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有研究对于英国“黄金时代”对华政策的生成存在三条解释路径,即经济复苏论、党派利益论和官僚政治论。从被忽视的能动者互动视角出发,引入并运用经济外交方略概念,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路径:中国积极运用经济外交方略与英国展开持续互动,不断地塑造英国政治精英在对华政策关键抉择时的偏好与行动,从而带来了“黄金时代”政策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武昌起义爆发时,身在美国的孙中山并没有立刻回国,而是先前往英国寻求外交支持和资金资助。虽然孙中山通过非官方途径与英国政府有所接触,但由于英国政府早已明确了武昌起义胜利后对华政策的立场,孙中山此行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当时英国的对华政策,主要是在听取英国驻华官员的建议后确定的,通过挖掘英国外交部所藏档案,辅以已有相关成果,可以更深入地检视1911年孙中山赴英国外交活动的原因、过程及成效。  相似文献   

3.
论义和团时期英国的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义和团时期英国的对华政策刘志义义和团运动时期,作为老牌帝国主义的英国在策动对华侵略和镇压义和团运动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就这一时期英国的对华侵略政策作一概述。一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和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导致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爆发。190...  相似文献   

4.
1926年10月,广东国民政府采取断然行动,自行开征二·五附加税,该税虽冠以内地税之名,实则等同于华盛顿会议所承诺之二·五附加税。国民政府此举引起了有关国家的强烈抗议。在应对广东征税行动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出于取消对英联合抵制、保护海关、中国内部政局大势和中外关系未来走向的综合考虑,采取了与他国完全不同的行动方针。初则极力主张公使团默许广东征税行动,继则撇开他国率先单独发表无条件承认华盛顿附加税并全面软化对华立场的声明。本文对关税会议后期到广东开征附加税之间的英国对华政策脉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为透视中国局势剧变年代的国民政府外交和英国对华政策提供了个案的解析。  相似文献   

5.
在英国租借、接管和统治新界的历史上 ,时任港英政府辅政司的骆克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由于骆克自称服膺儒家的“仁义之道” ,反对殖民者的种族主义 ,号称“洋儒生” ,伪装成中国和新界居民的朋友 ,具有极大的欺骗性。为了澄清历史真相 ,本文对 1 898~ 1 899年英国强租新界期间骆克本人的活动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从而揭示英国对华政策的殖民侵略本质。  相似文献   

6.
近代《泰晤士报》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景式的报道。在辛亥革命期间,《泰晤士报》相关报道的舆论导向经历了由中立到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转变。《泰晤士报》以西方经验和价值观审视辛亥革命,其相关新闻文本带有显著的政治倾向性、选择性和主观色彩。《泰晤士报》关于辛亥革命的报道在国际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的同时,对革命进程本身以及此间英国对华政策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英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南京国民政府成为英国对华外交的重点.当国民政府成为一个能够有效控制山东的权威政府时,英国与南京国民政府就威海卫交还展开交涉.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王正廷与英国驻华大使蓝普森以1924年交收威海卫草案为蓝本进行多次谈判,最终于1930年10月1日成功收回威海卫.  相似文献   

8.
利益集团如何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 ,中美关系波折不断。其中 ,美国的利益集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 ,利益集团影响其政府对中国在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制定 ;影响其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等。深入剖析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美国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奥巴马的再次当选,其第一任期内的对华政策到了盖棺论定的时候。中美关系一直循着起伏不定的发展规律,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既体现了周期性发展的形式及结构性矛盾的特点,又有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例如:对华政策上起点高、摩擦逐步增多,即"高开低走,软硬兼施"等。奥巴马对华政策是如何产生的,它又产生了什么影响等,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侯毅 《兰州学刊》2009,(7):217-221
1787年,英国派出以查尔斯·卡斯卡特(Chades Cathcart)为正使的使团访华。这是英国政府第一次遣使来华。使团来华的目的是扩大对华贸易,增开通商口岸,割占中国岛屿及在华设立使馆等。卡斯卡特使团使华经过了周密筹备,反映了当时英国对华政策及各政治集团在对华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尽管此次出使因正使卡斯卡特在来华途中病逝而夭折,但其在中英关系史重要影响和意义仍非常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是国共关系变化的晴雨表。抗战后期美国基于自身利益和战后霸权考虑 ,其对华政策的基本点是保持中国内部团结、防止分裂 ,促使国民党政府联合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 ,共同抗击日军。但在促蒋联共及对蒋介石政府支持力度上 ,摇摆不定 ,走出了一条“之”字路 ,国共谈判也因此谈谈停停 ,阴晴不一 ,最终因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彻底转向助蒋压共拒苏 ,而导致战后国共关系破裂 ,内战爆发。美国对华政策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酝酿对华政策调整的时代.在约翰逊政府时期,以提出"遏制而不孤立"为标志,美国战略界和政策研究部门在认识上基本完成了对华政策的调整,为尼克松政府实际调整对华政策打下了基础.这种调整的战略思路为一直到现在的美国对华政策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框架.分析这种调整的战略思路,对认识历史和现实的美国对华政策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37~1941年的美国对华政策基本上属于一种过渡型的政策,既因袭了过去的“不承认主义”的中立政策,又孕育着新的同盟因素,走上援华制日的道路。同时,这段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也属于多边型政策,对日政策又是其远东政策的主体,对华政策攀缘在日美关系之上,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另外,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还属于一种倾斜型的政策,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中美关系本身的范畴,它几乎包含了帝国主义强国对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不平等政策的全部意义,如:强权政治、强权外交等。美国把中国作为棋局中随着美国利益和意志任意驱使的一枚棋子,为美国利益去做铺垫交换。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轨迹 ,将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分为“中立”政策、援华制日、全面援华抗日三个阶段 ,并对逐段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揭示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金剑华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援华──结盟──扶蒋反共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是什么原因驱使美国政府不断地调整对华政策?研究这一阶段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将有助于全面了解此间的中美关系,也对今天正确把握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不...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在1931—1945年,苏联的对华政策分三个历史阶段,突出表现为两重性的特点,其正义性、进步性是由苏联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其非正义性、非进步性是由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苏共对中共无产阶级性质的怀疑等因素决定的。苏联对华政策的两重性对中国抗日战争既具有积极作用,又产生了很大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7.
北伐时期 ,国民政府鉴于日本同英美的矛盾、日本在华势力分布特点和日本对华政策特点 ,受苏联革命外交战略的影响 ,实施了接近日本、联络日本的对日政策。这一政策也是北伐前单独对英政策的继续和发展。在北伐开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 ,起到了牵制英国武装干涉中国革命的作用。但也为蒋介石与日本的妥协活动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8.
解放战争时期 ,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扶蒋溶共”到“援蒋反共”的演变过程。这种政策的实质是美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或附庸 ,抗衡苏联 ,称霸世界的帝国主义政策。中国共产党针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和中国革命的需要 ,采取“中立美国”的策略。这种策略的灵活运用 ,有效地限制了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范围和程度 ,掌握了对美蒋斗争的主动权 ,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在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之前,日本对华政策的最大特点是“政冷经热”,这在池田内阁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池田内阁在政治上积极配合美国反华的同时,在经济上加强了与中国大陆的联系,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周敏 《理论界》2006,(9):208-209
在后冷战时期,美国进入了克林顿、布什执政时代。两位总统虽然来自不同的党派,在国内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但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两任总统对华政策有许多相同之处。当今世界没有任何双边关系会像中美关系那样重要,分析两任总统对华政策的共同点,可加深对美国对外政策、外交表现、对华政策摇摆不定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