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实秋的翻译观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位卓越的翻译家,梁实秋先生的译绩是有目共睹的。他是中华学人中第一位独立完成莎士比亚全集汉译的大学者,且译笔以忠实流畅享誉海内外。此外,他还译有《咆哮山庄》、《百兽图》以及《沉思录》等西方名著近15种,另有三大卷《英国文学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大陆译界的众多出版物中,梁实秋经常是被一带而过,有的甚至只字不提。尤其是梁实秋的翻译理论更是难觅。的确,不象其他诸多文学翻译家那样,既是翻译家又是翻译理论家,梁实秋除了在1970年与台湾学者兼诗人余光中合出过一本名为《翻译的艺术》的小册子之外,似乎并不见其他专门的翻译理论问世。但是据笔者调查,梁氏确有许多深思熟虑、鞭辟入里的翻译思想,散见于他的散文、回忆录以及他早期参与的那场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2.
继赛珍珠、杰克逊、沙博理翻译《水浒传》之后,1994-2002年间,由登特·杨父子(Johnand Alex Dent—Young)合译的5卷本英译《水浒传》陆续出版。文章以后殖民理论为基础,从译者的价值取向、翻译策略和文化习语转换3个层面对这一新译本进行了考察,认为后殖民语境下的登译《水浒传》体现了译者对目的语读者阅读期待的主动迎合,反映了西方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在翻译策略上表现为典型的改写和透明翻译。  相似文献   

3.
日本学者小畑薰良英译的《李白诗集》是英语世界的第一部李白诗集单行本,深受英文读者欢迎,颇具影响。译者的中国情结集中体现在这本融译诗与史料于一身的诗集中。他的散体译诗策略秉承了埃兹拉·庞德的译诗传统,颠覆了以往汉学家的中国诗歌翻译风格。1926年,中国学者闻一多对小畑薰良英译的《李白诗集》进行了评介并得到小畑薰良的回应。双方的译事商榷重点探讨了选诗考证、“诗意”能否翻译与翻译对文化、文学的影响等问题,于当今的诗歌翻译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四卷本《鲁迅选集》是鲁迅著作英文译本中篇幅最大、体裁最全面的。英国学者朱莉娅.罗威尔翻译的《鲁迅小说全集》是外国学者中翻译鲁迅小说最全最新的一部。从鲁迅短篇小说《社戏》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简称杨译)以及朱莉娅.罗威尔的英译本(简称蓝译)中选取了十个典型译例,对比分析杨译和蓝译两个文本,探讨了各自的得失优劣。  相似文献   

5.
英国驻澳门副领事乔利翻译出版的《红楼梦》译本(1892、1893)是"红楼"英译史上的第一个单行本(2卷)。对此,除了少量相关的简要文献记录之外,鲜有深入、全面的专题论述。在19世纪来华西人以提高中文水平而阅读《红楼梦》的背景下,乔利英译《红楼梦》的根本起因乃是辅助他们更有效地阅读理解原著,提高学习效率。乔利英译《红楼梦》的方法以忠实的直译为主,便于来华西人掌握相关中文语言的词汇意义、音韵效果与句法结构。他又能改译粗劣淫秽的内容,进行净化处理。乔利完成了19世纪最完备、文学性最强的《红楼梦》译本。  相似文献   

6.
由于史料的限制,学界对20世纪以前英国诗歌中译的具体史实所知甚少。从1637年艾儒略与张赓合译《圣梦歌》开始,到1898年李提摩太与任廷旭合译《天伦诗》为止,300多年的时间内仅有7种英国诗歌中译版本问世。这些译诗的译者队伍构成复杂,既有西方来华传教士与中国本土士人的译者组合,也有日本译者,更有独立翻译的中国本土译者。同时,这些译诗的载体相对丰富。它们或者作为单行本刊印,或者发表在报刊上,或者被插入其他译著单行本。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红楼梦》问世以后,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和喜爱。几百年来,对这部名著的研究、评论历代不乏其人。但是在众多的“红学”评论家中,大多是汉族学者,也有个别满族学者(如裕瑞),却未闻有蒙古族学者。直至一九七四年,哈斯宝的蒙古文手抄本《新译红楼梦》被发现,才在《红楼梦》研究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蒙古族“红学”翻译评点家。哈斯宝,自号施乐斋主人、耽墨子,是清代嘉庆、道光、咸丰时期人,生活在内蒙古东部区卓索图盟的“喀喇沁、土默特一带”。(《新译红楼梦》合校本《出版者的话》)他出身于上层贵族家庭,过着笔墨列案、临窗赋诗、茶童相伴的闲适生活,一生可能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是一个隐居的“闲散王公”。  相似文献   

8.
美国汉学家齐皎瀚是西方学界少数研究、译介元明清诗词的学者之一。他编译的《哥伦比亚元明清诗选》重点选择了西方世界较少关注的元明清诗人诗歌。齐皎瀚认为书画与诗歌在艺术层面相互贯通,故而集中遴选了书画诗人诗歌。齐皎瀚提出“再现原诗之美”的诗歌翻译思想,遵循自由体汉诗英译的传统,在译诗达意、节奏再现、意象塑造与情感传递方面均有创新发展。30余年来,《诗选》传播到全球五大洲的24个国家,取得了国际社会专业学者与普通读者的认可,传播效果良好。《诗选》成功将“非经典”的元明清诗歌推介到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9.
阐述利玛窦首创中西结合翻译介绍西方科学文献的历史,首次将“四书”外译,开创中国典籍外译的先河,同时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以他为首的西方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相似文献   

10.
J.刘若愚(JamesJ.Y.Liu)先生是已故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的美籍华人学者。他毕生致力于将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遗产介绍给操英文的西方读者。他一生有着大量的翻译实践,其译论散见于他的数部著作之中。他的译笔独到,见解独特;他的翻译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文呈现于读者的是刘氏有关汉诗英译的一些见解,相信他的译论(已在英语世界得到检验)于我国译界更具借鉴意义,对我国译学的发展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格特的关联翻译理论和辜正坤的诗歌鉴赏五标准为理据,对《红楼梦》卷头诗的荚译从含义纬度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这种分析为诗歌翻译批评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哈斯宝的文艺美学见解哈斯朝鲁清代蒙古族文学家哈斯宝以六、七年时间翻译和研究《红楼梦》,并把《新译红楼梦》介绍和推荐给蒙古族读者,在中国蒙汉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他的《(新译红楼梦)回批》是蒙古族最完整的评点式古代文论,虽然评点的是《新...  相似文献   

13.
弗朗茨·库恩的《红楼梦》德译本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变译个案。译本的译后记深入探讨了《红楼梦》的主要情节、艺术特征、哲学思想及核心价值。通过这篇译后记,细致考察库恩在向西方读者译介《红楼梦》的过程中突破西方主流价值对中国文化的偏见、颠覆刻板的中国形象、发掘《红楼梦》的现代价值、构建多元文化视角的种种努力,并探究库恩通过译介《红楼梦》而建构的中国形象,对西方现代"自我形象"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分类杜工部诗谚解》(简称《杜诗谚解》)凡二十五卷一四六七首(包括他入诗作十六首),是朝鲜翻译史上的头一部译诗(汉译朝)。这部译诗集,不仅在研究朝鲜语言学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在朝鲜翻译史上占据着很高的地位。研究中世纪朝鲜翻译家们提出的翻译理论,汲取他们的翻译经验,对我们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翻译事业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杨宪益同志和他的夫人戴乃迭合译,并经吴世昌同志审校的英文版《红楼梦》(前八十回),已于1978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同时,该书后四十回的英译本,亦已在去年问世.把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不加删节地译成英语并公开发行,这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也是翻译界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红楼梦》中数字成语的考察基础上,较为深入地分析、比较了杨、霍英译本中数字成语的翻译译例。分析发现,杨、霍译本中对数字成语主要采取意译法和直译法,直译法译例中还可分为完全直译和部分直译等。对数字成语的翻译方法的考察从另一角度佐证了两位译者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使用倾向。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学衡派与新文化派观点对立,以《学衡》与《新青年》为平台展开激烈论战.1939年,学衡派主将胡先骕与英国汉学家哈罗德·阿克顿在《天下月刊》合译《东坡诗九首》,以精湛的译笔向世界呈现了中国文学经典之作.阿克顿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之美,并立志与胡先骕等中国学人向西方翻译中国文学经典,他对比古诗与新诗的创作成就,反对新...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名著 ,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难得的小说精品。将这样一部巅峰之作译成英文 ,困难之大可想而知。然而 ,令人欣喜的是 ,我们已有了《红楼梦》的两个英文全译本 ,其翻译风格各有千秋 ,瑕瑜互见。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若干译例分析 ,从表示概念的专有名词翻译、语言质朴自然、简洁精美、准确生动等方面 ,探讨了译者的翻译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文化背景看《红楼梦》的翻译——以金陵判词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对这部文学巨著的翻译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以金陵判词的两种翻译——杨译和霍译为例,试图从历史文化背景这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及其成因,并提出自己对《红楼梦》翻译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翻译学的角度研究林乐知从事翻译的缘起和动机、与华人合译的翻译方式、其鲜为人知的译论文章《新名词之辨惑》。《新名词之辨惑》体现了林乐知独特且明确的翻译观。他认为,翻译中遇到的一种语言相对于另一种语言的明显的词汇匮乏,是源于人心不得释放,新学不得发展。林乐知从文化的视角分析译名问题,使其成为继傅兰雅之后又一位对中国译论做出贡献的近代来华传教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