《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下卷第539页)由于形式的这种“神秘”性,有的人(特别是西方的某些美学家)就把形式看得高于一切,并企图仅仅从形式上去寻找美的根源和本质,这就给这一问题的解决增加了它特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一、要统一,又要多样在一个园林中,花草树木很好看,可是楼亭池台配不上,美不美呢?回答是:这个园林不美。推广到艺术上,道理也一样。作为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是一个整体的存在。艺术的形式美,是对整体给以美学的评价。有人看过戏,说:“布景很不错啦!”或者夸奖:“就是主角演得好!”那么,别的角色不免相形见拙了。凡这些褒辞,不过称赞艺术形式的局部因素,若从统一的整体看,毋宁当作批评更恰当。艺术的形式乃是复杂的组合,包含很多因素,如果一两个因素冒尖了,全局却显不出统一的和谐,配合不得宜,岂非削弱了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