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何……之有”的变式和略式(一)“何……之有”,是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它是“有何……”的倒装。其中“何……”是动词“有”的宾语,“之”是复指前置宾语“何……”的,是复指代词;“何……”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何”是定语,“……”是中心语。如: ①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左传·昭公三年》) ②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 ③以乱平乱,何治之有?(《左传·宣公四年》) ④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  相似文献   

2.
论共宾结构     
语言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包括活用的动词)共带一个宾语的结构,叫做共宾结构。如:晋人执而因之,(“·”表示动词,“~~”表示宾语,下同。)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自己就站在这东西的外面,而去爬剔,分析,检察这东酉的意思。 (《叶绍钧《两师法》)。 对汉语中这种语言结构,中国近代以来的一些语法专著在论述汉语语法时早就涉及到了,马建忠《马氏文通》“实字卷之五”、“虚字卷之八”,杨树达《高等国文法》第四章、高名凯《汉语语法论》第九章第三节等都在论述动词或连词的用法时提及这种结构。只是他们都是静态描写,所引例证几乎全是先秦两汉的语言材料,如《左传》、  相似文献   

3.
“王顾左右而言他”出于《孟子·梁惠王下》。此句中的“他”字是代词,作动词“言”的宾语,当“别的”讲。为什么“他”字在古代是旁指代词,而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在什么时期才变为第三人称代词,?今天“他”字还有什么用场……本文分九个小题进行研讨,先看——一、语场析义见旁指①“王顾左右而言他”出现的语场(语言环境或所在的前后文句)是: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冶,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相似文献   

4.
<正> “之”字是一个使用频率高而且用法十分复杂的文言虚词。用作代词、动词(实词)等的“之”,诸家的认识基本一致,但在谈到:其冀若垂天之云。(《庄子·养生主》)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中的“之”(下面“·”)时,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本”)说是介词,郭锡  相似文献   

5.
从先秦古书面语中发现,与动词"夺"有关的句式结构"夺·名·名"、"夺·其·名"、"夺·之·名"夺·女·名"、"夺·吾·名"等,都是单宾语,而无一是双宾语.而"夺"是个不带双宾语的动词,这是由这个动词的性质所决定了的.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古汉语教学中,对“名(受事)——之——动”这种结构的认识和分析仍然有很大的分歧,还很有讨论的必要。上述结构究竟是前置宾语加“之”,还是主谓结构加“之”?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探讨一下二者的区别。一、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加“之”1.1 句法结构(1) 寡君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 (《左传·僖公三十年》)  相似文献   

7.
“以”字在文言中使用率很高。它可以作动词(李斯《练逐客书》:“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左传·昭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名词(《列子·同穆王》:“宋人执而其以。”)、代词(《吕氏春秋·贵信》引《周书》:“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候之宫。”),通副词“已”(《国语·晋语四》:“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  相似文献   

8.
<壹>·“相”字研究现状之分析 “相V”句式(相+动词)之中,“相”字属于什么词类?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之中,相字具体显现什么词义?当前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王力著《古代汉语》230页常用词“相”字之(四):互相。引申为共同。又指一方面对另方面。 (2)南开大学《古代汉语读本》286  相似文献   

9.
<正> 古汉语在一般情况下,宾语放在动词的后面;但是,为了强调宾语,有时把它提到外动词的前面,并在宾语后面用指示代词“之”“是”“斯”“实”等字重指倒宾,以间后动,仍代实体。先师黎锦熙先生以为此等代词介乎倒宾与后动之间,用间倒文,从实入虚,定名“间宾介词”,作为特别介词(简称“特介”)的一个小类。①同为这种句式是宾语  相似文献   

10.
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不少论著在谈到“如(若、奈)何”、“何如(若)”时,免不了陈陈相因,判“何”为宾语;当谈到另一种格式“如(若、奈)××何”和“如(若、奈)之何”时,“何”却又被判为补语,造成彼此矛盾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论著者忽略了“如何”结构的宾语可以前置的思考和研究,以致将前者之“何”判为宾语。 “如何”结构的基本类型是:“如(若、奈)××何”,其借代格式是“如(若、奈)之何”。这种类型,其宾语置于动词“如”、“若”、“奈”之后,“何”作补语,近已有人论及,迄无异议。 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被众多论述一向忽略了的“宾语前置”这种变异类型。这种变异类型大体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0.0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动词,如“知道”、“承认”、“建议”、“说”等,能以主谓短语为宾语,如: ①郑,你知道中国现在有多少奴隶? (《巴金选集·上》第96页) ②人家搂钱,我挨骂,你说我冤枉不冤枉! (老舍:《龙须沟》) 本文主要探讨这类动词的语法特点。为方便起见,我们把这类动词记为pv,其宾语——主谓短语称为小句。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古汉语中,动词前面的疑问词“何”主要起修饰动词(或动宾词组)的作用,宾语前置只是其次要的语法功能,凡“何”在动词前,能做状语处理则应尽量作状语处理。“何有”格式在上古使用也很普遍,不同场合中的“有”表示不同的意义,而“何”字作状语亦相当明确。“何P之有”这一句式,应与“何有”贯通解说,统一处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为之N"是指动词"为"与其宾语N之间嵌入代词"之"的一种特殊结构.如:(1)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左传·僖公二十四年》)(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3)故圣人议多少、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4)今天下大安,万民熙熙,朕与单于为之父母.(《史记·匈奴列传》)  相似文献   

14.
0.1 双宾语句指述语后带有两个宾语的句子。其靠近述语的为近宾语,远离述语的为远宾语。如果用V表示述语,O_1表示近宾语,O_2表示远宾语,其句式可归纳为“V+O_1+O_2”。如: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史·廉蔺传》) ②天生民而立之君。(《左·襄十四年》) ③晋侯饮赵盾酒。(《左·宣二年》)  相似文献   

15.
壹前言贰通论部分值得商榷的问题一、上古汉语有系词 (一) “是”字在光秦就有系词的用法 (二) “非”字在上古是系词二、上古汉语否定句的两种句式同时并存三、前置宾语后的“是”字、“之”字不是“复指提前宾语”的代词四、“其”字并非只能作定语,也不等于“他的”五、“之”字并非只能作宾语六、关于“之”和“焉”的区别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氏文通》“状字假借”提到名词做状语的一种比况用法,看其对两例的解释:《孟子·梁惠王上》:庶民子来。——“子来”者,如子之来也。“子”名字。先乎动而成为状字。《孟子·万章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犬马畜伋”者,犹言“畜伋如犬马”也。“犬马”二字名字,置“畜”之先而用如状字。名词的这种用法后来古代汉语语法著作都提到,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词类活用(四):名  相似文献   

17.
“所·动”结构的省略与扩展形式孙钢玉“所”字加在动词前,或先加在介词前然后再一起加在动词前,构成的“所·动”型和“所·介·动”型两种名词性结构(即通常所谓“所字结构”),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惯用格式。本文拟专就“所·动”结构的省略形式与扩展形式谈...  相似文献   

18.
鼓之简释     
鼓,本义是击鼓,动词。也有人说:“鼓”的本义是一种乐器,名词。《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前边的“鼓”是名词,一种打击乐器;后边的鼓是动词,击鼓,敲鼓。特指击鼓指挥,击鼓进军。《史记·项羽本纪》:“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古西,心举秦矣。”这种用法的“鼓‘可以活用为动词增加为动词,为……击鼓。《墨子·兼爱中》:“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意思是越王亲自为将士去击鼓使他们前进。引申为敲击 (乐器 ),弹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再引申为夜间击鼓或敲击某…  相似文献   

19.
兼词漫议     
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同性、同义和语法作用,叫作兼词。《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句中的“诸”是兼词,相当于“之”和“于”。“之”是人称代词,代“阳货”;“于”是介词,表示处所,译为“在”。“之”作动词“遇”的宾语;“于”同“涂”构成介宾词组,作“遇”的补语。兼词有两种。一种是合音的兼词.一种是合体的兼词。合音兼词的读音为所兼两个词的拼合,也就是两个词的快读。合音兼词又称合音词,也叫急音。《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围,方七百里.有诸?”句中的“诸”是合音兼词,相当于“之乎”…  相似文献   

20.
“小句”的说法,始见于刘复(1920)的《中国文法通论》。也有称之为“主谓词组”、“主谓短语”、“子句”、“句子形式”的,为叙述方便,本文一律称小句(引进作者原文时例外)。汉语动词带宾语的情形相当复杂。其中有些动词可以带小句宾语(即小句作动词的宾语),有些动词则不能带小句宾语。目前,人们对带小句宾语的动词的研究情况究竟怎样,本文作一综述,以便在此基础上对这类动词作更好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