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岳五九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04-109
薛逢诗歌在唐代诗人中算不上大家和名家,但也算独具面目的一个.薛逢诗歌艺术看似不名一状,难测其端:诗歌风格豪放与英逸交错,诗歌感情基调沉郁与雄浑间杂,诗歌语言浅俗与精警并存.而在其思想和心态表达上:盛世理想主义情怀中渗透衰世感伤,关中士族辉煌自傲中渗透没落烙印,岁月人生反复感慨中渗透个人忧愤.从中可见盛唐的理想主义、中唐的通俗化向晚唐的怀古伤今倾向的转变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薛逢的诗歌艺术形式和思想心态是盛中唐向晚唐过渡的标本,也是时代由盛而衰和诗歌变向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2.
姚国建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3):121-125
本文密切联系郑敏 1979— 1999年的诗歌创作 ,对其诗歌艺术进行研究 ,论述了郑敏诗歌所呈现出的新的艺术特征 :在诗与哲学的交汇处发掘独特的诗意 ;潜心捕捉无意识中的心灵幻象 ;努力发掘内心神秘的超现实体验 ;大胆探索绘画型的“试验诗”。 相似文献
3.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前苏联当代诗歌的三大艺术特征田惠刚前苏联当代诗歌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继承和借鉴互相影响、互相抵制、互相促进的道路。传统对于前苏联当代诗歌是相当重要的。一提到前苏联诗歌,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俄国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诗... 相似文献
4.
5.
尚永亮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清前中期对白居易诗的接受由否定到肯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王士祯为代表的清初评家倡典雅、神韵而斥浅俗,是为白诗接受之低潮期;出于对神韵派的反拨,白诗评价逐渐走高,而至<御选唐宋诗醇>达至顶点,是为白诗接受之高潮期;袁枚、赵翼、翁方纲等清中期评家对白诗予以新的审视,使其诗史地位进一步强化,相关阐释也日趋多元,是为白诗接受之持续期.考察白诗评价一路走高的原因,既缘于对清初诸人极度贬抑白诗之偏颇的反拨,更缘于<御选唐宋诗醇>对白诗地位的钦定及由此形成的主流诗学思潮的影响.同时,也与白诗自身所具有的可供人不断解读的丰富内涵相关,与接受者不断提高的理性态度和鉴别能力相关.质言之,伴随着视野的拓展和认知的深化,清中期的白诗接受形成一道不可忽略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6.
郭凌云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2-65
黄庭坚的俗词历来受人诟病,甚至被归为艳词,其实他的俗词创作中艳词并不多,其俗更多地体现在语言俚俗。黄庭坚俗词反映了他在文学创作中力求不俗的美学追求。黄庭坚俗词有意识地采用民间浅俚语言,追求一种口语化的行文特点;借鉴民间词质朴率真的抒情方式,言情叙事毫不隐晦;还运用了民间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段,增加了作品的谐趣。但是,他的俗词创作中也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比如,运用了一些地域性和流传性很受限制的方言俗语,创作态度过于游戏,失去了词作的内蕴和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7.
张玉能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1):42-46
席勒把诗歌当作美的艺术的一个主要的门类,所以,作为美的艺术的诗歌就是要把人性分裂时代的人的能力重新组合,从而使人重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为此,诗歌应该具有人民性,诗人应该是人民诗人;同时,诗歌必须理想化和高尚化,表现时代精神的真和善,可是不能沾染时代的腐败气息,应把诗的源泉放置在完整人性的心灵中,诗人应该是时代的儿子。 相似文献
8.
黄钢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
本文对我国诗歌传统的审美规范之一的“诗味”与诗歌的表现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诗歌怎样写出味来,将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描绘为主的诗和以抒写主观情志为主的诗,分别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其中有规律,有方法,有实例。同时,以诗味为中心,对我国古典诗歌、五四后新诗与新时期诗(“现代派”诗或“朦胧诗”)的表现特征的变化,进行了比较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干天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11):94-97
本文针对当前新诗话语普遍存在散漫琐碎、浅浮直白甚至随心所欲的倾向 ,从诗歌创作的审美角度研讨了有关诗歌话语的艺术特征。论文认为 :诗歌是极致的语言艺术 ,诗美的各种因素都是由诗的话语来蕴含和外化的。诗歌话语的内在性质和构建形式的特殊要求决定其具有丰绰高深的精美凝炼、片言以明百意的高度概括性、语不接意接的大度跳跃性、合情趣而悖“文理”的超常性以及和谐变化的节奏韵律性等别于其它文学体裁话语的艺术特征。作者对这些问题依据依理的阐述 ,力图对诗歌话语问题讨论中那些玄秘生僻、过度自由以及极端偏狭的艺术主张进行拨正 相似文献
10.
王抒凡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2-14
本文从李贺神鬼诗的“立志”到“破志”的演变过程,反映诗歌“神鬼情”独特魅力,论述诗人诗歌世界中“情”与“志”区别干以往传统中国诗歌“言志”和“缘情”的美学特征,提出神鬼诗的非传统诗歌意义的“情”“志”说。 相似文献
11.
论欧阳修《新五代史》的编纂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旨是通过对《新五代史》编纂特点的考察,揭示历史编纂与史家、时代的关系。体现于通排纪、传和善恶必书中"不没其实"的义例原则,反映了欧阳修以功业、道德标准评价历史和人物,并把功业标准作为道德标准承载体的理论;人物传全部采用类传的形式,揭示出北宋中期史学在经学影响下以儒家思想为品评人臣标准的倾向;而欧阳修对旧史志的高度简化,则反映了他以拾遗纠谬的态度和朴素的唯物方式对待历史上天人关系的思想,开启了二十四史中以"著其灾异而削其事应"原则书写纪、志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乐进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4):5-9
吴嘉纪的诗歌主要有苦吟诗、山水游历诗、送别寄怀诗等类型,其诗体形式丰富多样,并以一种"冰霜高洁,刻露清秀"的诗风自成一家。从诗歌的抒情艺术、语言艺术、表现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归纳出吴嘉纪诗歌以凄冷为主调的多样化诗风。 相似文献
13.
李前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3):30-35
本文以张寅彭、强迪艺编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清]法式善〈梧门诗话〉合校本》为文本,利用诗歌美学基本原理,对法式善《梧门诗话》美学追求进行探讨。法式善作为一个蒙古族诗人、诗歌理论家,在丰富的汉文诗歌创作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美学观,甚至在其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并形成其独具特质的美学追求。即形成了以“清峻”、“清淡”,“幽旷”、“幽寂”四为合一的“清幽”之美的诗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4.
张雷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5-9
周密是宋元之交的一位著名词人。其青年时期的诗词著作,多写风雅闲情、湖山胜景、诗酒流连的生活。南宋灭亡之后,周密常用诗词来表现故国之思和故土之恋。其词的艺术特色是广益多师、风格多元;用字精审、构思精巧;清丽骚雅、审音协律;含蓄蕴藉、情寄深远。周密的词作,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丰富了诗词苑囿,为词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尚永亮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6):81-94
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间,有姓名可考并有贬地记载的贬官共2828人次。从其分布时期看,中晚唐人次最多;而列前九位者依次为宪宗、文宗、玄宗、宣宗、懿宗、德宗、武后、代宗、高宗诸朝。从其分布地域看,南方是唐王朝流贬官员的主要地区,岭南道、江南西、东道和山南东道因荒远偏僻,更成了处置贬官的首选之地,就中岭南道、江南西道所辖39州共有贬官721人次,占唐五代贬官总数的25.5%,故最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傅正义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105-109
三国时期,魏诗一花独放,掀起了文人诗的第一个高潮,并以"建安风骨"、"汉魏风骨"享誉诗史,而蜀、吴则"吟咏靡闻",一片凋敝。学界对此有所关注,但大多点到即止或附带言及。从文化传承、领导学养、用人标准及教育状况四方面探析并揭示蜀、吴文人诗落后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曹仪敏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3):113-116
东晋南朝的吴歌大多描写青年男女的感情生活,其中既有男女相恋的欢喜娇嗔之作,也有女子暗恋男子的相思切切,而表现尤多的是女子失恋后的哀伤。东晋南朝时期的吴歌创作具有明显的吴地地域性特色,集中表现江南边地的意象密集。此外,一部分吴歌的创作明显受到了前代文学的影响。吴歌的产生既是社会风气自发影响的产物,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王布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5):75-79
戴望舒创造性地将中国诗的诗骚传统与现代情绪融合,以对现实政治的有意规避与消极抗争来坚守个人性抒情话语,其诗歌中的抒情自我具有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并始终体现着对自身情感的迷恋与坚守。抒情自我的忧郁气质与唯美的理想诉求之间的情感裂隙是推动其诗歌创作的内在因素。其后期诗歌主要成就仍然是面向个体抒情的诗作,而所谓的诗风转型,实际上只是诗人对现实政治消极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王开桃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1)
本文着重对《花间集》中妇女的发型、发饰、冠饰、耳饰与额妆、眉妆、脸妆、唇妆等情形进行了举例、分析与研究 ,从中揭示了晚唐五代妇女在服饰方面追求雍容、华贵与复杂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20.
林明理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31(1):65-68
吴开晋初期诗作,清纯、真朴,人物刻划情真意切,大多以写实为主。中期作品则是旅游情思、人物缅怀,与现实生活贴得很近。晚期的创作加入了更多的细节和叙事的因素,诗风崇尚朴实的原始风格,又有清雅悠然的现代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