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督教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到当今世界的各种宗教的流派,我们要从同佛教、伊斯兰教一样流传甚广的基督教(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主要分支有天主教、正教和新教)说起。这三大宗教并称为世界宗教。我国基督教徒人数相当多。我们试图向读者介绍该教兴起的历史及其教义的核心内容。 读者可从下文得到有关正教、天主教及新教等基督教的几种主要教会(基督教的基本组织。该教认为教会是全体在世和已死基督徒的总体。《新约圣经》指信仰耶稣基督的团体。后世所指含义较广,既可指基督教各派的整个组织,也指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或某一教堂全体基督徒的组织。)与信仰的较为详尽的叙述。 基督教(来自希腊语christos。即“受过登基涂油式的君主”、“救世主”的意思。)是公元一世纪做为犹太教的一个教派,起源于巴勒斯坦。这种素有的相近对我们了解基督教的根源至关重要。《圣经》的第一部分《旧约全书》既是犹太教徒又是基督教徒的经籍便充分体  相似文献   

2.
圣徒崇拜缘起于犹太教与早期基督教的信仰与仪式,是基督教信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民众信仰.公元4-9世纪,圣徒崇拜盛行于拜占廷帝国.其因在于:一方面,它迎合了当时民众的精神和世俗需要;另一方面,它接纳了传统异教习俗,同时教父们对此采取了务实的"宽容"态度.因此,圣徒崇拜本身体现了基督教信仰的传统与发展、世俗性与神圣性共存的特点,是认识基督教信仰的一扇重要窗口,也是理解基督教能够战胜传统宗教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希伯来文学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一世纪之间,是世界四大文学宝库之一。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希伯来民族从氏族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以及封建萌芽时期一千多年中的发展历史,展示了希伯来民族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广阔生活画面和精神面貌。它是世界古代文化遗产中的艺术珍品,是我们研究人类童年时期的宝贵历史资料。 希伯来文学由犹太教《圣经》和《次经》(或称《经外经》)两大部分组成。犹太教《圣经》是犹太人被巴比伦帝国俘囚之后,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一世纪之间整编而成;《次经》则是后人编辑的。它们中的大部分是民间的集体创作、少数是无名氏的作品。这两部由古希伯来民族历代积累起来的文献又是各种文学体裁的总集,既有神话、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发展,人们逐渐对人性本质和西方宗教产生了怀疑。针对基督教,人们开始质疑它是否值得人们信仰。相较以往,人们对它的信仰程度大大削弱,甚至出现了信仰缺失的现象。而《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以《圣经》中“救赎”主题为题材讲述了一段越狱的故事。故事意味深长,让人们重新意识到信仰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接下来,本文将围绕“怎样救赎”这一主题,分别从“信”、“望”、“爱”这三方面对影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以宗教的和政治的理由将德国的文化分裂了,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又以结束教派战争的方式使德国的文化重新统一起来,使德意志人开始认识自身的存在价值并继而发展成为“文化上强大的民族”,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期内,贯穿于德国文化史的是取代了罗马公教精神的基督教教派信仰;构成德国文化史的主要章节内容的是在教派观念激励下的带有古典主义理想和风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反映了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矛盾,他们各自代表一种文化和宗教。在这部喜剧中,宗教冲突异常明显。夏洛克代表的是犹太教,安东尼奥所代表的是基督教,取得胜利的当然是主流文化所代表的宗教,即基督教。  相似文献   

7.
“摩西五经”是《圣经·旧约全书》的开首五卷。《旧约全书》是犹太教的经书,后来全部为基督教所承袭、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经典。犹太人称它为《约书》(Testament),据说因为书中记载了上帝通过犹太人的先祖如亚伯拉罕(Abraham)、摩西(Moses)等人和希伯来民族立下的“契约”。后来基督教承继了这种说法,但又认为基督降世后,上帝与人重新立了“新约”,乃称自犹太教承受下来的经典为《旧约全书》,基督教自身所编的圣书称之为《新约全书》,并以这两部经书为基本经典。汉译作《圣经》。  相似文献   

8.
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开设的“中国文化史专题讲座”,最近请王重民教授作了关于中国的地方志的报告。王重民教授着重地论述了中国地方志的发展情况和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编篡地方志的方法等问题。他认为中国地方志的发展,经历了如下的演变阶段:随着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建成,出现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是全国性的区域志;随着豪族和门阀世族在地方上的出现,产生了地方志,例如出现在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的是“地记”;出现在公元六世纪至十二世纪的是“图经”;出现在公元十二世纪至廾世纪的才定型为“地方志”。《禹贡》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全国性的区域志。它对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土壤、物产、贡赋以及交通等都作了简略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起源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是“人工造成的世界宗教”。以此为线索 ,本文从社会基础及思想来源两个方面考证了基督教的起源 ,得出的结论是 :基督教是在罗马帝国奥古斯都时代的宗教政策、希腊哲学和神秘宗教的影响下 ,从犹太教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源于《圣经》的英语成语、谚语傅勇斌,李岗根据《圣经·新约全书》中的故事,公元一世纪初,犹太人耶稣创立了基督教。在他被犹太当局拘送罗马被总督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他的门徒离开巴勒斯坦,四处传教。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在...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从犹太教分裂而来本身就意味着是对旧伦理的否定和对旧秩序的反抗,而并不仅仅是对旧信仰的教义修正这样单纯的宗教目的或宗教意义.基督教的教会及各种“异端”都一直进行着宗教伦理和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变革实践,并且展开竞争.基督徒虽然在生命价值理念上都是面向未来天国的,但是在现实具体生活中生命价值实践的志趣上却相去甚远.清教主义的宗教生活方式切合了基督教早期的宗教情感和信仰诉求,所以清教主义基督徒对教会的宗教伦理和宗教生活秩序都持反对态度;救赎是他们的生命价值所在,洁净的宗教生活是他们的宗教生活所系.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是犹太文化裂变的结果。基督教对犹太教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上帝唯一、神秘主义、新约继承和延续了旧约,并将旧约作为自己的经典。基督教对犹太教的革新是通过一系列宗教改革家完成的。新约就是对旧约改革的产物。新约对旧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对“主”、“上帝”的认知、对复活的解释,以及教义、教规、献祭仪式的变化;基督教改革了犹太教的组织形式,将犹太教的社团、会堂改为教会。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系统翻译和研究了儒家的四书五经,对于包含中国宗教思想和习俗的《诗经》、《尚书》尤其重视.基督教的立场和长期的传教经历,使理雅各对《诗经》、《尚书》的翻译和诠释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从而形成了这位传教士汉学家对儒家宗教性的独特理解和认识.理雅各将早期儒家经典著作中的“帝”、“上帝”、“天”与基督教的God建立了对等关系,将中国古老的宗教信仰置于基督教的框架之中.他坚持认为早期儒家经典中的“上帝”是中国人信仰的惟一至上神,把信奉上帝这种古老的宗教信仰视为中国的国教,从而按照基督教模式构建了中国的一神教信仰.  相似文献   

14.
以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借贷还贷的情节为线,从犹太律法发展和文学人物塑造角度,叩问并解读中世纪末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激烈冲突的实质。文学喜剧的背后,实际上是一场宗教迫害的悲剧,而犹太律法也正是在这一场场悲剧中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基督教的基本情况公元 1世纪初 ,基督教形成于中东巴勒斯坦地区 ,起初只在城市中组织小的社团 ,信徒多为贫民和奴隶 ,受到罗马帝国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2 -3世纪 ,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到罗马帝国全境 ,各地的社团开始统一 ,出现了教会组织 ,中上层社会人士介入教会 ,逐渐掌握了领导权 ,改变了早期基督教敌视政府的态度 ,主张效忠当权者 ,因而受到政府的欢迎。公元 3 13年 ,罗马皇帝颁布《米兰敕令》 ,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从 4世纪末开始 ,基督教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对欧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  相似文献   

16.
印度本来是一个宗教色彩很浓的国家。那里不仅是佛教的故乡,而且印度教、耆那教也堪称传统宗教,孕育着古老的文化。至于伊斯兰教和锡克教,则以反对种姓制及婆罗门对宗教事务的垄断为宗旨,至今仍在印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仅就鲜为人知的印度基督教的历史与现状略述一二,以飨读者。基督教初传印度在印度古代历史上,统一的孔雀帝国中央集权制度曾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南亚次大陆的商业发展。因此,印度史学家又把继孔雀帝国之后公元一至三世纪称作商业兴起时代。由于商业发展,东西方贸易和人员交往频繁,西方基督教便随即传入印度。从公元一世纪开始,少数来自巴勒斯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欧洲处在黑暗的封建时期。文化上,除了基督教和神学,别无其他。公元9-11世纪,经院哲学兴起,12-13世纪达于极盛.过去,学术界对经院哲学的评价已经众所周知,即经院哲学名为哲学,实际上还是神学。是“神学的婢女”.神学与哲学,区别在于一为“信仰”之学问,一为“理性”之学问。基督教神学是诠释基督教教义的学问,核心便是宣扬“理性”之荒谬和“信仰”之崇高。自公元5世纪圣·奥古斯丁创立神学基本体系。许多世纪一直被教会奉为经典,代表正统权威。它又称“教父哲学”.经院哲学兴起后,在神学内部挑起争端,提出所谓“个相”与“共相”之间的争论,即关于事物的“个别名称”与“一般概念”谁先谁后问题的大辩论,出现“唯名论”与“唯实论”的对立两派,最后争论还是落实到“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上。两派唇枪舌战,争斗不息。若按传统观点评价,经院哲学还是神学,还是一种单纯宣扬宗教信仰的学问。这样,便不能看出经院哲学与奥古斯丁创立的神学有何不同,也不能看出经院哲学兴起有何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上海研究”的一系列课题中,宗教史已成为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仅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从上海发展的历史来看,上海的宗教(包括已经成为上海历史陈迹的宗教)主要有十种,它们是;原始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各派、东正教、犹太教、祆教、锡克教等。当然,还有各种名目的民间宗教流传过。当回顾宗教在上海发展的历史时,可以发现上海並不属于“上帝创世纪”时的作品,如果讲得严密一些,现在的上海市区是天地造化至公元四世纪时才形成的结果。然而当时这块位于冈身以东的冲积地,由于海塘未筑,经常受到海水浸灌,水质苦咸,既不适宜种植庄稼,又不适宜人类居住,因此直到唐朝开元年间,还没有设立县治来管辖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许多学者都认为,儒家不是宗教。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孔子学说的特点,一方面极力避免宗教之迷信与独断;而另一方面务为理性之启发。梁先生认为,儒家除了信仰自己的理性,不再信仰其他。这与宗教的精神是相违背的。因此,中国的文化便缺乏宗教。罗竹风先生认为,儒家“对于鬼神与宗教,既不否定,也不宣扬”。①由于“以伦理观念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在我国长时期居于统治地位,因而群众的宗教观念相对淡薄”。②业露华先生在《略论汉民族宗教观的特点》一文中也提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后300多年间,教派林立,各执一说,没有统一的经卷。4世纪初,西撒利亚主教犹西比乌受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之命,从各地流传的经卷中,主持选编27卷,然后又以君士坦丁的名义予以颁布,作为各基督教会共同遵守的经卷。这就是《新约》的雏型。4世纪末,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结合而成国教。397年,第三次迦太基宗教会议确定《新约》与《旧约》的内容目录,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因而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