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快宝……”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世上不光妈妈好,老师更好。老师像园丁一样培育我们这美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2.
无言的母爱     
阿蓉 《女性天地》2005,(4):26-26
母亲是个哑巴,父亲木讷多病。那时,小伙伴们总不跟我玩,偶尔缺人才开恩一次,可稍不如意就反目成仇,一起拍手高歌:“哑巴妈妈,天黑回家,哇哇叫门,像唤猪娃。”受不了这种羞辱,我就眼睛红红地朝其中喊得最凶的一个扑过去,狠狠地打他,结果他们群起而攻之,吃亏的自然是我。母亲远远看见,赶紧冲过来,咿咿啊啊一通劝阻。不想,这非但不能平息矛盾,反而招致小伙伴们更加放肆的哄笑和叫喊,甚至有土疙瘩飞过来。母亲一把扯过我,护在胸前,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抵抗攻击。我则拼命地挣出母亲的怀抱,疯狂地跑开了。  相似文献   

3.
罗满元 《老年人》2007,(7):26-27
2006年8月5日上午10时25分,我的母亲用尽最后一点力气耸了耸肩,双手一摊,停止了呼吸。当晚,瘫痪在床的父亲提出要跟我们一起守灵。父亲坐在轮椅上,抚摸着母亲的棺木,一边用不灵便的手比画着,一边嘴里“啊啊”地说着什么。我们听不懂他的话,只能猜。后来,我找来一块小黑板,父亲用左手在上面艰难地写下“83”、“85”和“3”三个数字。  相似文献   

4.
怀念母亲     
朱渝 《华夏少年》2007,(9):47-48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以前唱这首童谣,脸上总是充满幸福和快乐,而今唱起这首歌,唱着,唱着,眼泪却止不住地往下流。  相似文献   

5.
一峰 《老年人》2006,(1):30-31
25岁的孔素云出嫁了。10年前,母亲孙华与她签订的那份“道德协议”,如今成了她们母女幸福的见证。孔素云家住长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她是父母的独生女,有过快乐的童年。然而,自打父亲吵闹着要跟她母亲离婚后,家里就再也没有宁静和温暖了。1996年的冬天,父亲为离婚大打出手,最终闹到了法院。孔素云哭着求情,但丝毫不起作用。她伤心至极,对着父亲吼道“:你要是为了别的女人跟妈妈离婚,我就向你学,让你看看一个失去父亲的女孩子是怎样堕落的。”女儿的话让人震惊,但她父亲不管不顾,还是狠心地说“:离婚是我和你母亲的事,你无法阻止。你是否堕落…  相似文献   

6.
琴心 《伴侣(A版)》2015,(1):10-11
曾在韩国当"练习生" 张碧晨1989年生于天津,初中、高中都考到天津河东区最好的中学天津七中.母亲是平津战役纪念馆的管理员,父亲跟朋友做点小生意,家人和文艺工作完全不沾边. 张碧晨说,自己的艺术细胞遗传自母亲."妈妈喜欢唱民歌,我小的时候,妈妈单位有文艺演出时就抱着我去唱歌."也就是从那时起,她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大福     
父亲从乡下打来电话,一开口就嚷:“儿子哎,你妈又骂我啦!”我笑:“什么事呀?”父亲说“我花500多块钱买了一张席梦思,你妈说家中有那么多床,何必再买。”我一听便明白,母亲是心疼钱了。母亲的脾气我知道,骂起人来,是越骂越起劲的,唯一能制止她的,只有我。每次父亲被骂得招架不住时,就打电  相似文献   

8.
中午,几个女人聚餐,不知怎的,话题扯到了母子关系。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那个在我童年记忆中一直严肃的母亲,很委屈地跟女友说:“小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出妈妈喜欢我,她老是那么严肃,从来没有跟我开过玩笑,更没有亲过我。“女友安慰我:“那时的母亲好像都  相似文献   

9.
在孩子心目中,自己的妈妈是什么形象呢?在一场作文比赛上,在众多10岁小考生的笔下,妈妈成了“会计师”,计算好了他们的每一分钟,生怕他们会多玩一会;妈妈成了“变色龙”,考了满分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成了“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被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成了“河东狮吼”,看一会儿电视就会发作;妈妈成了“如来佛”,做任何事都逃不出她的“五指山”……显然,妈妈被“妖魔化”了。事实上,“妖魔化”妈妈不仅仅存在于一个地方,在全国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到底是妈妈怎么了,还是孩子怎么了,抑或是……3000小考生“妖魔化”妈…  相似文献   

10.
父爱的传递     
父亲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工作狂,成家之后就很少顾家,儿子呱呱坠地之时也不例外。儿子12岁那年,母亲受不了父亲的冷落,狠心去了美国,儿子判给了父亲。从此,父亲又当爹又当妈地带着儿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更艰难的是,儿子已经开始懂事,内心深处的恋母情结,让他怨恨的是父亲的冷漠逼走了母亲。父亲跟任何女性的一个电话、一次通信,都令儿子反感,经常赌气住在学校多日不回家。在儿子心里,一直幻想着有朝一日,母亲会从美国回来,一家三口破镜重圆,重新过上和谐幸福的生活。但每一次,父亲总是这样回答他:"你妈妈的生活观念与我不一样,如同两条平行的铁轨……"这期间,父亲的工作与事业如日中天。因巨大的声誉与社会地位,身边一直不乏美女追求者。有一天,儿子放学回家,父亲有些不自然地招呼他:"儿子,快过来认识一下,这是刘阿姨。"儿子望着"刘阿姨",又望了望有些情怯的父亲,当即扔下硬邦邦的一句话:"你别想给我找后妈,否则我会永远离开这个家!我妈肯定会回来的,我一定要等我妈妈回来!"  相似文献   

11.
姓名“妈妈,我生下来时,你打哪儿知道我叫尤佳的呢?”年龄“你几岁啦?”“很快就满7岁了,可是现在是3岁。”父亲“小孩,你父亲有多大年纪了?”“和我一样大。”“怎么会这样呢?”“很简单,我生下来他才开始做父亲嘛!”没哭“孩子,你的手指怎么了?”“给锤子弄伤了.”“怎么没听到你哭?”“我以为你不在家里。”闭眼母亲:“我不是告诉过你吗?祈祷时要闭上眼睛。”儿子:“你怎么知道我的眼睛是睁开的?”夸张儿子:“哎呀,我们的厨房里有一只老鼠有河马那么大。”母亲:“住嘴,我已经告诉过你一万次了,别那么夸张好不好!…  相似文献   

12.
胥加山 《老年世界》2008,(24):24-24
1978年,村里开完“分田到户”会后,家家喜笑颜开,唯独父亲闷闷不乐,只因不识字的母亲在会上自告奋勇地要下了离村最远的5亩贫瘠的荒地。虽然母亲苦口婆心劝说父亲,天下没有荒地,只有懒人,再破我们家人口那么多,我要下荒地,还不是图个地多。可父亲生母亲的气直到第二年秋天。在母亲的带领下,全家劳力天天泡在荒地上,终于在第二年秋天迎来了丰收。  相似文献   

13.
捂嘴     
30年前,父亲摘掉“帽子”,返城落实了工作,不久,母亲也带着他和弟弟跟了回来。但是,他们没有城市户口,全家四口人,都指着父亲一个人的工资过活。粮食不够吃,母亲每月回一次乡下姥姥家,背一袋玉米回来。他和弟弟两个人非要跟着去,来回一百多里的路程,也不说累。看到那一粒粒饱满  相似文献   

14.
雪含冰 《老年人》2008,(6):27-27
医生说,假如没有什么奇迹出现的话,母亲的生命只有三个月了。所以,不管父亲怎么赶我们,我和弟弟妹妹都不愿离开,执意轮流在医院守候她老人家。但医院有规定,不允许家属长久留在医院,所以我们只能在探视时间进去看母亲一眼。就这样三个月过去,幸运的是,母亲竟然没有一点要去的迹象,面色反而比先前好了许多,父亲再次催促我们回去上班,说有事就打电话给我们。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无可选择地来到世上,最无法选择的是自己的父亲母亲。感谢命运给了我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我幸运地落在了这个妈妈怀里,变成了现在的我,  相似文献   

16.
孩提时,儿子扬着小手对母亲说:“妈妈,我腿疼。”母亲急忙抱起儿子,问:“乖,哪儿疼?”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蹬了蹬小腿说:“噢,不疼了。”但刚把他放下,他就嚷:“又疼了。”母亲明白了:儿子原来是想让她抱。年轻的母亲抱着儿子,亲着他的小鼻头说:“坏宝宝,还骗妈妈呢。”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一脸得意地笑着。这是孩子对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相似文献   

17.
我从事多年儿童读物编辑工作,其实真正理解儿童,还是在离休之后。我有个小外孙叫振振,自幼多病,一直在我家生活。带他去医院打针,他便模仿护士的样子,拿着一根牙签,给布娃娃“打针”。他一边操作一边嘟嚷:“你为什么不哭,是因为没有妈妈吗?打完外我带你去找妈妈。’看到这情景,我便琢磨起他的话来。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是最神圣的,是爱神。不是有这样一首歌吗?‘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苹……”这歌恰当地抒发了儿童的感情。“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柑我畜我,生我育我。”(峡经小雅·家刑)这是人世间最简单的真理。…  相似文献   

18.
匡峻 《老年人》2008,(9):30-31
我是个不幸的孩子,才一岁,正值壮年的父亲就丢下我们兄妹四人和母亲去了天堂。 父亲上山时,有人就说:“可怜这次出殡回来,只怕这个家也就散了!”散了吗?没有。虽然家里突然失去了顶梁柱,但我们还有母亲!她用赢弱的身躯把家顶了起来。由于家里孩子多,母亲身体又不好,当时一些好心人劝母亲,让她送走一二个孩子给别人去养,减轻一下身上的担子。母亲舍不得,她说:“孩子都是我的心头肉,即使讨米也不能送人。”  相似文献   

19.
刚过完年,就被大雪封门了。开始来城里过年的父亲还对这场大雪赞不绝口,一口一个“好雪”地赞着乐着,可是待大雪下到第三天的时候,就坐不住了。父亲一边说要回趟老家,一边就整理自己的行李。父亲是个办事果决的人,他一旦决定的事,九头牛也难以拉回。我自小就对父亲言听计从,不敢有半点儿倔强。所以就试着跟父亲商量,是否等雪下得小点儿了我亲自送他回去。父亲说:“要是往常是不让你送爹的,可是,爹不能不服老了啊!这次就听你的,让你陪着爹走过那九道弯儿坡吧。”  相似文献   

20.
从我 10岁起,我家一年一次的家庭会就从未间断过。  记得那年的腊月三十晚上,吃罢过年的团圆饭,我们一家围坐在暖烘烘的火炉旁,一本正经地开起了家庭会。父亲是公社干部,或许开会成了习惯,连开个家庭会也十分隆重,除了自己写好了发言稿,还指定母亲动笔做记录。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平日里格外严厉,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对我们三姊妹有所放松。父亲把话一说完,就要求大家发言。在母亲的鼓励下,我们几个小把戏少了顾忌,畅所欲言,把平时不敢讲的话像倒豆子一般吐了出来。 7岁的小弟弟朱琦抢着说:“妈妈,你打人莫打脑壳,脑壳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