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韵说三论     
神韵说包括风格论、鉴赏论、创作论,中国古代诗论中的诸多问题,它多有涉及。其产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神韵说始终处于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之中,这就决定了它博采众长又难以系统化的特点。自然淡远是神韵说的一个侧面,含蓄是另一个侧面.王士祯提倡神韵说,与其创作实践不尽完全统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自诗坛先驱的北学派 (后四家 )始到十九世纪前半期 ,王士祯诗学的“神韵”诗在朝鲜和韩国的文论中是如何阐释的。首先探讨了“神韵”用语的渊源 ,以及王士祯神韵学说中“神韵”的基本含意 ;接着论述了王士祯神韵说在朝鲜诗坛的传播、受容与发展过程 ,并对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朝鲜诗学的“神韵”特征作了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3.
王渔洋根据他的"神韵"诗说选编的<唐贤三昧集>,精心结撰了一个分别以王维、孟浩然的为神韵诗头号、二号样板的盛唐诗歌体系,为我们进行王、孟诗歌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和阐释框架,为正确评价"神韵"说诗歌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数.孟浩然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比王维诗更可爱,诗中画面更加朴拙,但在禅境诗方面却乏善可陈.诗禅相通的可信性和可行性是有限度的,"神韵"诗论和<唐贤三昧集>的选诗口径不能作为评价盛唐诗歌的唯一尺度.  相似文献   

4.
王士祯的神韵说为柳得恭发掘诗歌的审美价值、探寻朝鲜文学国别性奠定了基础。柳得恭认为诗歌本诸性情、神以化之、玩其归趣,主张以诗言志为本,丰富了诗歌表现形式。因此,柳得恭将神韵说视作一种创作风格,而非创作理念,从而克服了王士祯诗歌偏重审美功能、现实性和批判性相对薄弱的短板。  相似文献   

5.
《四川社科界》2010,(1):56-57
段渝教授应邀作为中共四川省委直接领导、中央电视台和四川电视台合拍的大型电视片《蜀道》的学术顾问和主讲专家。该片经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和国家铁道部长审片,在2009国庆期间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和四川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6.
李芳民 《人文杂志》2020,(2):99-108
秦蜀两地虽山水相连,古时却因秦岭横亘,交通不易,往来艰难。自战国以降,经历代开掘,遂有子午、褒斜、陈仓、骆谷等道穿越秦岭,连通秦蜀。唐代国力强盛,驿道发达,秦蜀之交通在前代基础上亦有所发展,公私往来较前代更为频繁,而因诗歌创作之兴盛,遂形成了以蜀道书写为内容的蜀道诗。又因创作者有亲身经行与否的区别,唐人的蜀道书写也形成了悬拟想象与亲历纪行两类,在艺术上也有以物象、意象之形塑创造为主和以实录所历、呈现经行之别,却又都为古代秦岭巴蜀之地域文化与文学书写作出了独特贡献。由于唐代诗人出色的蜀道书写,秦蜀间之交通线,或亦可称之为唐代的"蜀道诗路"。  相似文献   

7.
依照当前世界遗产的话语体系,蜀道的遗产价值和遗产意义无法全面体现。无论是作为历史交通网络、线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抑或自然文化双遗产都难以覆盖蜀道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以《周礼》道路治理空间为视角,通过其中合方氏掌天下道路、司险掌九州道路、野庐氏掌国道路三个治理空间的经义梳理,再现蜀道所承载的本土遗产意义和人文空间观,探寻蜀道遗产的本土意义。蜀道申遗应该是“天下”的理念,是重现中华遗产道统源流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清代王士诗学理论的建立有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作者二十四岁时的《丙申诗序》为标志,提出了以"远"字为中心的美学纲领,可以称为萌芽阶段。第二个时期以作者三十岁时的《论诗绝句》组诗为标志,突出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可称之为发展阶段。第三个时期则以作者五十余岁家居时所撰《唐贤三昧集》、《池北偶谈》等一系列著作为代表,公开标举"神韵"二字,观点由兼容并蓄走向单纯专一,系统性增强,理论上也更为成熟,可以称作完成阶段。  相似文献   

9.
韩琦是北宋时期重要大臣,他曾拥立英宗、神宗两代君主,为北宋政局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对李梦阳诗学的评价中出现了一种重格调或重情感的“二难”现象.实际上李梦阳诗学本身并不存在这样的矛盾.他论格调是在重倡生动有力、富于批判精神的儒家传统诗学的框架内展开的.对新兴市民文学的认同,正源自于李梦阳对传统儒家诗学的深刻理解,其思想的敏锐性亦来自于对儒家诗教中风雅颂三体之别的深刻体认.对《潜虬山人诗序》的再解读,可证明清诗学格调、神韵两派之分,颇为牵强.李梦阳诗学不能简单概括为格调论.  相似文献   

11.
乐史《李翰林别集序》云:“李翰林歌诗,李阳冰纂为《草堂集》十卷,史又别收歌诗十卷,与《草堂集》互有得失,因校勘排为二十卷,号曰《李翰林集》。”乐史所谓校勘云云,意者以为只是把李阳冰《草堂集》与乐史别收诗歌十卷作了校刊,去掉重复的诗篇,编成《李翰林集》二十卷。乐史别收歌诗十卷,是何人所编,不得而知。以合并后编为二十卷来看,他收的十卷诗与李阳冰编《草堂集》重复极少。否则,就不可能再编为二十卷。  相似文献   

12.
郭绍虞先生对神韵的见解散见于他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各个批评家的看法。他对神韵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一、更侧重"神韵"自然天成的风格特点;二、从思维、创作方法、创作主体、风格等方面对"神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析;三、"神韵"作为郭先生梳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个关键概念,具有诗歌的实践性和文学理论的品格。  相似文献   

13.
祝军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156-158
《金兰集》是元末徐达左集一时交游赠答之诗集,该集收徐达左隐居耕渔轩时与之酬唱、交游的120位诗人的诗作,收入集中的诗歌,或抒避世幽居之情怀,或写纵情山水之闲适,饱含着一种张扬个性的个性化精神,是我们了解元末诗坛状况的宝贵文献。  相似文献   

14.
锁昕翔 《学术探索》2002,(5):127-130
诗人柯仲平从延安时期开始 ,诗风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抒写自我 ,表现自我的反抗情绪和革命热情 ,到表现现实的革命斗争 ;从欧化的艺术倾向到追求大众化、通俗化的民族形式 ,柯仲平在中国新诗史上留下了鲜明的探索足迹 ,也留下了革命领袖毛泽东对诗人柯仲平的关怀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泰泉集》是明中期岭南著名学者黄佐的诗文全集,该集对研究黄佐本人、岭南历史文化以及明代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价值。《泰泉集》有60卷本、10卷本、1卷本三种本子行世,各本又有不同的刻本,其版本问题比较复杂。研究《泰泉集》的版本问题,对提高这部珍贵历史文献的使用价值,了解《泰泉集》的刻梓、收藏、流传,明清时期的私家刻书和文献流传情况,以及《泰泉集》历代收藏家的情况等,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叶建军 《云梦学刊》2007,28(5):139-141
禅宗文献《祖堂集》中感叹句类型丰富,数量较多。一部分感叹句格式在上古汉语中就已产生,体现了句法格式的延续性;另一部分感叹句格式是晚唐五代时期新兴的,体现了句法格式的发展性。从感叹句这一视角,可以看出《祖堂集》的口语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由于没有找到俄藏西夏文инв.No146号文献据以翻译的汉文原本,故此前关于它的定名以及性质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俄藏黑水域文献>暂把它译为"德行集"并归入西夏文世俗著作加以刊布.本文指出No146号文献实据白云宗祖师清觉<正行集>的某个略注本译成,当归入佛教著作类,并提供了西夏文<正行集>的全文录文和翻译,同时结合白云宗在元代曾得到宗教上层的扶持以及汉文<正行集>只入藏于元代刊刻的<普宁藏>的历史背景,考证出西夏文本<正行集>译自元代.  相似文献   

18.
感悟作为一种由印度佛教内传、又融合了儒道禅思想而不断中国化的诗性哲学,渗透于中国诗学的各个层面,并成为中国诗学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感悟思维不仅造就了梁宗岱诗论的外在形态——即其诗论的产生方式、存在形态、批评方式和书写方式——还影响了其对诗歌从缘起、酝酿、物化至鉴赏的全过程的认知与理解,使其在构筑自己的诗学大厦时有意无意地去选择与感悟思维相契合的中西诗学观念.这既促进了中西诗学的融会贯通,又为传统诗学的现代化转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傅瑛 《殷都学刊》2004,(1):78-81
何景明《大复集》的版本主要有三种 :明嘉靖三年刻本、嘉靖三十七年刻本和万历五年刻本。王重民先生曾对嘉靖三十七年刻《大复集》三十七卷本及万历五年刻三十八卷本提出疑问。其实出现不同的原因是编纂人的指导思想有别造成的 ,并无删削或残缺  相似文献   

20.
《乐章集校注》辨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瑞生撰的《乐章集校注》一书《笺注》及《附考》部分错误较多,兹分全词考释错误、句意解释错误、词语解释错误及注释欠准确者等,逐条辨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