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以来,美国为了其在远东的利益,不断调整对华政策。继赫尔利在华调处失败之后,又特派马歇尔出使中国,调处国共关系,以图建立一个亲美的中国政府。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以及中国复杂的政局,马歇尔调处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一事件对中国内战产生了特殊影响。马歇尔调处的前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内战的爆发,中后期的调处却助长了全面内战的爆发,使中国人民再次投入到为争取和平民主的战争中。  相似文献   

2.
日本投降了,赫尔利对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调停失败了,中国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内战的危险。中国在战后的地位之重要,美国无法放弃中国,但又如何挽回美国在华的窘境。本文就美国为何放弃武装干涉,派出了声明显赫的马歇尔作为特使继续调停作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马歇尔调处,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要对这一事件作深入的分析,就必须把握住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反之,通过对马歇尔调处的剖析,我们亦可了解美国政策在中国所产生的效果及其影响。“最佳方案”与“最佳人选” 1945年11月下旬,由于援蒋内战政策的破产,赫尔利被迫辞职。于是,美国政府面临两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制订新的战后对华政策与选择接替人选。当时,美国对华政策面对三种可能的抉择:“一、完全摆脱一切牵连;二、大规模地在军事方面加以干涉,援助国民党击毁共产党;三、一方面援助国民党尽可能广大地在中国确立其权力,一方面鼓励双方从事协商,尽力避免内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宣布实行中立政策,派遣列卫廉出使中国,试图调停英、法与清政府的矛盾。在华期间,列卫廉四处活动,多方联络,但其活动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本文主要论述列卫廉出使广州的情况,并据此剖析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以后 ,国内外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美国决策者从其全球利益出发 ,以冷战思维开始推行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对华政策。这一政策失败的结果深刻地说明 ,主宰中国命运的是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决策者反其道而行之只能是自食其果 ,难逃厄运。这一历史的启示对今天中美关系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个亲美的、统一的、民主的中国,作为日后远东“稳定”的主要力量,并保障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但由于诸种因素的制约,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对华政策从制订到实施一直存在着矛盾。从而使马歇尔调停功败垂成,美国也在中国事务中陷入进退两难之困境。本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作一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对抗的世界格局逐步形成。美国把中共看作苏联阵营的一方,对华执行扶植国民党、压制中共的政策。司徒雷登就任驻华大使之初,执行美国对华成立联合政府的政策,力图将中共融入国民政府之内。但国民党妄图凭借武力消灭中共,于1946年春夏间发动内战,然而至1948年下半年,却是崩溃之势日显。在此情况下,司徒雷登执行美国扶植国民党、禁止中共参加联合政府的政策。最终,美国的对华政策随着国民党在大陆政权的终结而走向失败,司徒雷登被迫离华。司徒雷登的使华悲剧,实由美国对华政策所造成。但司徒雷登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经验的总结,却包含有益成分。  相似文献   

8.
抗战后期,美国为了结束对日作战,实现在远东的各项权益,不断调整对华政策,积极推动国共谈判。总统特使赫尔利肩负着这一特殊使命,多次主导国共和谈。他在给中共以和谈希望的同时,又将希望之火无情的扑灭,使蒋介石坚定了专制独裁的信心,恶化了中共与美国的关系,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内战的爆发,最终使美国对华战略企图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9.
马歇尔使华与国共停战谈判包爱芹一、马歇尔的使命与美国对华政策1945年11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将派乔治·马歇尔赴华,去调停国共两党的冲突。其直接原因是原驻华大使赫尔利的辞职,而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此时所急于达到的对华政策目标是使国共两党停止冲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推行远东战略是40 年代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坚持反共意识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深层原因;轻视与低估中共力量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重要原因;试图利用苏联的支持解决中共问题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又一因素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 2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随着中国国内政局的巨大变动而调整,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北伐时美国敌视中国革命;南京政权建立前,对中国内战持“中立”姿态;南京政权建立后,则率先承认了南京政权,由此开始了双方长期的较稳定的友好关系。这种调整符合美国在华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在外部环境方面对于刚建立的南京政权的巩固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德国在调停中日战争失败后必须加以抉择时,认为中国的利用价值下降,而日本的政治军事同盟作用上升,从而择日而弃华;同时中国也在美国的援助下坚定地加入反法西斯阵营一边,对德宣战。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总的战略目标是,企图独占中国,使之成为它的附属国。美国把控制中国作为它支配亚洲进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这一总目标,美国在战后至1947年初,实行了以马歇尔调处为基本内容的,援蒋内战与政治解决的双重政策,以期达到扶蒋溶共的目的。1947年初马歇尔调处失败后,它又转为全力援蒋内战的政策。1948年秋,中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入了战略决战。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胜利结束,国民党赖以维护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被基本消灭,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已成定局,中美关系的主体将从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的关系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与美国的关系,这时,中美双方的政策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关系如何?本文拟就此作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抗战时期,美国与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有密切关系,其中美国单方面援助蒋介石在客观上成为国民党发动反共内战的重要因素,但是不能由此推论为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起初,美国对国民党的反共分裂活动曾经不加干预,但是当皖南事变和第三次反共高潮危及到它的战略计划和远东政策时,它对国民党的反共分裂活动就采取反对的态度并予以制止。美国单方面授蒋促成内战爆发和美国反对内战的矛盾,构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5.
解放战争后期,美国为了应付国民党垮台后的局面,决定从中国内战中"脱身",逐渐远离国民党;而国民党蒋介石为挽救失败的命运,同美国进行了反"脱身"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重大转折之际,罗斯福总统为实现美国的战后远东政治蓝图,提出了解决国共矛盾,实现中国政治统一的国共联合政府政策构想。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内在矛盾性以及中国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干扰,这一政策构想最终幻灭,中国陷入了内战分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重心转向政治目标——扶持中国成为大国。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力量,力图实现中国的统一,使中国成为能在战后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国”,以服从于美国战后世界的规划与安排。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政府放弃了对华政策中的现实主义成份,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政府,与腐朽、反动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捆绑在一起,从而奠定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也埋下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从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美国政府先后派遣赫尔利和马歇尔来华调解国共矛盾,美国的对华政策逐渐从扶蒋联共、限共走向扶蒋反共。中共对美国的态度也从合作、中立、走向敌对。由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以同苏联争夺为核心,并把反苏与反共相联系,形成两种制度之争,随着美苏冷战在欧洲逐渐兴起,美国对华政策也坚定地走向援蒋反共。中共顺应中国革命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中美苏三国四方之间的各种矛盾,在冷战与内战的交织中最终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战略目标:一是调动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势力;二是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和对美“友好”的国家,在战后能够遏止苏联向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扩展的势头。赫尔利来华后的实际结果是使美国终止了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而确立了扶蒋反共政策,导致美国对华战略目标最终走向失败。赫尔利赴华使命失败的原因一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状况缺乏应有的了解;二是对国民党的专制主义本性缺乏认识;三是低估了中共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20.
战后,坚持国民党独裁统治,削平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是蒋介石的基本方针,但他深知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实现这一基本方针的,必须寻找帝国主义作靠山。于是,国民政府不顾一切地向美国政府乞求援助,千方百计地拉拢美国来干涉中国内战。这种“乞援”外交政策贯穿了国共内战的整个时期:内战全面爆发前,是为了准备内战而乞援;全面爆发后,是为了支持内战而乞援;内战后期,是为了挽救失败的命运而乞援。首先,玩弄“苏联牌”,以苏压美,抬高国民政府在美国反苏战略中的地位。其次,“采取一些对美国国会和舆论产生有利影响的改革措施。第三,以条约形式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