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章汝雯 《浙江学刊》2001,(2):133-136
托尼·莫里森在创作手法上继承了福克纳的意识流风格,在思想内容上却超越了前人,这一方面让读者体会到艺术手法的历史继承性,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作家思想意识的进步.通过分析<宠儿>及<喧哗与骚动>,笔者阐述这两本小说的创作手法极为相似,他们都采用了内心独白,多角度及蒙太奇等,看得出来托尼·莫里森在创作手法上继承了前辈的精华;福克纳小说中的黑人顺从老实,安于现状,让人产生同情,而托尼·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却有着强烈的自由意识,他们充满了战斗力,能让人看到这一民族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思竹 《浙江学刊》2003,(4):64-69
巴别塔的倒塌是多元论问题的象征 ,本文梳理了当代著名思想家雷蒙·潘尼卡对于多元论问题的深刻反思 ,包括对多元论问题的性质、根源和挑战的理解与论述 ,以期我们对当前世界这一主要问题有一全新的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3.
从《汉书·刑法志》看西汉的德治与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健瑛 《求是学刊》2003,30(2):68-71
<汉书*刑法志>内容主要是关于法的起源、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及其变革的概况,尤其是关于前汉以来各个帝王刑罚改革的情况,其理论基调对后世史书"刑法志"各篇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书*刑法志>不但是我们研究汉代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的重要史料,其中所体现的浓厚的儒家思想也是研究汉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萨缪尔·亨廷顿9·11之后谈"文明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 1之后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声名大振 ,他的曾引起激烈争论的著作《文明的冲突 ,世界秩序的重建》在出版 5年之后 ,一下子跃升为美国最畅销书之一。美国国内外的许多人都在纷纷谈论 9·1 1是否是“文明的冲突”的象征或前奏 ,亨廷顿本人因此受到各种媒体的争相采访。  相似文献   

5.
法国是当今世界符号学研究的三大王国之一,而且是唯一一个真正形成过符号学运动的国家.这里符号学人才济济,克里斯蒂娃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所倡导的互文性思想和解析符号学理论受到世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互文性指符号系统的一种互换关系,它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文化符号学、精神分析学、哲学等学科的影响,表现形式多样,集中体现了引文性、社会性和转换性三个基本特征,该思想的提出无疑是对结构主义符号学以及传统文学研究的超越.解析符号学更是对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一种反叛和挑战,它主要来源于巴赫金的语言哲学思想,同时与马克思的价值形成理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以及拉康的分裂主体理论密切相关,主要内容包括文本间性理论、意义生产动态理论和过程主体理论.解析符号学关注动态的文本研究,对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语言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安娜·阿赫玛托娃驰骋俄罗斯诗坛半个多世纪,是世界上公认的抒情大师,20世纪文学泰斗。从1912年到1922年她共出版诗集5部,读者反响强烈,好评如潮,诗人名声大振,但却激怒了极"左派",受到猛烈围攻,只得在默默无闻中度过十几年时光。但诗人那颗巨大的诗心仍在激烈跳动,在30年代的险境里竟敢写出《安魂曲》这样炸雷般的诗篇,便是明证。联共(布)当局视安娜·阿赫玛托娃为眼中钉,又做决定(1940年10月29日),又做决议(1946年8月14日),使诗人陷入绝境,只能把才华用于译诗上,把世界上几十位著名诗人,包括中国的屈原、李白、杜甫、李商隐等大诗人介绍给苏联广大读者。安娜·阿赫玛托娃热爱祖国,乐于助人,虽身处逆境,却从未停止创作,她的诗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将与时同在,永远放射耀眼光芒。  相似文献   

7.
张瑾  齐秀坤 《学术交流》2003,(11):169-171
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着力探讨女性问题,其鲜明的主观性和强烈的反抗意识为读者和评论界所瞩目。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中,传统观念规范着女人的形象,传统的文学模式规范着女性的写作。处身于男性为中心的小说话语中,勃朗特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作者身份的焦虑。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更多的是自我隐匿而不是自我表现。  相似文献   

8.
阳明"知行合一"所强调的事上工夫,使其心学美学内在地导向了"行动美学",其主旨是突出艺术和美学的美育功能,甚至将美学等同于美育.  相似文献   

9.
汉斯·摩根索既突出权力更崇尚理性的外交哲学思想 ,尽管有其与生俱来的缺陷 ,但可以为当今中国外交的战略取向和政策选择提供重要的教益和启迪 :始终重视高质量的外交在促进中国国家利益、谋求与自己日益增长的实力地位相称的国际影响中的首要意义 ;始终重视奉行审慎原则的高质量外交在塑造中国良好国际形象和营造相对宽松的国家发展环境和安全环境中的主要作用 ,切实地“有所为 ,有所不为” ;以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全球性和地区性国际安全制度和安全机制的缔造与改善 ,更多参与全球安全事务处理 ,参与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事务 ;寻求谨慎地引导公众舆论走向而不是屈从于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过程女权主义是当代美国学界一股新兴思潮 ,它是一种试图将过程思想和女权主义结合起来的努力。它既是建立在怀特海过程哲学基础上的过程思想在女权主义领域创造性的应用 ,也是立足于现实的女权主义对过程思想的丰富。本文通过考察两位当今活跃在美国学术舞台的过程女权主义思想家———南希·霍威尔和玛约丽·苏哈克的不同的思想进路 ,亦即通过考察南希·霍威尔的分离式的过程女权主义和玛约丽·苏哈克整合式的过程女权主义 ,大致勾勒过程女权主义这一新兴思潮的理论内涵 ,以期引起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思潮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马大康 《浙江学刊》2020,(1):178-190
皮尔斯以现象学为基础提出"符号三元关系"。西比奥克则从认知科学出发建立"建模系统理论",超越现象学的制约,把动物指号过程与人的指号过程相连贯,构建了"总体符号学"。但是,迪利等学者却把"总体符号学"嫁接到皮尔斯符号三元关系上,这就造成理论的内在矛盾和谬误。我们的做法是:以皮尔斯的"三元关系"来定义符号活动,采用西比奥克的"建模"观念来描述指号行为的生成过程,并认为人类存在一个从行为建模到语言建模,再到符号建模的发生过程。其中,语言诞生是关键。语言是符号之母。符号是行为建模与语言建模的共同产物。人的世界就是经由行为建模、语言建模及其他符号建模活动共同塑造的。文学艺术的审美世界则是人有意识地运用各式各样的符号重构的世界,其根本性质最终都可以从行为建模与语言建模的博弈关系中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2.
卢志君 《社科纵横》2007,22(2):169-171
本文在探究文学作品名的命名形式、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在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的规范下,探讨文学作品名的语义信息、文化信息和审美信息在翻译中的传递问题。作者指出,文学作品原名的三大信息,在译名中并不总是一一对应地得以传递。有时,它们是错位传递,互为补充、互为调节的。而调节的杠杆则是译名导读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谢晶 《社会》2019,39(5):106-126
“玛纳”这一典型的巫术概念构成了社会人类学的一个经典“案例”。莫斯与列维—斯特劳斯对它的不同诠释体现了从法国社会学派到结构主义人类学的转折及分歧。本文从莫斯的文本出发将“玛纳”定义为“实践观念”,并以“可译性”为切入点,试图证明在“实践观念可译性”问题上的分歧背后隐含着社会本体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和行动哲学这三个层面的分歧。最后,本文认为,关于莫斯与列维—斯特劳斯之关系的最常见观点实际上是对这一关系的过度简化。  相似文献   

14.
《上帝会救助那孩子》是莫里森以美国当代现实社会问题为题材的第一部小说.她以细腻的笔触、讽刺的话语和耐人寻味的哲理反思,展示了美国妇女儿童遭受的亲情创伤、视觉创伤和司法创伤,显示出亲情异化、性情异化和身份异化造成的各种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揭示了亲情、友情等人伦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窘境和负向迁移.采用社会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从亲情创伤与亲情异化、视觉创伤与性情异化、司法创伤与身份异化三方面探析美国社会的儿童创伤与心灵扭曲问题,表明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关注点已经从黑人种族问题转向了更为深刻的人类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信息是大众传播研究的起点,也是研究的核心。受众是为了享用信息而接触、使用大众传媒的。大众传媒是信息流通的渠道,它流动着事态信息、事理信息、融情信息这样三种为传而发的文化信息。而新闻信息仅是事态信息的一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信息在传播渠道中的流动状态、信息到达传输终点时的实现状态进行了探索,并指出信息的使命就是大众传媒的使命,传播者要以强烈的信息观念改进传媒面貌。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现代实践转向到后现代实践转向,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是实践转向的内在必然逻辑,它由现实的实践转向话语生产,话语生产就是符号化生产。话语生产不仅是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的中介,而且是艺术生产的主要方式,也是人的主要存在方式,它直接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审美和艺术就是一种话语生产,也是人的一种符号化生存方式。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使语言学转向在现实中充分实现,即高度发展人的话语生产,从而以符号化审美实践对人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美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小敏  傅守祥 《创新》2011,5(1):113-115,128
20世纪美学从以美的本质为重心转向以审美经验的探讨为重心,在关注艺术美的同时强调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本身的意义。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化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严格自律的审美观念正在被一种泯灭了界限的泛审美观念取代。日常生活意志的感性需求持续高涨和精神崇高性的失落尽管不是绝对对立的,但是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审美生态的更替与当下关怀的世俗性、身体美学的可能与审美体验的纵深性、大众文化的张力与审美观念的生成性,成为现代性转向后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九·一八”事变为基点,论述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政策的历史渊源及其历次侵华战争,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卑劣手段和野蛮行径,提醒中国人民时刻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鼓励人们为祖国的繁荣和强大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9.
法兰克福学派早中期代表人物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中主要将焦点放在了现代性批判上,但由于他们看到了实际革命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于是就把批判的落脚点转向文化,使之成为文化批判.又由于文化对现实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远离现实的文化形式,于是,艺术与审美就成了实际的焦点.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美学批判,其文化批判的落脚点也就集中在艺术和审美领域.这一文化批判几乎成为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一条主线——从精神和文化角度实施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20.
当代美学处在市民社会全面技术复制的情形下,试图颠覆这种技术复制,同时却又接受了后者提供的一个基本前提:感性与想象力的自足性。正是这个基本前提将当代美学与和它一样也追求自由的康德美学区别开来了,因为康德美学的出发点是一套目的论的终极秩序,而当代美学对此不感兴趣,将其斥为幻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