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明诗概说     
中国古典诗歌经唐宋高峰时期,进入元明低谷阶段。元明诗基本复古,缺乏创造,前不能与唐宋诗平起平坐,后不能与清诗相提并论。然而无明诗毕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各有其优秀或较优秀的诗人,反映了各自的时代与诗人的。心态。艺术上对宋诗弊端亦有所补救,从而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朱则杰所著30万字的《清诗史》新近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完善中国文学史的编撰、填补清诗史空白的断代文学史专著。作者在第一章“绪论”里,首先简洁扼要地交代了清代诗歌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中间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文化政策和学术思想的箝制所打上的烙印。同时还有清代其他艺术门类诸如小说、戏曲的繁荣发达而对清诗所产生的推动与促进。作者不仅多方面地考察了清诗产生发展的这些横向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因素,而且还以前代诗歌发展的历史为纵向线索、清晰地观照出历代诗歌发展的“关节”,以及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对于清代诗歌的正面启示与负面束缚。这样,全书以开阔的多维视野为起点。开篇即把清代诗歌置于“大气候”之中,从而揭开了认识清诗发展史的序幕。《清诗史》先从清诗的直接源流——明代诗歌起发,以蜚声明末诗坛的陈子龙为第二章.分析了陈子龙于明清易代的两个历史时期中的诗歌创作状况,并且具体评介了以他为首的云间诗派和受其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的诗歌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抒情传统,将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纳入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之中,实现了"浪漫"与"古典"的完美统一.本文从意象与意境的生成,音韵、节奏与复沓手法所造成的音乐美以及诗歌体式的创新上阐述徐志摩诗歌对于古典浪漫主义的传承,探讨其诗作获得永恒艺术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这个时期,诗人众多,名家辈出,从诗歌的艺术成就来看也远远超过封建社会的各个时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产生的不同的诗歌流派,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美的诗篇,把唐代诗坛装扮得万紫千红,光彩照人。其中李贺和他的一些诗则有如奇花异葩,长期以来引起  相似文献   

5.
借景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只有情与景这两种要素和谐搭配 ,对应适宜 ,才能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而情与景的对应关系 ,一直到战国后期和汉代才逐步稳固地建立起来 ,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抒情模式。而这样的对应关系 ,是经过了“宗教性景物与特定情感对应的时代”、“无固定对应模式时代”和“共同心理感受支配下的景物与特定的文人情感对应的时代”这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起来的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借景抒情艺术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它对越南古代汉文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形式和内容等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国历史、文化交融以及越南崇尚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文学审美心理而导致的结果.越南汉文诗在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同时,不断创新,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7.
清诗札记     
清诗札记朱则杰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园围中,清代诗歌是一块饶有宝藏而又很少有人开垦的处女地。清诗中的许多问题,人们在谈到它的时候,往往歧义纷纭,甚或谬误百出。当时的人信口道来,率意笔之,多不自觉。而后代的人却每每以讹传讹,信以为真,便不免贻笑大方,误人子弟...  相似文献   

8.
游仙诗是魏晋时期兴起并发展成熟的一种诗歌类型。从艺术的角度看,魏晋游仙诗具有意象独特、造境奇异、超越恒情、词多慷慨四个方面的审美特征。它们是魏晋游仙诗绚烂多彩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和表现手段.西方意象派诗歌虽然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与之有诸多相通之处,但却夸张地运用中国古典文学中用来表现主观情绪的意象手段并融入西欧象征主义成分,把对意象的刻画演化为诗歌的终极目的.而中西方在自然观、哲学思想和文字系统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导致西方意象派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意象存在着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色彩艺术符号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的文学批评中,中国古典诗歌的色彩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从艺术符号学的角度,揭示了色彩符号负载着亿万年生物进化史的信息,积淀着丰富的人类文化内涵,色彩符号的结构形式与人的情感形式同构对应。在此基础上,文章论述了色彩符号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审美表现,以及诗歌作品的色彩风格与诗人个性的有机联系。这是作者立足于艺术本体论,从独特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魅力所做的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