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浦美 《社会观察(上海)》2003,(2):38-39
最近,美国目际经济研究所的弗雷德·伯格斯滕(C.Fred Bergsten)撰文,对近十年美国经济和日本经济发展走势进行了深入的回顾和对比,提出了一些关于重振美日经济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5.
杨蔚林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13,(2)
面对不容乐观的节能降耗形势,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显得日益重要.在我国,绿色建筑有关标准还处于推荐阶段,如何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从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分析入手,阐述了绿色建筑经济的价值,提出了解决绿色建筑经济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樊文军 《中国妇女(英文版)》2020,(4):56-57
有这样一种民居建筑,其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有房、游廊连接、起居方便、私密性强,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宽敞的院落中还可以植树栽花、词鸟养鱼、叠石迭景,让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这就是四合院,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7.
一、城市建筑特色的流失在你生活的地方,如果每天不只是行色匆匆地低头前行,而是抬起头来留意一下身边的建筑,便会注意到一个问题:这些建筑的风格似乎有一种趋同的发展趋势,城市蔓延着去风格化的轨迹.每个城市都有相似的高楼大厦,到处都是现代化的楼宇、住宅,城市之间建筑风格的差别越来越小,自身的风格越来越不明显.除此之外,就连不同城市中的旅游景点也逐渐趋同,城市特色在不断流失. 相似文献
8.
9.
城市建筑是一个城市经济、文化风貌的凝固的表征。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取向、艺术品位及民俗特征,并以自己的形象流传后世。能否产生别具一格的城市建筑是能否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的关键所在。避暑胜地北戴河景区自1893年清政府在联峰山建起第一座西式建筑 相似文献
10.
11.
当前绿色建筑因其能在有效满足人们居住舒适要求、提高建筑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同时.在后期运营过程中持续为社会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而颇受青睐.但对其经济效益及外部性等问题一直存有争议.笔者以绿色建筑的全生命期和利益相关者为主线.分别从生命期各阶段以及政府、开发商、消费者等多个角度解析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并在综合分析各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什么是城市环境?城市环境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我们所要研究的城市环境,主要是四个内容,即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或叫人为环境、人造环境、人化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以内或城市附近的山,水(江、河、湖、海),树木,气候等等。 相似文献
14.
现在,环境议题在亚洲地区逐渐成为房产投资的重要考虑项目,不单是由于承租人和投资人的压力,也因为更节能的建筑可以提升利润。全世界的各氧化碳排放量有一半与建筑物有关,在此之时,欧美房产投资者的一举一动,成了业界注意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正>11月25日下午14:30,由《安家》杂志独家协办的本年度中国建筑艺术优秀地产评鉴仪式在北京渔阳饭店文华厅成功举行。来自建筑届的专家、各地地产商代表及主流媒体齐聚一堂,共同评鉴本年度中国地产在建筑文化艺术上取得的巅峰成就。 相似文献
16.
17.
美国拥有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完备的市场体系,经济决策高度分散,经济主体拥有充分自主权,资源配置由市场调节,政府只在政策上加以促进和引导,经济增长方式早已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日本从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上一跃成为超级经济大国,经济外向型、效益型、集约型增长方式被誉为发达国家的典范。虽然中国经济与美国、日本发展的基础不同,国情也不一样,但其经验却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重视科技进步,依靠技术立国。美国在调整科技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国家科技领导作用的同时,增加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入。2…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法》第55条之规定虽赋予公益诉讼团体以原告资格,但立法显然过于简陋,"公益团体"要件资格需要重新认定。本文将就美、德两国公益诉讼团体资格确认制度加以梳理评析,以期对我国公益诉讼制度之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建筑业的施工阶段和房地产业的开发阶段是两大产业的交叉点。应以这个交叉点为突破口,把建筑产品生产环节的主体——建筑企业与建筑产品流通环节的主体——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关系进行分析,理顺两类紧密关联企业的经济关系,完善建筑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在这个交叉点的规范运作,充分发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建筑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需求分析
1.技能人才队伍素质和质量有待提高
受历史背景和客观因素的影响,相比相对发达国家的企业而言,我国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施工方法和施工手段比较落后,产业规模的集群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建筑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数量虽多,但技能单一;学历结构和职业技能层次结构偏低,一线的技能人才中级工及以下技能层次占比较大.主要原因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年龄稍大、经验丰富的优秀技能人才由于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基本转型或转岗进入技术和管理岗位;二是部分技能岗位对于员工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年龄偏大的技能员工难以承受岗位工作强度而转岗,没有合适岗位的人员处于待岗状态;三是企业在改制发展的过程中,更多采用劳务派遣的方式和业务分包的方式来满足技能用工需求,导致企业自身所需要的合格技能人才储备不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