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郑大华  曾科 《学术研究》2013,(9):89-97,160
民族自决概念是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民族自决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游离于国、共两党之外的国家主义派对民族自决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针对中国现实设计了民族自决的方案。在他们看来,民族自决的唯一出路是各族人民武装起来求得中华民族整体的自决,而不是允许蒙、藏独立建国。其理论困境则是在军国民主义与世界主义、"国家"与"国民"之间存在深度紧张。透过国家主义派的民族自决论述,可以发现其鼓吹的"国家主义"接近于"公民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再发展: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2 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引入中国 ;80年代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建构完成。此间 ,受国内极“左”思潮及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并不顺畅。总结 2 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不断拓新研究领域 ,加大理论研究力度 ,是 2 1世纪史学理论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萨孟武,系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学家,学贯中西,著译宏富。他早年留学日本,接触西方尤其是德国的政治理论,回国后长期在大学任教,撰写了多部政治学著作,其中以《政治学与比较宪法》(后定名为《政治学》)最能体现其政治理论。萨孟武主张,政治以力为基础,权利由斗争而来。其政治思想具有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在民国时期的中国政治学界颇有代表性,对中国政治学的形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王学典 《文史哲》2002,(2):70-79
黎澍基本上是一个处在“体制”与民间夹缝中的思想家。他与“体制”的那种“入不深出不远离不开”的关系,使得他的思想在上世纪90年代遭到所谓“左”与“右”两种思潮的拒绝。黎澍遭到“左”的拒绝,是因为他对以“革命”本身为目的的“革命意识形态”的反省与审查。而黎澍在90年代的被拒绝,主要是因为他的“激进主义”和“反传统”的“新启蒙”立场。几乎无条件无限制地欢迎“现代”而鄙弃“传统”,是黎澍等“新启蒙主义”者的基本倾向。今天看来,“新启蒙”思潮的确“为整个国家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基础”,但思想理论上的“新启蒙”时代毕竟又已经过去,而且,“新启蒙主义”的思想理论也暴露出种种局限。关键词:传统;新启蒙;革命意识形态;文化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5.
霍贺 《江汉论坛》2023,(9):106-112
1930年代初,王礼锡、胡秋原等中间知识分子群体以《读书杂志》为主阵地,发起了著名的中国社会性质讨论和中国社会史论战,形成了在当时思想理论界颇具影响力的“读书杂志派”。在民族复兴话语下,“读书杂志派”不仅以学术探讨和思想论战构建其对中国前途的一套看法,而且通过革命实践实现其对未来建成的“新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性质的国家问题的政治诉求。尽管他们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探索归于失败,但其坚守中道、理性立场,兼容并包各种思潮,始终秉持民族主义思想,寻求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的思想理念和政治诉求,在今天看来仍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战后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福利国家体制。 70年代后期滞胀局面的出现使福利国家陷入危机。作为对这种危机的应对 ,2 0世纪的最后 2 5年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新自由主义的“去国家化”改革。但是 ,这种改革并不能使资本主义走出危机。“9·1 1”事件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政府纷纷调整内外政策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明显增强。这种政策调整可以被看作是各国政府对突发事件的一种反应 ,但也是西方主要国家 90年代中期以来的政治动向的延续。超越自由放任主义与干预主义成为一种时代要求。当代西方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自由主义、左翼批判理论和“第三条道路”理论 ,都力图解释西方社会发展 ,指明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出路。揭示这些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我们可以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化、“去国家化”的实质、作用及其限度 ,并指明国家在未来社会中将扮演的新角色。  相似文献   

7.
郁建兴 《河北学刊》2005,25(3):119-124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可称之为国家批判理论,它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国家理想 主义的批判,揭示出了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在这一 批判中,马克思受到了近代市民社会思想的深刻影响, “市民社会”成为消解国家神话的重要规范性范畴。但 马克思没有运用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赋予社会以 前政治或国家的生命,而是指出市民社会与国家都是 阶级社会的产物,它们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 马克思超越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抽象对立的国家理 论,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巨大的解释力。 一、…  相似文献   

8.
国家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法律学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对西方和中国社会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中,"国家"是奠基性的概念。对于"国家是什么"的理论命题,国家主义者给予了四个方面的回答,即国家是世俗权威的化身、无上权力的归宿、最高利益的代表和驯化公民的牧者。近代中国语境中的"国家"与西方迥异,带有救亡图存的工具性色彩。对百年前中国的国家主义思想,有必要进行批判性的吸收与借鉴,从而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崔寒玉 《东岳论丛》2022,(10):97-104
阿尔特胡修斯作为人民主权学说以及联邦主义思想的初创者,他对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其国家理论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人民主权、契约与联邦主义是阿尔特胡修斯国家理论的三个核心要素,基于对三者逻辑关系的阐述,阿尔特胡修斯修正了博丹的主权理论;他结合“共生关系”理念,为人民主权下的现代国家建立了稳固的政制基础。阿尔特胡修斯的国家理论捍卫了人民的主权,其双重契约建构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法治基础,为现代公法理论框架的建构作出了突出贡献。阿尔特胡修斯是近代人民主权与法治思想的先驱,其国家理论是深入理解现代公法框架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0.
从治国观念、治国文献、治国手段三方面考察 ,法家的治国方略应为刑治。然自梁启超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 ,学界主流一直将法家治国方略概括为法治。这是一种误读。与法家“法治”说的理论相呼应 ,各种改头换面的“法治”理论和实践在近现代中国流行。在中国建设法治国家之际 ,应对“新权威主义”、“新秩序主义”、“新工具主义”等各种“新法家”思想进行彻底反思 ,认识其不可消解的疏漏和缺陷。  相似文献   

11.
哈耶克(1899-1992)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当代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20-30年代他主要致力于经济周期理论研究,40年代后转向为更为广阔的社会哲学研究领域,一系列学术著作的问世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并于1974年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学术界对哈耶克的经济与政治思想的研究比较重视,但对其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从批判个别的、经验的、具体的正义入手,引申出国家正义概念,认为国家正义就是各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与和谐。柏拉图在探寻正义过程中体现的整体主义方法论与国家主义价值观,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最早致力于探索"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之理想的世界秩序原理的思想先知。他以世界历史进化的宏阔视界,将中国史概括为三个时代:上世史为"中国之中国",中世史为"亚洲之中国",近世史为"世界之中国"。而其将来史,则将由中西文明融合而成新的普世文明。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揭示了中华帝国由"天下"而"国家"的政治转型趋势。在他的国家进化论中,国家的进化趋势是由古代的帝国主义转变为现代的民族主义,进而发展为民族帝国主义,最终走向未来的大同主义。民族主义时代和民族帝国主义时代虽为现代国家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未来世界将是万国大同主义时代。梁启超的民族主义仍保留了儒家"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欧战以后,晚年梁启超对国家主义的反思和对中国天下主义传统的阐扬,以及他寄予中华"世界国家"之普世文明理想的新天下主义,正是我们今日建构新世界秩序原理之弥足珍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4.
顾昕 《河北学刊》2014,(3):93-98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政府实际扮演的角色及其应该发挥的作用,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发展主义的第一波浪潮强调社会结构性因素的重要作用。随着新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政府不再被视为社会力量的工具或者社会互动的平台,而是一种能够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独立力量。在新国家主义的背景下,早期的发展型政府理论基于东亚经济奇迹的案例研究,塑造了一种唯理性主义和唯道德主义色彩的政府形象。在各种反对、质疑和挑战声浪的冲击下,发展主义理论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修正版,修正的焦点在于矫正早期发展型政府理论的"新国家主义"倾向,转而借鉴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思路,注重分析促使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制度组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门在中西思想-学术交汇之际出现的新兴学科,是需要经过规训来获得学术尊严的.它的学科自我规训有四个基本维度:国别辨析、学名定位、历史归类及理论尊严.这样的规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在模仿“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础上,开拓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空间;二是在挣脱范式约束之后,“在中国的”政治思想史被扭转为“中国的”政治思想史;三是凸显中西“政治思想史”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然而,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包括过分强调国家价值或地域范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仍无法成为具有世界性意涵的现代学科;历史还原主义与反历史主义的阐释冲动,一直是妨碍“中国政治思想史”在自我规训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当在恪守普世价值的前提下,重新奠立这一学科的规范理论根柢,使“中国政治思想史”为中国人建立起理解人类共同政治生活的理论纲领.  相似文献   

16.
阿尔都塞是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他既反对当时流行于西欧共产党内的“入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又反对当时马克思主义阵营内的政治实用主义和教茶王义思想.他以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己任.有针对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论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界产生了广泛的争论和影响、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阿尔都塞的思想也展开了讨论,其中徐崇温同志的观点尤其值得重视。他在《阿尔都塞的‘理论反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载《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l)和《阿尔都塞瓦经验主义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载…  相似文献   

17.
关于比较政治学领域中的政治冷淡主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现代西方政治学特别是比较政治学当中,政治冷淡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变量,其研究由来已久,其成果也备受学界瞩目。在中国,自80年代末期始,对政治冷谈主义的研究也成为政治学特别是比较政治学中的新热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冷淡主义的表现如何,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怎样,其成因和解决方式有哪些,应该是当前政治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结合西方现代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当前政治冷淡主义的若干问题作一探讨。 1 在现代政治学当中,政治冷淡主义是与参与意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政治冷淡主义,是指社会公众对政治没有丝毫的责任感和兴趣,无意关心和通晓国家的政治生活,更不想亲身介入政治过程,漠视政治实践。政治冷淡主义者一般宁愿去除自己的“政治人”角色而成为政治的“局外人”或旁观者,与积极参与意识不同,政治冷淡主义表现为公众自主精神和民主意识以及相关的政治冲动的萎缩和弱化。  相似文献   

18.
江亢虎,原名绍铨,江西弋阳人。抗日战争时期,投敌当汉奸。日本投降后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54年12月病死于上海提篮桥监狱。本文仅限于研究他的早期政治思想。他在清末至二十年代初提出的三无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新社会主义,表现了积极的民主主义精神,是中国政治思想流派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支。他的三无主义,虽然有较强的无政府主义色彩,但  相似文献   

19.
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洪进 《江淮论坛》2001,(5):75-79
雷蒙德·威廉斯 (RaymondWilliams,192 1- 1988)是英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家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在其一生中 ,威廉斯广泛研究了文学艺术、政治、大众传媒、哲学、历史等诸多领域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特别是对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独具匠心的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 ,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一篇纪念文章中 ,《新左派评论》主编布莱克本 (RobinBlackburn)曾指出 :“威廉斯是英语世界中最具权威性、一贯性和原创性的社会主义思想家。”①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及其公益政治学评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最新发展,它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产生,并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相对峙的局面。有人说,70年代政治哲学的主题是新自由主义者的正义,80年代则是社群主义者的社群。在90年代,正义和社群同时成为政治哲学的主题。社群主义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理论范式上都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明显的对照。本文集中考察了社群主义的政治哲学,包括权利观、公益观和国家观。限于篇幅,对于社群主义政治观的理论前提伦理观和哲学观略而未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