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统计》2001,(8):9-14
城镇化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结果和主要标志。转移农村人口,提高城镇化水平,是我国“十五”计划的重要战略之一。也是发展西部经济,缩小贵州省与东部地区差距的战略性选择,更是贵州省在新世纪寻求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课题对贵州省的城镇化进程作一粗浅探讨,以期对省季、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地区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迈进的必由之路,是21世纪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城镇化进程指明了方向。就城镇化发展战略吴忠市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十一五”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5%,城镇人口发展到61万人的目标。吴忠市作为宁夏次中心城市,要实现跨越式地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经济差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用统计指标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离不开统计数字,全面小康社会是由许多指标来衡量,国家统计局与国家计委制定的《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包括五个方面共十六项指标。第一类为经济发展水平,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个指标组成;第二类为物质生活水平,由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居住使用面积、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产业结构状况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区域经济发展不但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更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配第一克拉克和库兹涅茨利用不同方法得到了相同的关于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相似文献   

5.
浙江经济发展与人口文化素质错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引妹 《浙江统计》2002,(12):28-30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改革开放政策并无特殊、地理区位条件亦非独有、经济基础更无优势” 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大大提高。浙江人均GDP已从全国的第十二位升至第四位;财政收入增幅、外贸出口增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农民人均收入已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首位。一般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人口文化素质也越高。然而,浙江省人口文化素质的各项指标,无论是文盲率(从高到低排列),还是每十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所占人数,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列第17到22位不等,与浙江经济水平的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见表1)。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第一劳动力大国。低劳动力成本的“中国制造”走向全球,成为一张世界级的中国名片。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近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恰好造成了目前适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老少抚养负担较轻的“人口红利”时期,造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所谓“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口的基本态势是:数量多,基数大,增长快,人口总体素质低。人均资源短缺与劳动力素质低下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有关统计,1998年末,中国人口总计12.48亿。当前我国的生育率已经降低到了更替水平,但是由于人口惯性,每年仍以1300多万的平均增长量增长。尽管执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人口学家预测,人口增长仍会持续到下世纪中叶前后,届时人口总量将达到16亿左右。人口数量膨胀会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的减少,人口压迫生产力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城市化的推进和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战略目标的关键.文章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视角,利用重庆直辖以来的数据,将推-拉模式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结合,针对"推"和"拉"的因素分别建立模型定量分析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耕地减少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提高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力",而城市较高的收入和现代化水平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拉力".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水平的度量,评价和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军 《浙江统计》1999,(12):18-21
大力发展城镇,推进农村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结构变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为此,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把城镇化作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与措施。因而,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水平有多高,城镇化的状态如何,城镇化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多少等等,很需要从量化的角度去研究,以便为城镇化政策提供定量支持。本文试图就城镇化水平的度量与评价作初步探讨,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预测分析。一、城镇化的数量特征及其度*所谓城镇化,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由乡村型…  相似文献   

10.
“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到2000年,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下世纪初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更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体制基础。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00年,按1995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从576万亿元增加到85万亿元。“九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实际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4…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四川劳务输出产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正模 《四川省情》2006,(10):29-30
四川是一个内陆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全省870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即约5000万,其中有3900万农村劳动力。而四川耕地总量相对人口和劳动力偏少,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保守的估计都在1/3以上。因此,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影响城乡经济发展的主线。四川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即成为我国跨地区劳务输出的主力,为我国劳务输出最多的省份,人员分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其中最集中的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据统计,2006年上半年四川共输出劳动力1633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42.5%,其中省外877万,省内820万人。2006…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数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英 《统计研究》2003,20(7):20-5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也是人口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 ,在城镇化进程中 ,我国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数量一直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关注。本文基于人口普查数据 ,估计了 2 0世纪末 ,1990~2 0 0 0年我国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数量 ;户口“农转非”人口数量 ,并对 2 1世纪头 2 0年 2 0 0 1~ 2 0 2 0年我国城镇人口的发展趋势 ,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数量 ,城乡劳动力资源分布进行了预测。  一、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定义当前我国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情况复杂 …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嘉兴市区人口集聚加快,人口城镇化率显著提高,但也存在市区城镇化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完全城市化”问题突出、城镇化提升落后于县域等问题.建议转变观念、加强规划、调整产业、创新机制等,促进嘉兴市区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之一.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建立了反映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构建了系统协调状态测度模型.对中国西部地区实证分析发现,西部地区“三化”协调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位,工业与农业发展的不协调是制约西部地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西部地区也存在过度城镇化现象,统筹城乡发展对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针对西部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牧民在当年生产经营中所获得的纯收入与参加分配人口的平均分配额。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反映着农牧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同时也反映扩大再生产和改善生活的能力。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是实现小康目标的基础,对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张琼 《四川统计》2013,(9):50-50
认清意义:提高城镇化质量 党的十八大把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主要标志之一,其重要内涵就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以农民工为主要代表,四川约有900万人是城乡两栖的“半城镇化”人口。大量人口在城乡间流动,导致运力浪费和宅基地低效利用,制约农业规模经营,削弱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17.
际平 《四川统计》2013,(12):1-1
这些年各种新词、流行词不断冒出来,有关于社会风气的,有关于百姓生活的,还有关于国计民生的,不知您注意没有,一个很学术、很响亮、使用率很高的词-“城镇化”就在其中。“城镇化”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曾经关于这个词的诠释也公说公的、婆说婆的。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直至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无疑是主要的劳动力输出地。1995~2000年全国的人口迁移率为2.83%,中部地区除山西之外,其他五个省的人口迁移率均大大高于全国水平(见表1),且中部的迁移人口大都迁往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见表2)。而中国的地区差距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也是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因此,研究中部地区人口迁移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对于中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都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9.
立足于党的二十大的指导思想,文章建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方法测度了2007—2021年中国式现代化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维度的现代化综合水平,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推进历程与实现情况,结果显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在2007—2021年得到了稳步提升,仅有2020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水平略低于2019年。进一步地,中国的人口特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避免且必须重视的问题,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关联效应并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人口特征问题,结果表明:人口数量、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活动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我国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偏少,耕地尤为紧缺,因此,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首要任务。但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目前我国人口的城镇化率还只有28.6%,尚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与中等收入国家已达58%、高收入国家达78%相比,差距很大。在今后15年内我国城镇化水平必将逐修提高。据1978年到1994年统计,我国城市数量由161座增加到612座,即增长了28倍.其中大部分靠外延扩张,再加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