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前期儒学的空前兴盛,班氏世代业儒的家学及贵族官僚家庭的严格家训,为班昭学业的取养和她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客观条件;她中年以后政治地位的显著提高,使她的利害得失与统治者的政治命运紧密关连,与统治者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因而,她全然认同了践踏女性人格、权益的封建纲常礼教,而编拟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贯彻这种礼教的"妇德"教材--<女诫>,客观上为封建礼教的传播推波助澜,给中国传统社会妇女的命运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东汉末年 ,儒家名教之治走向衰败 ,士风浮华 ,吏治腐败 ,社会黑暗 ,许多思想家、政论家为挽救东汉统治 ,主张儒法并用 ,以法治国 ,形成了有时代特色的法治思潮 ,本文对法治思潮的形成、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及社会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试论魏晋士人的狂放风貌汤其领魏晋南北朝计三百七十年的历史,除西晋五十年短暂统一外,其间充满着分裂和动乱。在这一漫长的年代里,社会各阶层、各集团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而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阶层——土人,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在精神上受到的冲击尤为剧烈,他...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艺术的空间性,进而探讨魏晋书法的空间美,即魏晋书法在内容上表现写意的人,人的心灵空间和对历史与宇宙的观照;在形式上表现书法的空灵和哲理。  相似文献   

5.
西汉前期,统治者对学术研究采取比较宽松的态度,因而这一时期的史学家在主观上能够相对自由地表达对史学的学术追求。而到了东汉时期,随着统治者对史学控制的加强,东汉史家虽然并未放弃对史学的学术追求,但为政治服务的色彩日益浓厚,日趋成为为统治者提供政治借鉴的工具。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政治相对稳定的时候,他们倾向于著史宣扬统治者的丰功伟绩;在政权式微之际,则纷纷从各个方面探索治国成败的历史经验,撰写史书,以供统治者借鉴。  相似文献   

6.
东汉仕进之途分为四类:一、察举;二、州郡吏;三、任子;四、太学生。举孝廉系察举常行科目之一,为当时读书人仕进的主要途径。本文拟就这一制度的利弊作些粗浅的分析,仅供读者攻错。孝廉之举,始自西汉,《汉书·董仲舒传》云:由董氏建议而实施。据元朔元年(前128年)武帝诏文“兴孝举廉”(《汉书·武帝纪》),及有司奏议“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同上引)等语可知,孝与廉本各为一科。再证之以《汉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类描写的基础上,归纳了东汉单音节程度副词在表示不同程度量上分工不明的特点,揭示了程度量的连续性及其量化的相对性这一深层原因,并以此对程度副词兼表多级程度量加以再认识。  相似文献   

8.
在对民国初年总统选举制度的确立经过、基本内容及其运行情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提出民初总统选举制度的许多内容虽然值得肯定,但从根本上说,民初总统选举制度的确立是袁世凯为了早日成为正式大总统而操纵国会的结果。民初总统选举,实际运行与制度规定严重脱节。  相似文献   

9.
魏晋清谈,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前人对此论著甚多。关于清谈与玄学的关系,以及对“清谈”含义的理解,诸家看法虽似大同,实则异趣。清代学者如顾炎武、钱大昕等多持“清谈即玄学”的看法。从今人著述来看,见解亦不相同。不少人仍坚持“清谈即玄学”的观点,如侯外庐先生在《中国思想通史》中说;“‘清谈’或称‘玄学’……清谈与玄学即烦琐的三玄与名辩之综合复古”;王仲荦先生认为,在曹操执政时期,“作为清谈的主流来说基本上还是为名教服务的”,到了魏晋之际,清谈便转变为“言及玄运的清谈玄学了”,实际上也认为魏晋清谈即是玄学;一九七九年出版  相似文献   

10.
基层人大选举制度的改革是推进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对十七大"发展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精神的贯彻落实.目前,我国基层人大选举制度在立法和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宪法赋予的权威地位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层人大选举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建议.但应当明确,改革应当稳中求进,从基层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与人们参与政治的积极性相适应,不能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11.
男性诗人站在女子的角度,摹拟她们的声口,歌唱她们的爱情生活,这是中国古典爱情诗的一个鲜明特色和持久不衰的传统。钟嵘《诗品》评张华诗云:“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我们也可以用这两句话来概括整个六朝的文人诗作。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大量涌现,其中男性文人拟作的“闺情”诗又占据了突出的地位。这些代述闺情的诗歌,欢娱之声少而悲苦之音多,大多数作品属于“闺怨”、“征妇”、“思妇”、“弃妇”一类。本文拟分析这些诗作的特色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期,汉语语音由上古音向《切韵》音的转折,对诗文创作追求“同声相应”、“异音相从”的声韵效果,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曹植等开风气于先,陆机、潘岳等继之于后,魏晋作家在诗、赋用韵方式上多有探索,不但重视诗、赋用韵表情达意的文体功能同异,也重视诗、赋用韵与文体结构的关系。这种有益探索,深刻影响了齐永明年间沈约、周颙等人倡“四声八病”之说,提出“声律说”,使律化成为诗、赋创作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自从诗歌诞生之日起,自然景物便是诗歌创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诗歌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往往表现出民族所共有的情感态度和人们对自然自觉或不自觉的认识。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改变与深入,自然景物在整首诗歌中的功能与结构形态、景物描写的内容特征与技巧、乃至整首诗歌的美学风貌都会产生相应的改变。本文试图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来揭示魏晋诗歌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演变轨迹。细察这个时期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建安到西晋,自然景物作为情感的对应物而存在;东晋,自然景物作为哲理的说明物而存在。由于这种功能上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的改变。下面,我们按时间顺序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14.
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中有一篇汉安帝永初四年的诏书,不见于传世文献所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该篇诏书揭示了汉安帝时期官府内外交困的情况,对于我们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面貌有很好的帮助。把诏书简中的论述与传世文献的有关记载相对照,可以更好地了解东汉中期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5.
张之纯《中国文学史》明确提出骈俪之文肇始于陆机。谭家健歪曲钟涛博士的观点。于景祥确实不清楚骈文究竟形成于何时。骈文是在阴阳思想成为普遍的世界观,即阴阳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之后,在辞赋的影响之下,在辞赋之外的散文中连续使用骈化句式而形成的。骈文最根本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骈,骈文是有意识连续骈化之文。辞采、典故、声律等是骈文在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次要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汉末魏晋,世纪末思想弥漫,究其原因,不外三点:首先,东汉末年,大疫流行,死人如麻,引起了士人集团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其次,汉末政治,宦官横行,党锢之祸,士林血腥,有识之士已经洞观天下将乱,这更进一步加深了士人们的世纪末恐惧心理。此后,黄巾揭竿,董卓乱政,军阀混战,政治血腥,战乱分裂持续了80余年,整个中原大地千里坟场,万家丘墟。这种惨象使建安、正始文人,触景生怀,伤心绝望,慨叹人生苦短,生命无常。  相似文献   

17.
翻阅易安居士文集,从她诗文中以仰慕的口吻提到的众多前辈古人和引用的历代诗文中,可以深刻感受到易安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接受的广泛而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尤以魏晋南北朝的人物和作品的影响最为显著:从曹操以至陶渊明,嵇康以至谢道韫,以及王导、刘琨等人,几乎无一不受到她的景仰和歌颂。  相似文献   

18.
魏晋六朝社会政治环境之动荡及原有价值观念体系的崩溃,“男性美”逐渐开始为人们所关注。“好男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流行,得到统治者和社会上层文人的提倡,使历来处于被压抑状态的“同性恋情结”浮出水面,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文学”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关学基础上产生,并有显著发展。  相似文献   

19.
唐代四个时期的诗人虽均效仿魏晋名士的饮酒风度,但他们的饮酒内涵有所不同。初唐诗人之饮是士不遇与高雅情趣的反映;盛唐诗人饮酒体现的则是乐观、豪放的盛唐气象;中唐诗人的饮酒,是出于独善其身的无奈选择;至晚唐,特别是唐末诗人,他们饮酒的避祸处境,痛苦和悲愤心态与魏晋名士达到了唐代其它时期从未有过的相似。唐代诗人与魏晋名士饮酒风度有如此关系,有着特定的条件和原因。  相似文献   

20.
佳句欣赏和创作 ,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事项。佳句创作始于魏 ,佳句欣赏始于晋 ,佳句理论探讨亦始于晋。此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文学现象 ,一方面固然与文学自觉时代尚雕琢、贵精工的文学风气有关 ,但更主要是魏晋玄学以简驭繁、执一统万的学术方法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