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露平 《中州学刊》2014,(5):116-121
马克思有没有本体论,是什么样的本体论,一直存有争议。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资本论》及手稿)时期,马克思从批判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出发并向批判大工业生产与工业资本的转变,其理论立场一直对本体论进行批判,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内置了本体论的批判话语,即对国民经济学的"异化劳动本体论"批判,并作为一种拒绝性姿态一直延伸至《资本论》中。马克思并未构建任何意义上的本体论,他在否定意义上拒绝了那些构建本体论的企图。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早期考察自由问题的视角,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开始转向人本学和政治经济学双重视域下的"劳动"。这一转变是马克思哲学逻辑展开和世界历史思想发展两条线索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哲学逻辑展开而言,马克思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到超越黑格尔"国家-市民社会"理论,关注到劳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从世界历史思想发展而言,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发展对劳动形态的改变看到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凸显,深刻认识到劳动与资本的张力关系是终结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动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逻辑和历史两条线索的发展说明,劳动是解决自由问题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后期形成科学唯物史观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思想大体贯穿于以"异化劳动"批判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批判、以"对象性的活动"为核心的一般形而上学批判以及以人的自我异化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阐明等论述中,其核心要旨在于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与人的自我对象化、自我创造活动的统一,它表征了人的存在方式。探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蕴含的劳动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以理论自觉的态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1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中 ,马克思的劳动观是否已经形成 ?如果已经形成 ,则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 ?这是判断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何时形成以及正确评价马克思《手稿》的一个关键问题。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有一种观点认为 ,《手稿》中马克思的劳动观尚未形成 ,其基本出发点仍然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如果有所谓劳动观的话 ,那也是理想化的、不成熟的劳动观。这种观点在学术界的影响较大。最近笔者重读《手稿》 ,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张宗 《兰州学刊》2008,(Z1):1-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异化劳动"概念的内涵决定了它的适用范围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运思方式彰显着马克思独特的哲学视野。哲学思维框架内的实证的经济学研究也孕育着马克思思入人的现实存在的切入点—物质资料的生产。因而"异化劳动"概念虽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成熟概念,但在马克思哲学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巧蓉 《东岳论丛》2006,27(4):38-42
“人类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观点,也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想主旨。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考察了人的实践与社会本质,较为充分地说明了人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异化的必然性。历史的产物终究不会是永恒的,马克思通过对私有制与异化劳动的辩证分析,揭示了人的异化劳动的深层次根源,认为异化劳动作为劳动的一种状态必然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被扬弃,人类由此进入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依赖于实践不断生成的运动,它是人类获得解放的最切近形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批判,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高兹则在《历史的道德》中通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揭示,阐述了个体存在主义的异化观.高兹通过对马克思异化观的重释,提出了消费异化理论,发展了马克思异化观;同时,高兹的异化理论对异化的分析不够彻底,未能认识到产生异化根源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8,(3):23-2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早期文本,其中关于人的自由思想的阐释沿着哲学与经济学两条逻辑并行。在哲学视角下,马克思发现了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根基,形成了劳动自由的逻辑体系;在经济学视角下,马克思发现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是自由的局限所在。异化劳动与私有制不仅使人与人的对象相异化,同时使人与人的感觉相异化;不仅使人与自然相异化,同时使人与人相异化。人在异化中失去了本质,自由应是人本质的全面复归,而实现自由的途径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相似文献   

9.
自由问题属于那种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也确实在人类自由理论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但我们认为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尽管在此项研究上不无收获,但却均未能取得科学的答案。正是马克思在自由观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对自由之谜作出了实质性的解答,而作为马克思科学世界观形成时期的一部关键性著作《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尽管不是关于自由理论的专著,但却包含有丰富的自由思想。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使饱含唯物主义精神的"劳动"概念成为他的自由理论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勾勒…  相似文献   

10.
胡绪明 《学术论坛》2007,30(7):58-6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资本统治的确立指认为异化劳动这一基本的"经济事实",其实质是抽象劳动对人的统治.马克思将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结合起来,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即积累起来的死劳动对人的活劳动的统治,揭穿了现代社会异化关系的本质在于抽象劳动成为现代劳动.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范畴,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整个哲学的批判,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意义的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个总体性文本,是马克思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资本论》创作之前的两部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这三个概念成为始终贯穿在两部手稿之中的思想主线,共同构筑着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形成与思想发展。有必要基于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努力理解马克思对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的认识与把握,努力把脉马克思两部手稿创作的理论思路,努力研究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之前的这两部手稿已蕴含的共产主义观,认为马克思在两部手稿中对劳动、资本逻辑的理解具有的一致性体现在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与共产主义观的形成上,以此探索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思路、思维方式、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时间思想发展有其内在逻辑进程,主要表现在八个阶段.青年马克思的诗歌中的"生死、时间与永恒的关系"成为其时间研究的出发点.博士论文中所表达的时间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是其理论的生长点.在随后的政治批判中,实现了对政治国家的永恒理性神话的颠覆,成为其理论的批判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通过揭示异化劳动时间与私有制永恒神话的覆灭,这成为马克思时间思想的成长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实践、时间与自由的阐释,使其时间思想走向成熟点.在《1957-19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出发,进行资本批判,揭示了人的三大社会形态,阐明了时间作为人的发展空间,深化了时间与人的自由的研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劳动二重性出发,科学揭示时间的结构,阐述了时间的历史发展以及与人的自由的关系,成为其时间思想的制高点.马克思在随后的东方社会研究中,指出了时间"跨越"与民族解放的问题,成为其时间理论的发展点.  相似文献   

13.
张成山 《北方论丛》2011,(2):127-130
马克思哲学的最高理论旨趣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在现代性开辟的人类自由道路中,马克思以其独特的社会历史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完成了对现代性自由观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所确立的自由观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历史自由观"。历史自由观是对康德以来的现代性自由观的扬弃。马克思的自由观继承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的基本精神,这就是,马克思承诺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4.
曹淑芹 《阴山学刊》2003,16(6):92-96
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提纲》中马克思确立了自己科学的实践观,而在此之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学说,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关于实践概念和实践的特征。《手稿》与《提纲》中实践现有明显的差别,同时《手稿》中实践观的雏形与《提纲》中的科学实践观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实践观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红 《东岳论丛》2006,27(4):32-37
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形成的逻辑起点,这一基本观点较为系统地提出和论证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全面阐述了实践观思想的合理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自然存在前提论、对象性活动论、异化劳动论、人化自然论和劳动二重性论。  相似文献   

16.
"对象性活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隐而不显的哲学前提和基础,这一原则的形成吸收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因素。马克思首先站在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基础上批判黑格尔"自我活动"的"非对象性",又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拯救被费尔巴哈忽略的"活动"原则,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同时理解为"对象性活动"。同时,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意义上谈论"对象性活动",而是将"对象性活动"诉诸现实劳动,将劳动的实现诉诸"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进而将真正的劳动规定为占有了对象本质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揭示了"对象性活动"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思想结晶,作为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同时又是一部卓越的哲学著作,马克思运用当时所掌握的哲学观点来概括其经济学研究成果,异化劳动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学哲学范畴。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理论逻辑联系的四个规定来探索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哲学经典。马克思在《手稿》中首先把“劳动”确立为现代性的现实原则;其次,通过异化劳动的矛盾分析,对现代性的分裂做出根本性的诊断;在此基础上,针对异化劳动的矛盾特征构想出对现代性分裂的根本治疗即“共产主义”;最后,在“人-劳动-历史辩证法”的宏观视域中把握现代性的历史命运。总而言之,马克思在黑格尔精神-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上,以劳动-历史辩证法为根本法则,创立了一门结构完整的现代性诊疗病理学。  相似文献   

19.
正确理解马克思私有财产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于认识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和发展,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和体系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对国民经济学所涉及劳动、工资、资本、地租等经济要素进行分析和批判,揭示出一个重要的理论核心即劳动的异化现象与私有财产的关系。马克思阐述了私有财产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定历史现象,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在对其道德性批判的同时,也肯定了私有财产的历史价值。资本主义私有制为过渡到更高的社会形态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私有制的消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注的问题,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注的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试图说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分工与私有制所体现的是不同质的关系,因此在两者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也就是说后者与前者之间不存在一种逻辑上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