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城寺院群地处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甘、青交界地带,融政治、宗教、文化于一体,有着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以妙因寺为代表的寺院在教派传承、寺院布局、建筑形制、雕塑壁画等方面构筑了该地独有的"汉藏结合、佛道交融"的特色,凸显了寺院群在该地区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热贡地区地处中原汉族文化圈、西南藏族文化圈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圈的交叉地带,是历史上民族迁移、征服、融合的一个热点地区,其文化"涵化"过程漫长而复杂。该研究在多次田野考察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文化涵化研究中的"历史复原法",对热贡地区进行文化"考古",认为这一地区的文化是由西羌、吐谷浑、吐蕃、蒙古、穆斯林、汉族等多民族文化多次涵化而形成的、以藏传佛教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这对研究多元文化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辽西走廊位于辽宁、河北和内蒙古三省区的交界地带,是沟通中原与东北重要的民族-经贸-文化廊道.辽西走廊是历史形成的多元经济、文化和民族交融之地,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多元一体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今"一带一路"背景下,辽西走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成为辽宁开放合作的西门户和新增长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省际交界地带经济发展滞后,已成为阻碍我国实现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省际交界地带的区域特征使边界协作变得难以实现;行政区划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省际交界地带区域合作;省际行政区边缘经济协作及政府协调难以真正实现;文化维系力衰减,区域治理出现“碎片化”,成为我国省际交界地带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由.树立地缘观念,遵循省际边界地带地缘属性;发挥纵向国家协调力和发展横向主体间合作关系,实现省际边界跨政区区域协作和政府协调;进行集中扶贫新模式探索,以集中扶贫整合治理“碎片化”,应成为我国省际交界地带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苏鲁豫皖交界地带自然环境相近,文化面貌基本相同,文化认同的基础深厚。用区域文化认同来支撑苏鲁豫皖交界地带经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这需要夯实文化基础,推动文化心理重构,建立区域身份认同,凝聚文化特色,加强文化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积淀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自然也会伴随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变化。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多地带有符号韵味。本文正是在符号消费的视域下解读草原文化消费的内涵与特征,梳理草原文化消费变迁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草原文化的建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界地带的天祝藏族自治县(简称天祝县),自古以来是多民族交往互动频繁的地区。文章试图通过梳理特殊地缘环境影响下的天祝县文化总体特征,结合近年天祝县发掘的自身历史文化意义,促成符合当代情境的共同体式社会整合,进而讨论在越来越强调整体性的今天,天祝县是如何走出一条既符合县情,又充分发挥自身文化特色的现代共同体之路;同时,也为在理论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定的地方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原农耕地区与北方游牧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文化亚形态,不同文化间的转化和解读相当繁复,以服饰文化为代表的非语言符号是文化亚形态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北方游牧民的不断迁徙及其与中原农耕民的频繁往来,推动双方不同服饰文化元素、服饰制度以服饰文化符号的形式汇聚和交融。服饰文化符号的形象性与意向性,是加速服饰文化凝聚性结构形成的前提。通过战争、礼仪、和亲、礼物馈赠等交往情境下服饰符号意象的再生产,服饰从地域性、族群性符号转变为双方共同使用、共同享有的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成为建构中华文化象征体系的重要文化来源。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的文化符号,以词为介,印证历史,续写未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碰撞为俄语注入了时尚和活跃的元素,突显时代特色成为俄语词汇教学中关注的话题。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俄语词汇教学对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在现代主流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性冲突中,存在鲜有民族特色、文化单一性突出等问题.只有确立文化多元的理念,以多元文化情境下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需要为导向,在文化的特殊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基础上推进多元文化的本土化,努力构建既反映现代主流文化需求,又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学校文化,民族教育才能真正体现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有效促进民族地区儿童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内涵丰富而面貌不一,峡江地带和峡西地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明显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区系。峡江地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相当密集,而且其遗存基本构成了与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一体化的文化发展系列,显示出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西渐历程和状况。峡西地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看来主要是在西渐的城背溪文化影响之下发展的;至中期文化发展重心往峡西地带的西部转移,经长期发展而文化风貌也逐渐趋同;在晚期以西端为发展重心并相当繁荣的峡西渝东文化又顺江东渐,以致整个峡西渝东地区形成了大体相同又有所差异的文化风貌。相形之下,新石器时代的峡西地带文化似乎不及峡江地带文化发达。文化格局的变迁,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三峡库区在新石器时代存在东区与西区的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12.
辽西地区位于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的交界地带,也是历史上关外移民进入东北地区的门户.通过考察辽西地区方言的几个语音特点,并结合历时语音材料,我们认为辽西地区方言以明末清初为界,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且在形成之初就主要受冀鲁官话影响,胶辽官话则居于次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整体主义美学思想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研究建筑中的多元建筑文化问题,认为在国际性、趋同性中追求地域特性和个别性,是建筑艺术发展的重要风貌.作为情感符号、凝固音乐的建筑,理应在多元并存的文化氛围中有充分的整体性的发展.但也要注意防止在多元建筑论掩盖下的守旧,甚至迷信思想的泛滥.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科尔沁萨满教受地域环境、生产方式和历史演变的影响,带有鲜明的多元文化特征。科尔沁草原是蒙、汉杂居的地区,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交融地带。17世纪藏传佛教开始深入草原,佛教文化广泛地影响着科尔沁人民的生活和信仰。游牧、农耕和藏传佛教文化都渗透到科尔沁萨满教的历史演进过程,这使科尔沁萨满神歌带有鲜明多元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壮学研究面临着理论提升与实践运用的双重挑战。将人类学引入壮学研究,立足"地方的地理"和比较文化层面,能够将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置放在多元的社会构成和宏大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对照与考察。桂滇黔交界地区就具有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展开壮学研究的优势,尤其体现在壮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和壮族与多民族语言文化共同发展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中世纪与近代的文化交界地带,但丁西对内在外在的价值纷乱,在其长诗《神曲》中,以个人认知、洞悟的方式,藉古典文化与诗情生命的力量,最终到达宗教至境,完成了一次终极追寻。  相似文献   

17.
云阳县高阳镇地处长江以北一小支流彭溪河沿岸,四川与湖北、陕西三省交界地带,古代巴文化和楚文化的碰撞交融及南北文化交流互动地带,因修建三峡电站即将被淹没而就地后靠搬迁。本文详细记叙了高阳镇青树村邵家为老母钟镇英举办丧葬仪式的全过程,透过丧葬仪式发现这一地带文化具有明显的南北交流、东西碰撞特色,同时又有因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逐步变化并消失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石窟寺的特点及地理环境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石窟寺众多,大多数石窟窟形较小,造像数量多,题材较为复杂。由于地处四省区的交界地带,长期以来未进行综合研究,本文通过对这一地区石窟寺资料的梳理研究,并分析其共性、分布特点,提出"鄂尔多斯模式"的概念,并对于这一地区石窟寺密集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多元系统理论为文化翻译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将文化翻译纳入了世界文化多元系统之中。后疫情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以全新姿态步入世界舞台中央,文化自信已成为时代最强音。作为民族文化符号构成的云冈文化,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历史性、艺术性和宗教文化特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华文化步入世界文化多元系统中心,在译介民族文化时应坚持异化翻译为主,归化翻译为辅,多种译法并存的翻译策略,不仅有利于促进多元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更有利于推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范式是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意识的具体内涵及内部发展演变的关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体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属性又蕴含了"一体孕育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共生"的文化逻辑.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思想根源,多元的民族主体创造出多元共生的文化形态,共生的多元文化孕育在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实体之中.由此,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一体中共生的文化因子凝聚多元为目标追求,以多元文化共生、共铸一体为价值共识.在此基础上,基于多元一体的文化路径通过深挖文化底蕴塑造大家庭意识、共享文化符号、共建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认同、凝聚认同意识的维度,深层次建构中华民族文化共生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