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指出就地城市化中,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常常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城市文明的传播,但是转变的背景是农村,转变时间长而且不稳定。异地城市化中,农民工生活方式的转型发生在城市,尽管部分农民工因不能适应转变而以失败告终,但绝大多数农民工实现了生活方式的转型。尽管期间历经矛盾、冲突,但是转型时间相对较短并且较为彻底。认为相对于就地城市化,异地城市化更有利于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农民工阶层是当代中国农民的主体阶层,在改革开放前后其结构发生巨大变迁,究其原因,主要有:农村体制改革为其变迁提供了必要前提,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大量就业机会的并存为之提供了客观基础,市场取向的改革推动了这一变迁,经济利益驱动是其内在动力,农民传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则对这一变迁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农民与居村农民是农民市民化的两大主体.农民市民化是进城农民与居村农民享有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变迁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此相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应包括两条相对应的路径:一是"城市异地"转移路径,即通过发展大中小城市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城郊失地农民,实现部分农民异地市民化;二是"农村就地"转移路径,即通过发展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吸引更多的居村农民向特定地区聚集,实现部分农民就地市民化。  相似文献   

4.
农户经济行为深嵌在村庄社会关系中。与经典的理论判断不同,土地流转与阶层分化条件下的J村呈现出“中农经济”样态。中农阶层在土地生产上互助合作,在生活方式上消遣闲暇,在社会交往上保持融洽的阶层关系与强烈的参政兴趣,整个村庄因中农阶层占主导地位及中农阶层的引导作用而表现出团结有序的面貌。中农阶层为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破败的农村社会注入活力,为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保障,有助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农民合作能力的增强。尊重农民的经济行为,探索出一条以大多数农民为主体,最大可能增加大多数农民福祉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向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脱离田园式生活环境并放弃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村农民的福利保障方式,削弱了家庭和土地对农民的福利供给,接纳地的福利保障制度尚未形成,这给正在蓬勃发展的经济社会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风险。本文基于对重庆市两江新区48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证调查,从经济福利、文化福利和发展福利3个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福利保障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和完善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福利保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向工业化、城镇化转型过程中,农民工的城乡间的流动成为连接乡村和城市之间的重要纽带.基于2010年3月对陕西省农村地区3000多农民样本的调查,主要探讨农民工的城乡职业流动对其农村生活方式的影响.经实证调研发现,农村居民是否有过外出打工经历对于其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变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外出打工时是否有接受过职业培训的经历,对农民工生活方式向现代化转变的影响非常显著.这使得外出流动务工的农民同传统在家务农的农民区隔开来,前者在生活方式上表现的更富现代性.外出打工可以促使农村居民自主获取现代生活信息,自觉转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再社会化的过程.这也是推进西部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有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水源区是重要的供水地,关系着城乡居民的用水安全,但对水源区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对松华坝水源区的调查,分析该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从农村生产方式、农户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农户增收中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区演进和村庄变迁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互化互促的结果,是生产方式变革、生活方式变化的必然,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三化"呈现的特征不同,农村社区演进的路线不同,农村社区建设所选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也不同,要因地制宜,尊重规律,注重协调,加强统筹,发挥农民主体地位,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农村垃圾问题的凸现是与小农社会化过程结伴而行的。随着小农社会化的加深,农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的改变成为农村垃圾问题产生和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要解决农村垃圾问题,必须注重对农村和农民的研究,必须及时解决小农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防陷入城市垃圾处理方面“先污染后治理”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中国农民变化最大、最深刻、最有实质性意义的应该归属于农民观念的变化,即农民式生存观念向市民式生存观念位移,半自然式经济观念向市场式经济观念转变,强信任观念向弱信任观念渐让.农民观念的变化不仅对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和农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支持着农民工流动,影响着农民工的生活预期和回流观念.为此,我们必须纠正农民工的暂时观念,转化树立农民工的长期观念,增强农民工与市民的互动观念,克服农民工的自卑观念,遏制农民工的返乡观念.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农村青壮年农民过度流失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桎梏。必须改善农村的谋生环境和生活环境,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适度性和合理性加以宏观的调控,这是繁荣农村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农民认识上的偏差,形成了一种农业支持工业以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传统和先例,并扩展到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新认识、理解、关爱和回馈农民,并落实到具体政策上。  相似文献   

13.
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小说提供了一种文学范本,使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多了一份同"题材"而异"表现"的观照,其艺术化、审美性的中国乡村生态实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乡土作家作品中乡村原生态意蕴不足的缺陷,给中国作家以启迪,因此,有必要对赛氏小说和中国现代作家的"乡土小说"进行详细的比较,以期明晰异质文化对照下文学文本的不同表现,进而促进中西方读者对赛珍珠小说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092名农民进行调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农民公共道德行为以积极道德行为为主,但受市场化和经济化冲击强烈,不良公共道德行为现象普遍存在;2.中国农民家庭道德行为以中国传统优良道德为主,受市场化和经济化影响较小。并针对上述结果进行了相应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处理我国"三农"问题的鲜明特色主要表现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对农村改革的坚定性,坚持按劳分配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统一性,坚持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系统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邓小平在我国"三农"问题上的探索具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至30年代华洋义赈会农村合作运动的实质,是通过合作社把农民集结为信用团体单位,减少借贷的交易费用,从而把现代银行和国家金融机构吸引到农村的金融活动中来,形成以金融为切入点改良农民经济的模式。这场运动对农村经济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但由于借贷的条件所限,义赈会的资金主要为条件相对优越的农民所利用,导致了合作贷款的中农化。当合作社模式被国家政权推广为主要的农业政策时,现代农业金融制度产生了根本的困窘:国家有责任却没有能力向全部农民放贷,无法避免贷款的广义中农化,导致了合作运动最终在中国消失。  相似文献   

17.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力军,在促进“三农”和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需要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有效性。基于监管有效性的基本内涵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以及监管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评价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有效性的指标体系,为客观准确地评价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农民观对于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进程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又是反映毛泽东农民观的一篇重要文献,毛泽东对此文作过多次文字和内容上的修改,形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版本系统,而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必定会提炼出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该文其中几个重要修改版进行逐字逐句地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的农民观,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背景的变迁,其农民观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9.
解决"三农"问题,要靠金融强力支持与推动;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高效运转、便捷、低成本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作保障。必须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才能满足"三农"发展多元化的信贷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农地使用权、大型农业机械设备设施、农业生物资产、农业知识产权和专利等农村产权抵押方面做了大量改革探索,初步解决了农民贷款抵押难、资金筹措难、农村产权变现难等突出难题。为了总结、推广此项惠及农民的农村金融改革试验,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向纵深发展,提出设立"杨凌农村金融改革试验示范跟踪研究与模式推广"重大课题,组建国家级研究团队,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科技—人才—金融—财政—保险"一体化大平台,成立国际农村金融培训中心,开展农村金融学术交流与人才培训,建立"产业—科技—金融信息服务"联合机制,积极探索形成农产品期货、农业保险参与、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率先建立"专业农户注册登记"制度,逐步培育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等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农民观对于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进程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又是反映毛泽东农民观的重要文献,毛泽东对此文作过多次文字和内容上的修改,形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版本系统,而不同版本之同的差异必定会提炼出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该文的几个重要修改版进行逐字逐句地对比分析,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的农民观及其发展变化,以便更深入地认识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