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的生产分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形式.他在分析了这两种形式的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以后认为,在工作日与劳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不可能同时提高或同时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会使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按相反的方向变化.就是说,资本家只有用降低劳动力价值的办法才能增加剩余价值的量,这样增加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然而,现代资本主义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劳动生产率急剧  相似文献   

2.
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以下全新的观点:1、马克思没有提出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2、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划分的前提和基础是雇佣劳动,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非生产劳动都是雇佣劳动。3、马克思有两个生产劳动定义:一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物质产品生产领域里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也即物质产品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主义劳动;一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也即资本主义劳动。  相似文献   

3.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的核心,它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而且全面分析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取得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主要围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展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归根到底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追求生产效率,增加剩余价值量,主要采取两种方法,即改进企业组织和改进技术手段.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理想,亏损加剧,一直是困扰政府、企业界和经济学界的问题.一是亏损面居高不下,近几年均在30%以上;另一方面是亏损额逐年增加,数额庞大.当前,扭亏增盈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我们认为:如果舍弃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资本主义特性,那么,方法本身对国有企业扭亏增效不能不说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企业损亏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和技术落后与亏损直接相关联,以下本文就这两方面问题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是他的剩余价值学说主要组成部分。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一个最大的功绩。资产阶级的古典经济学家把剩余价值只看作分配中的一个经济现象,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只是对这种不公平现象进行道义上的遣责。而马克思在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从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精辟分析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证明了“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5.
一 商品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最重要部分。把充分发展了的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相等同,是贯穿着《资本论》始终的一个思想。马克思当然知道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不同,前者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但是他认为,商品生产的发展必然是资本主义生产。只有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才成为典型的生产形式。在马克思看来,“发达的商品生产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花费了四十年心血所撰著的《资本论》,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作指导,从资本主义最简单的因素——商品开始,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揭示出现代社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列宁:《哲学笔记》409页)从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精辟分析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证明了“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9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以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发现和揭示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积累的规律,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规律,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规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各集团  相似文献   

7.
在《资本主义发展论》中,保罗·斯威齐坚实捍卫了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本质论和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范式的本真内涵,这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是有其理论意义的。但是,由于他在方法论上仅仅停留在经验抽象上,因而,无法真实理解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8.
“共同富裕”分为绝对意义上收入的普遍提高和在此基础上相对收入差距的缩小两个层面。在绝对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视角下,斯密和马克思都肯定了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和社会财富增加,二者有相通之处。而在相对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视角下,斯密只研究了企业内分工,马克思既研究了企业内分工,也研究了社会分工;既在生产力层面对分工进行研究,也在生产关系层面对分工进行了研究;既研究了绝对剩余价值产生和相对剩余价值不断扩大的内在机制,也分析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对斯密分工理论的全面超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启示我们,通过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从而改变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限制相对剩余价值的扩大是缩小相对收入差距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讨论,涉及到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理论的不同理解,这里至少有两个难点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一,如何解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贯讲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物质生产中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而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又讲凡能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第二,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和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两个定义之间是什么关系?本文就这两个“难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10.
周虹 《天府新论》2020,(1):13-21
20世纪70年代兴起并发酵至今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主要有两条进路:现象学进路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路。后一条进路将马克思的生产概念引入对空间的考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空间生产理论。但学者们在发展空间生产理论时大都忽略了对马克思劳动空间生产理论的挖掘和阐发。本文认为,从马克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论述中可以挖掘出较为完整的“资本逻辑如何规划劳动空间”的理论叙事。资本逻辑对劳动空间的规划,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破坏性重组过程,也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在资本主义不同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空间规划原则分别是经验原则和客观科学原则,这两种原则均被资本逻辑攫取,因此它们对劳动空间的规划不是中立的,而是渗透了资本的意志,归根到底是资本逻辑对劳动空间的规划。  相似文献   

11.
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双轮驱动,催生了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科技型生产方式。伴随生产方式的这一深刻变革,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依据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现代科技型生产方式下的剩余价值生产进行系统考察发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将趋向终结,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已成为主流方法,高端科技型企业的"无人化"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渐趋成熟并呈现迅猛发展态势。这一系统的考察研究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高端科技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健康发展和创新竞争力提升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他的不朽著作《资本论》第1卷第23章中,研究了“资本的增长对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的影响”科学地论证了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根源及其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相似文献   

13.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以正义观念为切入点,建构了两种迥异的马克思正义观:以伍德为代表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但没有从道德层面上予以谴责,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符合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剥削并不是非正义的;以胡萨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意味着一种不平等的交换关系,并且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剥削体制,不符合马克思的正义隐喻。从方法论上说,建构一种内在于生产方式的正义概念,或者一种超验的正义标准,都误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于马克思而言,正义观念是一种社会性历史现象。当下流行的所有权正义理论不过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产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一种共享共富的世界性正义话语即将生成。  相似文献   

14.
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遍性历史品格的否定。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论证的就是这种否定的必然性。这是马克思无与伦比的历史性贡献。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独特之处,是把资本主义生产看成一种矛盾的、特殊的历史形式。这是他观察问题的出发点和方法。只有充分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历史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实质,我们才能理解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整把握,分析“市民社会”观念产生的社会现实根源,剖析“资产阶级社会”的结构,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57-58手稿》)中.其实,《57-58手稿》里以“kapitalistisch/capitalistisch”作为定语出现的概念极少,更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社会”的表达,马克思使用的基本是“资产阶级社会”(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但这并不妨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揭示,因为这种揭示建立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之上.在《57-58手稿》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重要成就,即价值理论以及在此之上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得到创立.价值理论是理解资产阶级社会结构的关键且科学的入口.通过对蒲鲁东主义者和李嘉图社会主义者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商品交换需要价值作为一般性的中介,而在交换之中,价值最终采取货币形式.在价值理论之上蕴含了资产阶级社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劳动一般成为商品的价值,是以充分发展的资产阶级社会为前提的;而资产阶级社会的前提则是建立在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之上,对象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交换之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资本论》的阅读和梳理,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是客观的,既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否定价值判断,又有不少具有价值祛除色彩的悬浮价值判断,还有大量的肯定价值判断.马克思认为,(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动机决定了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而为了达到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资本家是不关心工人的基本权利的;(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离不开资本和劳动力这两个基本要素,而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将影响其社会关系的存在;(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对社会进步有巨大贡献,也是催生新的社会形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一、资本经营中的“资本”的含义为了深入理解资本经营的内涵,首先有必要重新认识和理解“资本”的含义。资本,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表述:“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表明资本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资本成为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主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但人们对这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什么,分歧很大,而争论的焦点是对“生产方式”的理解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观点:(1)指生产力;(2)指生产关系;(3)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4)指社会经济形态,等等.实际上,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不同地方,运用的角度是不尽相同的,即使在他最后亲自修订的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中,对这两个概念的运用比较严谨,但在不同地方,使用的含义也不尽一致.所以,为了弄清楚“资本主义方式”在序言中的含义,必须对它进行综合考察.“资本主义主产方式”是个复合概念,“资本主义”对“生产方式”起到了定性、限制范围的作用《资本论》中还用“传统的”、“现代的”、“物质的”、“社会的”、“旧的”、“新的”等词对“生产方式”进行限定),使“生产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具体的、历史的规定性.根据笔者对马克思有关书籍的考证,笔者把《资本论》序言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释为“以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的发  相似文献   

19.
对外贸易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般条件,又是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解体的重要条件。这就是对外贸易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二重作用。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般条件马克思说:“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资本主义生产离开对外贸易是根本不行的。”“对  相似文献   

20.
股份制经济在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时期已经出现,但尚未成为社会所有制结构中的一种主要资产组织形式。但马克思以其敏锐的眼光注视到这一资产组织形式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起的历史作用,指出了股份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作用,并在几种不同的意义上来界定这种“扬弃”的内含。笔者认为通过学习马克思关于股份资本的“扬弃”作用的论述,有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把握股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