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隐私担忧”指涉了与隐私泄露和隐私侵害相关联的一系列特殊的信息意识和感知状态,个体遭遇隐私侵害时会唤醒或提升自身的隐私忧虑,并会影响个体信息披露和隐私保护行为,这也符合信息自决的权利意涵。5G、人工智能、VR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使用体验更为垂直化与沉浸化,也进一步模糊了传播活动的边界,短视频平台去中心化的内容分发机制也加剧了隐私泄露的风险。算法对大量数据的高速处理能力,能有效提升隐私治理的精确性与效能,严格的算法规则更显示出人机共审、自审与他审协同治理的优势。本研究聚焦如何通过算法治理来有效解决短视频使用中潜在的隐私担忧问题,通过对抖音短视频平台用户进行深度访谈,分析用户隐私担忧的影响因素,以此探索打破算法黑箱、优化算法规制,提升短视频平台用户隐私保护水平的治理路径。本研究认为,治理隐私泄露问题的关键必须回归算法本身,实施元规制治理,从而优化人机公审机制,以此构建算法治理与法治相协调的“三步走”模式——通过事前预防机制、事中多方监督与事后救济规制来推进算法治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隐私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私存在于各种不同的文化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各自独特的隐私观念。以集体主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中国人十分崇尚群体隐私,中国人的个体隐私意识比较薄弱,在个人隐私维护方面没有太大的期望。相反地,个人主义取向的西方人崇尚私有和个体隐私,私人时间、私人空间、私人活动领域以及私人权利都是他们要极力保护的隐私。  相似文献   

3.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对儿童权利的保护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我国,侵害儿童权利的事件频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保护儿童权利的观念缺乏、现行法律存在缺漏以及保护儿童权利的专门机构缺失。建构儿童权利保护机制的策略是强化儿童权利保护的观念、完善现行法律、设立监护监督与国家监护制度、成立专门的儿童权利保护机构。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科技技术在大众传播媒介领域的广泛运用,社会信息大量而快速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流动.相当多的信息报道都涉及到社会个体的隐私,由此产生的隐私权之法律保护和大众传媒对隐私的公开披露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所以,如何化解矛盾,规范大众传媒的行为,从而保护社会个体的隐私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隐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个体隐私是通过隐私权得以实现的。隐私的特性具有哲学与文化意蕴,隐私分类的多样性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多元性。隐私体现了人的个性、自由、人权和价值,也具有深厚的哲学与文化渊源。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使隐私出现商品化和异化现象,社会道德与法律界定了隐私权的限度。  相似文献   

6.
用法益取代权利和社会关系,将犯罪界定为侵害法益而不是侵害权利或社会关系的行为,并非简单的词语的变换和更替,而是涉及到对犯罪本质认识的根本进步.法益的提出将价值的评判引入定罪的层面,使得犯罪的范畴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侵害,而是扩展到对社会和公众侵害的范畴.这也为当环境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威胁人类生存根本利益的严重问题,而其他法律又不足以规制和保护时,我们将生态作为一种法益列入刑法的保护对象,将严重侵害或威胁生态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提供了最大的空间.作为一种新型法益,生态法益的提出引发了我们对犯罪本质的重新思考.随着这种法益的受重视程度以及受到或可能受到的侵害或威胁的严重程度,刑法必然作出相应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艾滋女"事件是一起典型的侵犯人格权的案件,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美国侵权法重述对隐私权进行了四分,但这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在该案中,杨某侵犯了闫德利的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和名誉权,并且同时侵害了279个"嫖客"的隐私权和名誉权,行为人需要对此承担民事责任。在个人公布自己隐私的情况下,隐私处分也有一定的界限,即需要受到公序良俗和法律的限制;在共同隐私的情况下,行使自己的隐私处分权不得侵害共同隐私权人中其他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租赁权是承租人享有的一种用益物权,抵押权是保护抵押权人利益的一种担保物权,由于两种权利在性质上是兼容的,所以就会发生同一标的物上既存在抵押权又存在租赁权的情形。两种权利并存的情况有时会损害抵押权,使抵押权人不能及时、充分地实现其权利,有时也会使承租人的权利受到侵害。因此,应在立法中修改导致抵押权与租赁权冲突的法律规定,在实践中抵押权人应采取措施防范租赁权的对抗风险。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中,电子监控系统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它和公民隐私权有着紧密联系。政府机关、有关组织等不适当的使用电子监控会对公民隐私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和侵害;健全对电子监控系统治理方面的立法,规范对所获取信息的使用和管理,是保护电子监控下公民隐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私权作为一种新型的具体人格权,包括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隐私保护权和隐私支配权。知情权在法律上具有普遍性、双重性、基础性、综合性、对等性的特征。隐私权和知情权具有法律的冲突与权利的冲突。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协调要遵循社会政治及公共利益原则、利益衡量原则、权利协调原则、人格尊严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从法学的角度思考女性独立,关键在于女性作为法律上的个体,能否自主行使法律赋予她的各项权利,能否自主请求获得权利救济。因为权利在本质上是国家对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权利人拥有做或不做某种行为的自主决定能力;当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权利人可以基于侵权事实主张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2.
校务公开必然涉及教师个人信息隐私,不加限制地公开教师个人信息是对教师隐私权的侵害。校务公开与教师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存在的矛盾,实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公权与私权、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协调二者关系的原则是:公利优先原则、尊重人格原则、价值衡量原则、最小侵害原则;化解二者冲突的路径有:建立具体规则、慎待公开行为、把握公开尺度、提供权利救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网络隐私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相关立法机构已出台具体法律、法规保护网络隐私,判例法也得到相应发展。尽管如此,公众目前可能并不清楚如何进行隐私保护,同时也会忽视网络隐私保护。至今,中国起诉网络服务提供商(OSPs)隐私侵权的案例数量有限,身份披露的保护规则也相当分散,不同领域的网络服务提供商遵循着不同规则。  相似文献   

14.
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它在有关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通过规定犯罪和刑罚,为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设定了最后一道法律防线。今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继承和发展了原刑法中保护妇女权益的规定,并使之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从而严密了惩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犯罪的法网,本文通过重点介绍分析新刑法中有关专门或主要以妇女为侵害对象的犯罪,阐述了新刑法对妇女的性权利、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以及婚姻家庭权利的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文明社会,对于权利的保护,本是法律的基本任务。权利人在权利受到侵害之时,原则上只能依赖公力的救济,但因为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与环境污染及其侵害的危害极大甚至不可逆转,环境自力救济仍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肯定其合理性,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促进环境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离婚妇女土地权利受到侵害的原因与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问题一样复杂多样,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由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拥挤性、"父权社会"结构和男权主义文化以及法律与政策的漏洞所决定的.只有从父权结构、根本法律和专门法律配套、社会特别是村社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变革或改造,才能真正保护我国农村离婚妇女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土地权利.  相似文献   

17.
政府采购中的招标是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使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制度落到实处,保护投标人的利益,完善投标人权利的法律救济制度成为招标投标立法的重点之一。我国《招标投标法》出台后,由于诸多原因对保护投标人权利的立法规定尚不系统、完善,需要借鉴相对成熟的国外立法。建立完整的投诉制度,在《招标投标法》实施细则及相关法规中明确投标人的权利。在投标人权利受侵害时,投标人可通过提起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投诉三条途径维护权益。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体制的人格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本位人格的法律具有两个特征:权利本位(私法)和形式主义,它们使法律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个体本位人格的道德表现为信念道德和责任道德,而二者进一步演变为宗教和法律,导致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被"悬置".社群本位人格的道德具有两个特征:义务本位和实质主义,它们使道德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社群本位人格的权利和主体意识不明确,使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限.交互主体人格在自我和他人、理性和情感、权利和义务、形式和实质上既是二分的又是统一的.因此,交互主体将使"法治"和"德治"在更高层次上达到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商业预付卡是具有一定资质的商业企业或发卡机构以特定载体和形式发行的,由购卡人预先支付一定款项,持卡人可在特定时间和范围内分次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权利凭证。涉及三方当事人的多用途预付卡中发卡机构与特约商户间存在委托合同关系;发卡机构与持卡人间存在资金存管关系、委托代理结算关系和其他法律关系;持卡人与特约商户间存在商品买卖或劳务供求关系。商业预付卡法律关系中现存的解释权争议、消费者权益保障难、隐私权易受侵害等问题,可以通过制定行业格式合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和隐私保护制度等措施进行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20.
法律保护公民性权利的应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类社会进入到以张扬个人权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性权利沦为性秩序的牺牲品的年代应渐成历史;揭开婚姻囚禁性权利的面纱也并非难事。从性秩序走向性权利的过程对法律的诉求自然会越来越高。揭开公民性权利长期以来被遮蔽的面纱,尊重并切实保护公民的性权利,使其从应然走向实然,从伦理走向法律,在法律的自由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应是法律不得不挑起的重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