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丰富多彩,渊源久远。《庄子》、《吕氏春秋》、《礼记·礼运》等典籍均论及大同思想,许多农民起义都提出过“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大同口号。到了近代,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之下,中国社会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旅程。这一过程既是不同文化交流不断走向深入的复杂过程,也是中国仁人志士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大同理想的曲折过程。以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等为代表的先进人士,都不同程度地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中汲取丰富营养,对未来社会前景进行了深思熟虑的构想和憧憬,设计了各具特色的大同理想社会。本文将对近代…  相似文献   

2.
大同理想与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探索陶季邑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在从事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走上了探索社会主义(非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孙中山探索社会主义,固然与他当时受到西方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的冲击有关①,但同时亦与他...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对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概念情有独钟,在文章和著作中多次明确地把它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奋斗目标和社会理想而加以使用,即此而言,毛泽东笔下的"大同"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无疑是对传统"大同"理想的自觉传承。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结合时代条件和现实需要对"大同"进行阐发,从而在特征认知、空间把握、实现路径和方法策略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大同"理想的超越。毛泽东晚年积极推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当时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相结合的一种实践探索。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只是由于没有全面客观地把握基本国情,同时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终成毛泽东"大同"理想的一次并不成功的实验。  相似文献   

4.
胡礼垣作为清末改良主义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在其留给后世的煌煌巨著中,处处闪耀着大同思想的光辉,时时流溢着对大同理想的向往与渴望。他的思想是以大同思想为归宿。翻开卷帙浩繁《胡翼南先生全集》的就会发现,胡翼南畅谈大同理想,不仅在时间上早于康有为,在所涉及的内容上,认识的水平上,也丝毫不亚于康有为。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是最早致力于探索"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之理想的世界秩序原理的思想先知。他以世界历史进化的宏阔视界,将中国史概括为三个时代:上世史为"中国之中国",中世史为"亚洲之中国",近世史为"世界之中国"。而其将来史,则将由中西文明融合而成新的普世文明。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揭示了中华帝国由"天下"而"国家"的政治转型趋势。在他的国家进化论中,国家的进化趋势是由古代的帝国主义转变为现代的民族主义,进而发展为民族帝国主义,最终走向未来的大同主义。民族主义时代和民族帝国主义时代虽为现代国家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未来世界将是万国大同主义时代。梁启超的民族主义仍保留了儒家"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欧战以后,晚年梁启超对国家主义的反思和对中国天下主义传统的阐扬,以及他寄予中华"世界国家"之普世文明理想的新天下主义,正是我们今日建构新世界秩序原理之弥足珍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从近代中国的国情出发,运用中国政治文化中“王道”的理念,发挥自古以来的“大同”思想,来构筑自己的国际关系思想体系.他提倡以中国传统的“王道”文化,来改变当时以西方“霸道”文化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格局.他提出以传统的中国文明为基础,超越弱肉强食的强权政治,超越近代世界几百年来西方列强奉行的大国强权的规则,扶倾济弱,主导世界进入天下大同的境域.孙中山提出这种思想,以近代西方列强欺凌中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为背景,具有现实政治的原因.他的这种思想也是晚清以来的思想家们倡导大同理想的延续.孙中山的追求虽然只是一种理想,但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道德理想主要关涉大同理想、人格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方面.大同理想围绕大同形式与"仁"之内核展开,经历了世纪之交传统大同的学理分疏、20世纪初至辛亥前的近代大同追求、民国初期大同理想的新境界三阶段.人格理想则大致分为圣人人格、君子人格与群体人格三层次.政治理想涉及对大同理想由情感向往转为理性认识,批判世界主义崇尚民族国家主义,追求现实近代政治共和理想.社会理想则体现为彰显民本的尚公与平等统一.此四者既存在区别又密切相联,彼此互动,展示出时人救亡图存、追求中国近代化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8.
青年毛泽东从自述其大同之鹄提出了大同之境,然在作《伦理学原理》批注时否定了其大同之鹄,其进行的工读活动、新村活动仅是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手段,而并无追求大同理想的意义。在思想急剧动荡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青年毛泽东对大同理想的追求历经了认同、存疑、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大同社会思想是康有为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他所著的《大同书》,主要体现了他愤世嫉俗的社会现实批判思想和空灵玄妙的“大同”世界理想。康有为的大同社会思想虽是鸟托邦式的空想,但又是超越时代的文化晶体,其中不乏合理成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虽然就整体而言是他本人的独立创作,但却并非凭空杜撰,而是有所本的。特别是与孔学的大同太平之道有着明显的前后相承的渊源关系,带有浓厚的孔学色彩。《春秋》公羊学的“三世”说和《礼记·礼运》篇的大同、小康说,给康有为以重要的思想启迪。康有为认为,孟子的性善说的根据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此心推而广之即为“仁政”,故此心实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切根”、“一切源”,因此,“不忍人之心”成为他设计大同理想的逻辑起点。康有为还认为,人的本性是去苦求乐,“好进化而恶退化”,这是人道进化的原动力,有此原动力,人类社会就会自然遵循必由之路,循序渐进而至于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这是他坚信大同理想一定会实现的基本理由,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表达了人类诸多美好愿望,尽管它即使到了遥远的将来能否实现还是个未知数,但它自身所固有的价值却是永存的。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种具有孔学特色的空想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思想土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了大同理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导致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误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以现代化为道路选择,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曾长期追求大同世界理想,其思想主要源于儒家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洪秀全太平天国理想、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构想的大同社会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影响。为实现大同世界理想,毛泽东不仅进行了理论思考,还付诸实践。据他有关著作和文献的表述,以及青年时期的新村实践、井冈山时期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社会架构的策划、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逐渐形成他自己的大同社会模式。尽管他的社会理想模式终未成功,但这种探索仍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思想土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了大同理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导致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误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以现代化为道路选择,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中国,首先把进化论思想引入历史观领域的思想家,当属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他率先把"进化"、"发展"等新观念引入历史观中,突破了循环论的旧思路,提出"三世进化"说,从而确立了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依据进化史观,他描绘的"大同"理想蓝图,不再着眼于过去,而是着眼于未来,唤醒国人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是西学东渐的时代,也是中国本土文化被予以重新发现和诠释的时代。"大同"一词首见《礼记.礼运》篇,近现代思想家从康有为、孙中山到李大钊、蔡元培都对大同理想津津乐道。其中,孙中山的大同理想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是三民主义之一的民族主义的一部分,而且作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蓝图,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因此,解读孙中山的大同理想有助于加深对孙中山三民主义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认识,同时可以直观地领悟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之间的分歧。  相似文献   

16.
晚清士人对共和制的接受有着极其重要的内在理由,即基于传统思想中理想的政教典范而对秦以来君主制政治的批判。大同、小康与无君这三种传统政教理想,虽然旨趣各异,但在后世的继承者那里都被用来反对秦政,因而在晚清都能发挥批判现实政治的力量。尤其是经过宋儒特意阐发的大同、小康理想,在中国走向共和的现代历程中影响巨大,但随着历史进化论的强势流行,宋儒在阐发大同、小康理想时提出的以道观史的历史哲学和弘教行道的实践主张,都被彻底放弃。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大同社会建设蓝图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大同理想,设计了人类理想社会的基本范式。孙中山继承和弘扬了孔子的大同理想,对其进行现代的诠释,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并努力使之从理想转向实践,把她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从政治、经济、思想道德各个层面具体勾勒大同社会的图案。孙中山的大同社会建设蓝图,对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大同理想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以及科学阐述了儒家义利观的概念,进而分析了在大同空想社会主义的动力体系中儒家义利观如何支持了大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罗峻 《船山学刊》2003,(4):69-72
19世纪的近代中国相继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同理想,一种是以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为代表的农业社会主义,建立在绝对平均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一种是以康有为的《大同书》为代表的工业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两种大同理想在继承古代大同、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平等思想的追求方面有相似之处,同时,由于两人具有不同的政治倾向和西方思想渊源,两种大同理想在基本观点及对未来的设想存在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6,(9):22-29
说起中国人近代的大同理想,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康有为和《大同书》,这也在无形中减弱了对谭嗣同大同思想的关注。其实,谭嗣同与康有为一样对大同社会津津乐道,并且对大同社会提出了种种畅想。两人的大同思想呈现出诸多相同之处,一起推出了近代大同形态的第一阶段。比较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相同点,有助于领略戊戌启蒙思想家的大同思想的共同特征,进而深入了解戊戌启蒙思潮的主旨诉求和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