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年来,藏传佛教寺院及其僧侣的经济活动日趋活跃,但在指称这种经济现象时,学术界同仁的用语不尽相同,有的叫"藏区寺院经济",有的叫"藏族寺院经济",有的叫"喇嘛教寺院经济"……概念上明显有欠规范和一致.笔者经过推敲认为称"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最为贴切,并对其内涵和外延作了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2.
上博简<郑子家丧>中"使子家利木三寸"的"利木"一词,学术界有"梨木"和"离木"等不同的解读,但都存在问题.文章结合上下文和古代葬具用材的有关资料,认为应该读作"厉木",意思是"恶木",即贱劣之木.  相似文献   

3.
袁可嘉作为重要的诗论家,创立了"新诗现代化"——"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的理论,其作为方法的则是经常被强调的诗歌应表现"最大量意识状态".从这一方法来看,其理论视域非常开阔,主要来源于瑞恰慈、T.S.艾略特和里尔克诗论.英语诗人艾略特与德语诗人里尔克在各自的诗学文化背景中都强调"诗是经验"的理论,却有着内化与否的区别.袁可嘉以此为基础找出了他们之间的共通之处,并把他们的理论与瑞恰慈的心理学诗学融合在一起,把"最大量意识状态"作为综合现实、象征、玄学的新诗学的根本方法,为中国新诗确立了新的规则.  相似文献   

4.
"大香格里拉"愿景两题——从四川藏区发展何以滞后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目前可进入性最差的地区,大香格里拉腹心地带的发展已经多年滞后.克服这种滞后,以川藏铁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融汇了藏传佛教核心价值的生态旅游无疑是两大推手;而将藏传佛教正道核心价值融合于其中,则可在克服"过度砍伐,过度放牧,过度挖掘"的同时整合大香格里拉藏区各类资源以利于永续利用,还能在开发传统文化市场价值的同时有效保护藏族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我们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世说新语》之与魏晋文学研究,恰是一个难得的"原生态"视角.  相似文献   

6.
秦汉皇朝是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初创时期,人际称谓"臣"的社会内涵经历了由非等级称谓向等级称谓逐渐演化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臣"在用法上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君臣称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与泛化的权威崇拜恰是造成此现象的社会根源与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7.
佛法概括起来,只有见、行二法."见"犹如人的智慧和眼睛,"行"犹如手足.藏传佛教以缘起性空为究竟见地.以"菩提行"为趋向完美的行为和道路.藏传佛教哲学观的理论基石是缘起理论,藏传佛教的人天善法和解脱法都是以此理论为根本依据的.藏传佛教不仅有出世间的功用,还包含了世间的功用,就世间功用来说,以"菩提行"利益众生;就出世间功用来说,也以菩提智慧断生死流,获平等法,至涅槃界."菩提行"的这种世间功用通过施舍、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等六波罗蜜多途径,作用于个人和社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阶段与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大体一致,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阶段.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主要包括石雕、木雕、铜雕和泥塑等类型,包括摩崖石刻、玛尼石刻、建筑装饰木雕、印刷模具木雕、封经板木雕、大型泥塑和擦擦等.中国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体现了藏族文化鲜明的宗教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9.
藏传佛教文化中的莲花生信仰模式,体现在"让朵花日"、上师瑜伽、"都钦法会"等具体表象中.莲花生所居住的刹土被称为"让朵华日".有人将它翻译为"铜色吉祥山"或"铜色山",在藏传佛教中它作为"刹土"和"坛城"被形象地展现,成为藏族老百姓对莲花生信仰的凝聚点之一.上师瑜伽是修习密法的方便和殊胜法门.莲花生大师作为藏传佛教上师瑜伽的教授和传播者,使其在藏地传承至今."古鲁仁波切都钦法会"又称为"侧吉都庆",有两种类型,即初十会供诵经和"古鲁羌姆"法会,即:会供颂经之吉日,"羌姆"法会之吉日.  相似文献   

10.
明武宗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帝王,对各种宗教都十分喜爱,尤其对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情有独钟。但《中国纪行》中记载的那位钟爱伊斯兰教与藏传佛教的明代皇帝并不是明武宗,很可能是弘治皇帝。至于明武宗喜爱伊斯兰教与藏传佛教,不过是其叛逆性格的一种表现,他不可能是一个伊斯兰教徒,也不可能是一个藏传佛教信徒,他充其量就是一个将伊斯兰教、藏传佛教等宗教当做儒教替代物的"叛逆"皇帝。  相似文献   

11.
元代回回人音乐生活的伊斯兰色彩,包含宗教和地域两方面涵义,大体可从《伊本·白图泰游记》中略窥一斑。元代回回人在宗教用乐、仪仗用乐和宴飨用乐三方面承袭了当时伊斯兰地区的用乐风俗。宗教和宴飨的音乐生活,对于回族音乐的形成起重大而持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的传承与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宗教音乐是指各少数民族在各种宗教场所或各类宗教活动中,由特定宗教职业人员以特定节奏和旋律宣达宗教情感、表现宗教观念、展演宗教仪式的一切声乐和器乐的总和。在社会现代化、文明多元化、宗教世俗化的整体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不断偏离宗教这一载体,神圣性逐渐剥落,世俗化、舞台化、娱乐化趋势表现明显。"去宗教化"已经成为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发展的悖论式困境。集政府、社会、市场与宗教四方力量,构建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的"社区参与保护模式",将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瞽矇",精通各种音乐,熟知各种祭祀礼仪,他们在上古礼乐文明诸多的活动中表现突出,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礼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可以发现瞽矇与音乐的渊源:他们是古代乐官的一类,地位很高,在礼乐活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政治教化、历史传承、音乐教育等多方面承担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是欧洲文化重要的形成期。复调的产生对西方音乐意义重大,它是在宗教强权文化统治下,在宗教与非宗教音乐遗产的对抗与冲突中,且无法找到艺术上的表现渠道的情势下,教会音乐文化内部分化并被挤压出来的结果。其从早期奥尔加农到盛期经文歌形式的发展演变,是欧洲宗教与世俗音乐文化权利话语较量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5.
宗教音乐在内容上融入了宗教的精神内涵,在形式上采用了音乐的表现方式.宗教音乐的发展不仅对宗教和音乐本身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人类其他许多艺术形式都有着重大影响.宗教音乐所达到的精神自由与形式自由的有机结合,是人类一切艺术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佛教绘画及法舞、法乐是以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为其信仰服务的宗教艺术。它起源于印度和西藏,伴随着藏传佛教及其寺院的建立,而传入蒙古地区的。由于受到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影响,受到蒙古族传统美学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佛教艺术形式,在蒙古族艺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宝卷包罗宏富,广涉宗教、文学、音乐等方面。欲更客观、完善地认识宝卷及其价值,应从民间宗教、文学曲艺与音乐仪式的整体视角去关注。古月斋藏《鹦儿宝卷》堪为善本,是大陆所存最早的本子。它扩大了鹦鹉行孝题材的影响.与其它同题材文体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鹦鹉行孝话语体系.丰富了中国文学。同时.它所兼具的民间宗教经卷与通俗文学的特征.反映了宝卷由民间宗教经卷向世俗文学作品过渡的发展态势。此外,它对道情等民间曲调的独特运用,也证明了当时民间宗教经卷与宗教音乐在世俗化层面实现融合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8.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音乐艺术创新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化,是在经历了几个世纪城市文化繁荣的基础上而不断积累、发展起来的。音乐艺术在发展、结合、改革、创新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世俗音乐的自然和谐、宗教音乐的弃旧图新以及音乐内容、表现形式和音乐理论在欧洲各国的发展提高,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萨满音乐是萨满教在祭祀、求神时经常使用的音乐,被教内人士当成最崇高的音乐之一.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一种专属于宗教的艺术形式,是萨满教的核心组成部分.表达人们对民族图腾的敬畏以及对愿望的渴望,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价值,是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对利玛窦与中西音乐交流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玛窦是中西音乐交流的第一人,他把西方的宗教音乐介绍到东方,也把中国的戏曲及祭祀音乐、民间音乐介绍到西方.他第一次把欧洲的击弦式古钢琴带到中国.他写的<西琴曲意>既有宣传基督教义的道言,也有自己艰难经历的人生感慨.由于他的音乐修养只限于粗晓音律,因而他对中西音乐的交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