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哈姆雷特替父复仇的过程一再被其延宕,而延宕原因一直是研究者讨论的焦点。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批评者都试图探究延宕之谜,因此提出了种种解释和看法。其实引入海德格尔有关“本我”的死亡哲学观并以此为突破口,可诠释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和揭示哈姆雷特由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最后的果敢出击以完成复仇任务的心路历程。哈姆雷特由一个沉沦于世的此在,通过内心挣扎和对死亡的不断思考以及持续的焦虑为他隐藏的本我觉醒提供了一种可能,这种可能促使他求真,弄明白了死亡的真正意义,并用自己的死亡实现了超越“常人”的向死而生,最终完成了对自己的生命救赎。  相似文献   

2.
哈姆雷特与<沉沦>主人公"他"心理上都经历着焦虑的内在冲突;伴有忧郁的气质;都有着复仇的决心与行动,最终都走向了无可避免的悲剧.他们焦虑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3.
延宕使《哈姆雷特》这出复仇悲剧情节曲折 ,人物性格丰满。哈姆雷特一再延误复仇主要是因为他复杂忧郁的性格 ,特别是他对整个宇宙内普遍病态的关注以及与众人所形成观念上的对立  相似文献   

4.
同是面临为父报仇的重任,哈姆雷特的表现却与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完全不同。前者的复仇过程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而后两者却只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阐释哈姆雷特在为自己父亲复仇过程中如何受到理性思想的影响,并揭示哈姆雷特以及人类由于认知的局限而在查证及裁判上注定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在父亲死后,都对父亲的形象进行了美化、理想化、甚至神化,而这种对父亲的崇拜背后的心理实为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当父亲在世时,面对父亲的权威,他们都采取了被动的反叛方式,即逃脱,以求从父亲的控制和影响中解脱出来,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寻求自己独立的生活。在对父亲生命意志认同的集中表现上,也就是复仇问题上,他们徘徊于"崇父"与"判父"之间,并且最终都以悲剧收场。  相似文献   

6.
从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差异的角度,以我国元代著名悲剧作品《赵氏孤儿》和英国经典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两部作品为例,试探讨复仇文学在中西方不同背景下,复仇过程描写、复仇主体心理以及复仇结果的差异,并从两部作品创作的社会环境、中西方文学传统以及中西方所属文明三个层面来深层次地探寻相同主题的文学在中西方存在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从复仇、爱情观、生死观三个方面将哈姆雷特与雷奥提斯作比较,力图证明哈姆雷特之所以为世人同情和尊重,不在于他的复仇壮举,而在于他对个体身份及人生意义的不懈探求所带给人们的无尽启示。  相似文献   

8.
诗化与自毁——哈姆雷特悲剧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化意识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哈姆雷特的悲剧,但却赋予了他独特的生存状态和世界观,进而影响了他在命运面前的选择。深入探索诗化意识在哈姆雷特悲剧中的意义,是理解整部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哈姆雷特》自诞生以来,各种各样的评论就层出不穷,每一种新的理论成果都会对哈姆雷特复仇的延宕进行解释。回归文本,我们会发现,哈姆雷特的延宕与激情、理智、过度思虑的关系并不是太大,他的延宕只是我们人类遇到的一种精神危机及哈姆雷特在这种精神危机困扰下企图突围而不得的悲剧表现,哈姆雷特的精神突围具有穿越时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结构主义所提倡的二项对立的手法入手,从两对对立面——人民的王子和复仇的儿子、真实的自我和虚幻的影子——分析了哈姆雷特相互矛盾、相互斗争的双重身份,说明了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主要原因在于他身份的二项对立。  相似文献   

11.
王金龙 《南都学坛》2007,27(6):76-78
阐释哈姆雷特的悲剧之谜,探究剧本艺术魅力之谜,必须通过对剧本的"细读"寻求大量的文本证据。通过对"美德"、"情欲"、"理性"、"荣誉"等几个关键词的解读,发现它们不仅在剧本中出现频率高,而且还反映了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既无限向往并追求"美德"和"理性",又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情欲",尽管"荣誉"让他坚定了复仇的决心,却无法真正平衡"理性"和"情欲"之间的悖论结构。这种两难选择造成了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和悲剧结局,同时也正是这种两难选择的深刻性和普遍性才使剧本成为常读常新的经典。  相似文献   

12.
哈姆雷特的延宕是莎学界的一个老话题。这一公案中有几个历代学者都关注的焦点,如鬼魂诉说后哈姆雷特为何没立即复仇?"戏中戏"之后哈姆雷特为何没趁克劳狄斯忏悔时复仇?哈姆雷特是否性格忧郁等等。结合着戏剧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剧情的内在发展逻辑对这些焦点进行分析,便会发现,哈姆雷特不仅未曾延宕,而且他在复仇过程中表现出了机智、勇敢和敢于冒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复仇悲剧虽受惠于塞内加,但又离不开英国戏剧传统。无论马洛的《帖木尔》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还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及《哈姆莱特》,无不打上英国文化的烙印,反映人文主义理想与中世纪桎梏间的冲突。这些复仇悲剧皆以对权力的欲望为动因,悲剧形象宁可牺牲自己和殃及他人也要矢志不渝地追求,展示了悲剧英雄向极限挑战的悲壮  相似文献   

14.
从保罗·德曼的修辞性阅读理论出发,将《哈姆雷特》中的"复仇请求"视作文本,以鬼魂为发出者,以哈姆雷特为接受者,认为文本发出者/鬼魂的"中心隐喻性"解构了复仇的目的;文本的"自我解构性"导致了文本的不可阅读性;文本接受者/哈姆雷特的"意识形态性"解构了复仇的意义。《哈姆雷特》展示了人类生存的语言学困境。  相似文献   

15.
心灵成长的历程--析哈姆雷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姆雷特的复仇的延宕行为是因为他需要时间使自己的心灵逐渐成熟,他需要经历心灵的磨难,他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对自身的审视,他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人性的堕落、人生的虚无和自己的懦弱.他经历的三件事使他心灵走向成熟,坚定了他复仇的决心.使他成为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他的故事对今天的青少年的人格完善仍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6.
借鉴保罗·德·曼的修辞阅读方式解读《哈姆雷特》的"复仇"主题,可知《哈姆雷特》中已故国王和王子的真正复仇对象是王后而非"新王":老哈姆雷特死后洞悉天道报应,获知自己因王后为妇不贞而遭胞弟所害,要求王子杀死克劳狄以制止叔嫂乱伦,而将真正的复仇对象王后交由上帝审判,使其遍尝最残酷的神罚;同时,哈姆雷特谨遵父王吩咐,以言语讽刺的方式报复王后,使其遭受现世内心的折磨。由此,可廓清多年来学术界对"王子复仇"的一些歧见,从而准确诠释《哈姆雷特》中的"复仇"主题。  相似文献   

17.
以戏剧情境论和阐释循环论为思想背景,如果细斟独白词句、还原独白情境、理解独白者整体心灵历程和性格特征,哈姆雷特的那段著名独白“To be,or not to be…”可以翻译为“挺身而出,还是隐忍退缩…”。从全剧整体来看,哈姆雷特性格中超越性与缺陷性的结合构成了他悲剧性格的内核,并最终导致他的悲剧命运;而将“To be,or not to be…”翻译为“挺身而出,还是隐忍退缩…”恰好能在隐喻的层面上让人感受到哈姆雷特悲剧性格中的超越性和缺陷性。以戏剧情境论和阐释循环论为指导,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到人物所处的情境和人物整体的心灵历程,译出人物的内在生命特征,无疑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戏剧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哈姆雷特的复仇延宕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本文从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学说入手,分析哈姆雷特恋母情结的表现及其对复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到入咸阳烧杀劫掠,再到分封十八诸侯,项羽的种种作为,主要是他把推翻秦王朝当作自己的主要甚至唯一使命,没有刘邦一统天下的远大志向,满足于作为楚国贵族的复仇和复兴,以致在政策和策略上屡屡失当,一次次失去机会,最终败于刘邦。  相似文献   

20.
超越者的悲哀——也谈哈姆雷特的“延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握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的"延宕"是解读这一形象的关键,本文试以哈姆雷特的"延宕"为切入点,从他作为一个担负着"重整乾坤"使命的王子和无力回天的人文主义理想幻灭者的双重身份这一角度,来阐释他之所以"延宕"的深刻根源,还原出了一个人文主义反思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