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金融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均衡理论。但金融市场是典型的非对称信息市场,且经常处于非均衡状态。于是,为适应这种变化,应用于金融市场的均衡理论也由一般均衡理论发展为不完备资产市场一般均衡理论、理性预期均衡理论和博弈均衡理论。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个统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方法,即先把总体市场看作单个市场的总和,分别分析就业、产品、货币三个总体市场的均衡,得到三个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模型;再把这三个分模型合在一起,得到国民收入均衡的总模型;最后在国民收入均衡总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经济分析。这样做的结果是把宏观经济学变成了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3.
通过资产市场说与戈登模型对金融市场均衡分析的概述,归纳出货币市场与股票市场、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及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之间的关系模型。由三者的关系模型,可以看出资金在金融市场中是如何追逐利润,又如何最终实现整个金融市场的均衡与汇率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金融市场为实体经济的前进提供"润滑剂"和"原动力"的作用,实体经济的发展依赖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出发,分析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形成原因、潜在风险以及对实体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从民间借贷资金供求均衡和资本市场风险收益关系着手,试图寻找影响民间借贷风险的各个因素,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使民间借贷市场的供求均衡水平发生移动,从而有效控制民间借贷的规模总量和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5.
自里昂·瓦尔拉斯(Leon Walras)开始而沿用至今的传统供求均衡理论,建立在对市场供求规律主观判断的基础之上,其基本模型与市场实践大相径庭。本文试图找到谬误之所在,并完成从“虚拟均衡”模型到“真实均衡”模型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数据被视为一种基础性的生产要素,并在企业生产决策过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数据驱动决策正深刻改变企业生产模式,而这种改变也将重塑金融市场微观结构。文章在梳理数据要素相关研究的文献基础上,理论探究数据要素对金融市场信息有效性的影响机制与传导路径。首先将数据要素引入传统生产函数,刻画数据要素对企业投资决策的优化作用,厘清数据要素在企业投资决策与股价之间信息反馈的作用机理;其次基于信息反馈引发多重均衡的视角,探索数据要素在不同均衡状态下对金融市场信息有效性的多重传导路径,进一步将单一企业拓展至相关联的多个企业,明确数据要素在多个企业间的溢出效应;最后针对劣均衡状态可能导致的经济后果提出了未来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鉴于竞争力在企业市场产量占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已有古诺产量博弈分析对竞争力的忽视,引入企业市场垄断竞争力等级变量,构建了包括等级静态和动态博弈模型的一般性等级博弈模型并求得相应的均衡解,总结了市场垄断竞争力等级对古诺均衡产量及市场均衡结构扰动的效应和规律,指出了均衡产量扰动的动力机制、实现方式,并得出了古诺静态和动态均衡是一般性等级博弈模型均衡的一个特例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引入被监管者逃避监管能力的差异,建立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金融市场监管博弈模型.通过对博弈模型的均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降低监督者的监督成本、提高监督的激励以及提高监督者的侦察水平,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只需保持在某个水平上即可.  相似文献   

9.
一般均衡理论逻辑分析体系的哲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均衡理论作为描述经济现象、概括经济问题的理论工具具有了思想体系严谨和逻辑形式优美的特质。但是由于均衡理论的逻辑立论是以市场出清为前提的,客观上存在着实验观察和逻辑批判的双重否定。然而该理论关于均衡价格导致市场出清推理过程,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论上却是有意义的。一般均衡理论是人们试图建立公理化逻辑体系的出发点,用均衡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只要有一个制度框架强附加条件的配合,便能增强理论的阐释力。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在对一般均衡逻辑分析体系的哲学批判中,试图保持原有逻辑分析体系的一致性,通过引入配额协调机制这一制度因素,构建一个能描述市场非出清状态下的动态一般逻辑分析拓展模型,使对一般均衡理论发展达到了新的理论境界,成为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校园移动电话服务市场,就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校园移动电话服务市场的防降价均衡问题,运用防降价均衡模型、差别转换成本下的防降价均衡模型,区分不同情况,比较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市场中的价格水平和利润水平,分析厌恶成本的重要涵义,得出校园移动服务市场防降价均衡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