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了为期三年多的中期抗战。在这一阶段的对日作战中,国民党军队在战略战术、战斗力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有效地牵制和打击了日军,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发展,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抗战中期国民党战场的作战特点加以归纳总结,并对这一阶段国民党战场的得失进行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2.
抗战后期的国民党战场在牵制、打击日军 ,并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支援、配合了国内敌后战场及英美盟军作战 ,在太平洋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 ,由于抗战后期国民党内外政策中依赖英美、保存实力和积极反共等因素的存在 ,以及国民党军队领导指挥系统、作战技术方面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失误 ,从而导致了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场上的空前溃败 ,使中国遭受了巨大损失 ,也埋下了国民党在大陆必然失败的种子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在山东敌后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张业赏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有两个相互配合的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共产党军队担负的敌后战场。但在敌后战场上,也有一些国民党军队和行政系统存在和活动。本文拟就国民党在山东敌后战场的概况、地位...  相似文献   

4.
论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军风军纪□郭代习李南雁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中日这场决死战争,国民党军队的军风军纪却日益废弛、败坏,成为对日作战屡遭败北的一大因素。本文主要依据国民党方面的资料,对此作一探讨,或许更能说明问题。一由于阶级本质的局限,国民党军队从它...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后期的豫湘桂会战是日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态势后,在中国战场上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出现了大败退。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整体局势好转,各主要盟国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中国战场上却出现大规模溃败的局面,确实显得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战斗力低下所致,这固然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其失败,但是全面来看的话,至少有一个疑问无法解释,日军为何不集中力量进攻重庆?以当时日军投入的作战兵力,如果国民党军队如此不堪一击,那么重庆应该也是唾手可得的,毕竟灭亡中国比所谓打通大陆交通线要有用得多。由此而观。将豫湘桂会战的失败归结于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是不全面的,它应该是多个因素共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山西抗日游击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山西抗日游击战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战场。它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华北日军的力量 ,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对阻止日军进攻西北、西南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由于国民党的阶级本质所决定 ,并且由于对游击战争认识的偏差 ,国民党山西抗日游击战最终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7.
正确评价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战场,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在反抗日本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深入。国民党战场在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国民党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应基本肯定;当然也必须看到国民党抗战的被迫性和动摇性。  相似文献   

8.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在自身军工实力与国民政府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在军工领域采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果断放弃了枪炮等复杂军械的生产,将相关资源集中于工艺简单、威力巨大、运送方便的炸药、手榴弹、炮弹等武器的生产方面,从而为前线作战提供了充足的武器弹药。中共前线作战部队巧妙地利用和发挥了上述武器装备的优势,在战场上形成了优于国民党军的火力,成为中共部队战胜国民党军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解放区战场的作用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往往是从解放区战场与国民党战场的关系、解放区战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数量以及对战略阶段变化的影响等方面加以论证,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人们对许多历史课题的认识,并非一次可以穷尽的.当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进一步研究和认识解放区战场的作用及其历史意义,是很有必要的。一、解放区战场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象征,是捍卫国土支撑抗战的堡垒,它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浩大的正气,写下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最壮烈不朽的史诗“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  相似文献   

10.
三大战役的较量使国共内战的结局已趋明朗,中共大大加快了筹备建国的步伐。南京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后,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部署发起渡江战役,转入解放战争的战略追击阶段。在向全国进军的过程中,毛泽东根据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各大战场的作战对象、战场环境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作战方针,探索渡江、渡海等新的作战样式及其特点和规律,为各大野战军的战略追击作战提供了正确灵活的战略指导。与此同时,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剿匪方针和政策,指导各地迅速清除国民党军溃散后遗留下的严重匪患。战略追击和剿匪斗争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大陆的基本统一,为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抗日战争领导权的问题,近年来颇有争议。把敌后解放区战场和国民党正面战场作为统一的中国抗日战场来认识,客观地估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这无疑有益于科学地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有益于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认识抗日战争的民族革命意义及国共合作的意义。但问题是,在进行上述研究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个时期以来,出现了夸大国民党抗旧作用的倾向,如国  相似文献   

12.
上高会战述评邹耕生1941年春天,在江西北部上高地区进行的上高战役,是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个胜仗。国民党方面称为“上高会战”,日军称为“锦江作战”或“邪阳扫荡战”,对这一战役,国民党作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报道,并就其战果、战略战术、在国内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浙赣战役:中国为盟军承受的一次巨大报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赣战役:中国为盟军承受的一次巨大报复楼子芳,袁成毅浙赣战役是抗日战争中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要会战,敌称“浙江作战”,后随作战规模扩大,改称“浙赣作战”。日军发起这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导因,是美国空军利用浙江境内机场实施对日本本土的空袭。浙赣战役历...  相似文献   

14.
皖南事变中的国民党参战部队王建科皖南事变是由顾祝同、上官云相直接策划指挥的。但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具体部署情况如何?笔者根据有关资料,作一粗浅探讨。顾祝同所属的第三战区的作战区域包括皖南、苏南、浙江、福建以及赣东。第三战区下辖第十、第二十三、第二十五、第...  相似文献   

15.
王全营 《中州学刊》2005,3(5):156-159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事当局曾于敌后设立游击战区,派出百万大军进入敌后,冀其开辟敌后战场,以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进入敌后的国民党军曾给日军以杀伤,但这些国民党军为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到处挑衅,制造摩擦.由于进入敌后的国民党军反共反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官兵缺乏民族精神,惧敌心理严重,士无斗志,战斗力难以发挥;战术呆板,对游击战不得要领,依赖工事长期固守一地,且战备松懈,玩忽职守;自我生存能力差等,使其难以在敌后坚持,在日军进攻面前,伤亡降散,国民党军敌后游击战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16.
国民党政权溃败的政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中州学刊》2001,4(4):179-184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反映的不是军事的失利和组织的紊乱,而是政治制度和体制结构的腐败,是在于刻板、僵硬的政治体制和大政方针决策的错误,这是战略性的失误.简单地说是独裁和内战引发革命导致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终结.国民党军队拥有精良的武器和美元,但缺乏对中国未来的新远见;国民党领导了8百万的军队,但却没有领导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7.
“百团大战”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得到了宜昌战场正面作战的直接配合,而百团大战对敌交通干线的凌厉攻势又沉重打击了日军,吸引了日军兵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百团大战使日本被迫放弃对中国的速决战略,从而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发动。百团参战并非事先确定,而是大战发动后才形成的,说明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有着抗日的高度自觉性。对百团大战应分阶段考察,前两个阶段系战役进攻,第三个阶段实际上是反“扫荡”作战  相似文献   

18.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在抗日战争中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场,一直保持着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的关系。两个战场相对独立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共两党独立指挥所属武装力量,按照各自政党所确定的抗战路线、军事战略及作战原则实施作战。两个战场在保持相对独立关系的同时,还始终保持着相互配合的关系,这种相互配合,主要表现为战略配合,也有战役、战斗的配合。然而,各个层次的相互配合,有积极主动的配合,也有消极客观上的配合。  相似文献   

19.
为期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终以日寇的无条件投降和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这一伟大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为赢得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国民党的军队也进行了浴血奋战,其功绩是值得肯定和颂扬的。1抗战不久,中国形成了两个战场,即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战场。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军队抗日是努力的,曾进行过平津、淞沪、晋北、徐州战役以及武汉保卫战,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一些国民党的爱国官兵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而英勇牺牲。他们抵抗…  相似文献   

20.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中国近现代时期各种战争频繁出现,特别是民国时期,几乎没有一年不打仗。军事史是民国时期历史中极关重要的内容。过去对民国军事史的研究偏重在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军队建设方面,对国民党军事史研究比较薄弱。相比之下,有关国民党战争史力面(如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还出版过一些著作,而对国民党军队建设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新近出版的张光宇同志所著《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革命军》(以下简称“张著《国民革命军》”)一书(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对大革命时期国民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