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身体资本与打工妹的城市适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虹 《社会》2008,28(6):153-175
身体是被社会性地建构和生产的,身体的呈现方式不仅取决于微观的社会互动场域,也取决于宏观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本文以作者通过观察和访谈所掌握的广州餐馆等服务业中从业的农村打工妹的日常生活等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些打工妹如何通过对自身身体资本的挖掘、借用和改造,去建构自己的城市生活世界、适应城市生活及其要求的展开了细致的分析。作者指出,虽然“做个城市人”对大多数打工妹来说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但通过改变身体这样的微观策略,起码“像个城市人”还是能够争取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她们在城市生存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试析大学毕业生就业最低工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毕业生工资待遇关涉个人、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建立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制是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这一制度的建立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既有劳动力价值理论、成本—收益效应理论等经济学依据,又有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的哲学依据,还有社会控制、需求—满足等社会学、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4.
从高中升入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相当一部分大学新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问题,本文从影响心理适应能力的内外原因入手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6.
《社科纵横》2019,(9):77-82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人口流动、迁移的浪潮越发活跃,跨省市迁移的老年人口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随迁老人长期生活在农村,习惯农村的生活方式、村落文化,从熟人社会进入到完全陌生的生活场域,城乡间生活、文化巨大的差异,使之产生了诸多不适应问题,例如语言沟通的障碍、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交往的困境等。以甘肃省Y村的8位随迁老人为调查对象,通过深入访谈,利用类属分析方法,划分出生理适应、心理适应、文化适应和角色适应4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基于相关指标进行详细描述,分析阻碍老人融入城市生活的根源,依据萨姆纳内群体、外群体理论,探讨影响随迁老人城市适应的原因,希望能够引起随迁老人子女和社会民众的关注,给予随迁老人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增进随迁老人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晚年生活的快乐度和幸福度。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西部不发达农村来说,社会资本的建设和再生产是其重要内容.政府、村民和社会力量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负有重要责任,并可以在社会资本再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协作再生产是社会工作促进乡村社会资本建设的基本模式,它包括再生产内容的协调、再生产行动的协作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8.
进人大学成为个体人生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心理与社会性转折事件,大学新生面临着各种来自生活、人际、心理及学习的新挑战与影响,然而,大多数大学新生对于新生活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面对新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感到无所适从,精神压力大,思想包袱重,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方法,以小群体为对象来解决具有普遍性特征的社会问题,使受助者在小组中通过个人影响及群体影响塑造及改造能力,学习社交技能,发展个人潜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从小组工作方法的角度探讨如何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希望对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及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开放大学肩负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时代使命。面对乡村人才振兴发展需求,开放大学具备系统办学辐射面广、学习资源库内容丰富和学习支持服务完善的办学优势,有利于促进乡村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该文基于在质量标准建设、特色专业开发和实践教学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实践困难,开放大学可以采取以下发展路径:一是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开放大学社会认可度;二是增加针对乡村发展的特色专业,开发优质的课程资源;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和虚拟实验室建设。  相似文献   

10.
刘炎欣  赵鹏 《社科纵横》2008,23(2):78-79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进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教育、交通、环境、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公共服务的有效提高是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推动力.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顺利地推进城市化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要发展.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先导作用的城市教育必须凸显其核心作用.探讨基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教育结构,不仅对城市及其辐射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存量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双重机制。高职院校应通过一系列对策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存量,促进其就业。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中老年人为了帮衬子女特别是照顾第三代,跨越省市之界来到子女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成为"老漂族".由于农村与城市、故乡与异乡之间的双重反差,"老漂族"在城市适应方面面临着生理、心理、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困境."老漂族"的城市适应问题不是少数人的个别困扰,而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结构性困境.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的专业助人活动,可以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介入"老漂族"的城市适应问题,从而提高其城市适应水平,增进其家庭福祉,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与乡村治理秩序变迁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对于中国城镇化这场人类史上最为壮观的历史事件,最为根本性的社会变迁就是农业中国、乡村中国正在不断被工业中国、城镇中国所取代。随着城镇化引发乡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乡村治理秩序不可避免地被改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和路径选择。本文以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乡村治理秩序变迁的研究背景,从治理目标、治理模式、治理理念三个维度中去考察中国乡村治理秩序的历史演进,研判从资源汲取向"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演变、从村民自治向"乡政村治"与"多元共治"演变、从传统礼治向"依法治理"与"复合治理"演变的乡村治理秩序三重变迁逻辑,探寻中国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与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贫困、社会分化、心理失调、以及环境污染等城市社会问题也逐渐浮现,而有效的缓解以上问题是城市的建设者与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解决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且面临着基础设施、人口结构、公共卫生、利益冲突、能源资源、环境污染、价值观冲突、城乡分化等诸多风险.继续推进城市化需要尊重城市化自身的规律,着眼于加强规划、改进管理,特别是扩大和改进制度供给,从而不断提高城市化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家庭化”迁移的出现,致使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儿童跟随父母从农村移居到城市,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随迁儿童.中国农村和城市在生活习惯、生活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随迁必然给儿童的心理适应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作为考察儿童发展的家庭环境变量,分别探讨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标对儿童心理适应的作用,并针对家庭环境对儿童产生的“负效应”思考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出现了诸多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问题。本文就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性、社会性以及如何进行改革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在入学初期,大学新生普遍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不适应问题。社会工作专业高年级学生运用小组工作帮助新生解决入学适应性问题能够发挥"平等"、"助人自助"、"小组动力"等专业优势。通过南通大学"一米阳光"新生成长小组的具体实践,发现小组工作在介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过程中存在新生对小组工作专业性不够了解,工作人员经验缺乏,场地、设备及时间等客观条件不足等诸多问题,建议将社会工作专业资源纳入学生工作体系并逐步实现学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以便使社会工作在学生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雷开春 《社会》2011,31(1):74-93
本文运用2007年600位城市新移民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比较分析总体社会资本与本地社会资本对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影响,旨在揭示城市新移民的本地社会资本在何种意义上更有利于其社会融合。研究发现,尽管本地社会资本更有利于城市新移民的总体社会融合,但其作用的大小和方向却有所差异。这表明,城市新移民社会资本的本地化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杨宝琰  万明钢 《社会》2011,31(4):218-240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一个基督徒较为集中的村庄的田野研究, 探讨了乡村中学生基督徒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同时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基督教文化和科学文化而经历的文化冲突和由此引发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发现,宗教风俗的冲突给中学生基督徒带来的文化冲突较为普遍,不过,中国人集体主义取向的应对模式,“人情”大于“神情”的宗教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解这些冲突;对中学生基督徒来说,初中时期是一个转折期,学校主导的科学知识得到更多的认可,对宗教知识产生了疑问,随之信仰产生了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