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恽日初与黄宗羲围绕《刘子节要》的编纂之争,是蕺山学派割裂的重大事件之一.具体来说,黄宗羲认为恽日初在撰写《刘子节要》时所选文字不当,缺失诚意新论的重要内容,没有真正理解先师论意的本来面目,忽略了蕺山学中独体和意根、慎独和诚意相连的趋向,故而不能真正明晰先师学说的特点和精髓.恽日初受朱学影响较深,倾向于以总周程而折中朱王来定位蕺山之学;黄宗羲则更重王学,认为蕺山之学的核心在修正和恢复王学的真面目:因此,黄恽之争的实质就表现为蕺山思想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2.
东林学派和蕺山之学同为明末理学之显学,在明代理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黄宗羲在《明儒学案》的最后五卷,设置《东林学案》和《蕺山学案》,分别对东林学派与刘宗周的学行及学术思想作出论述。这些论述主要围绕其为东林学派正名、论东林学派对阳明学的批判与调和,以及高度赞扬蕺山之学三个方面展开,其中既有黄宗羲对儒家士大夫学者胸怀家国、内外兼修等高尚人格的无比崇敬,也有黄宗羲对东林学派与蕺山之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同时也体现了他扬"心学"、抑程朱理学的学术倾向。黄宗羲的这些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客观地实现了对明代理学后期发展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巴金在《家》中渗透着他对生命过程的强烈情感体验和深邃的思考,他用交织着复杂爱恨情感的笔触,塑造了鸣凤、瑞珏、觉新、觉慧等人物形象,他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这些人物的死生、爱恨、离合、成败,并随着这些人物的遭际而痛苦,欢喜,抗争,进而完成了他对生命本身具有的破碎意识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修身在齐家”指出,只有通过修身培育道德感,才能营造道德的家庭生活,为个体实现其人生价值提供立足点。“治国在齐家”表明了儒家“家国同构”的基本内容,即,伦理理论上“家国同理”;社会观上“家国一体”;在政治生活中必须以“大家”为重,以“恕道”为行为指导。“平天下在治国”则突出了“家国同构”的文化含义,即,文化价值观的合理化对于实现一个“德风开放”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末,佛学家王恩洋出版《王国维先生之思想》一书,从佛学视角观照王国维的人生哲学和艺术哲学。在人生哲学上,王恩洋指出王国维死于信仰终不可立,为王国维死因研究开一新视角;在艺术哲学上,王恩洋对中国艺术的乐天色彩、解脱与艺术之关系等问题有独到的阐释,弥补了王国维认识之不足。目前诸种图书目录对该书的版本著录均有误,而版本认识不清是学界低估此书的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吴闿生编撰的《晚清四十家诗钞》前二卷专录桐城诗派后期诸子的诗作,凸显了桐城派北传之后围绕吴汝纶渐次形成的"冀州—莲池"诗人群体组合,而其诗学批评在继承桐城诗派"诗文一体"、"熔铸唐宋"的基础上,突出了宗风杜甫的祈向,尤其注重涵容雄奇诗风,反映出时代风云之气在内心深处的激荡。  相似文献   

7.
老子"贵和"观是一种哲学辩证法,庄子"贵和"观是一种精神超越境界,老庄"贵和"思想奠定了《谿山琴况》论"首重者,和也"的哲学基础。受老庄"贵和"观影响,《谿山琴况》论"和"形成了"道技之和"、"虚静之和"、"无声之和"三方面特色;其论"和"始终追求器乐之于演奏者的最佳和谐状态与最高人生价值,它既是一种演奏技艺的和谐之美,也是音乐审美的"神韵"境界,更是人生逍遥的最高理想,它是中国器乐艺术"中和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