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将女性主义引入诗学概念的第一人,伍尔夫女性主义诗学思想的基本必备条件和内外兼修方向在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诗学的发展征程中都能找到踪迹。它改变了西方两百年来理论文本批评话语的惯有方式,并开辟了当代性别诗学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通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的文论研究道路。既是女权运动的重要成果,又是后世女性主义诗学解决方案的主要建筑师和设计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涌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历社会历史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性别诗学等发展阶段,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急需反思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转向“文化诗学”,即以“社会身份新疆界说”为基础,把文化批评与文学审美相结合,将取代性别诗学成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诗学的源流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的"中国文化诗学"虽然借用了来自西方的"诗学"和"文化诗学"概念,但它的含义却是指面对中国独特的文学现象而产生的阐释理念与方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从"诗言志"到"知人论世",再到"文变染乎世情".形成了中国式的古典阐释学传统.这一古老传统在现代得到继承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这一中国传统阐释学吸收了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哲学阐释学、巴赫金的社会学诗学、美国新历史主义以及其他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研究路向的影响,使自身不断丰富,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强大解释功能与理论穿透力的文学阐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形态,萌芽、发端于梁启超和王国维,后经"五四"、初期革命文学、左翼文学和20世纪30年代诗歌大众化运动,到40年代逐渐经历了一个抽象化和意识形态化的迁移过程.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形态有两个相对的发展路数:一个是王国维--胡适--文学研究会诸人--蒲风(半个)--臧克家--艾青等一路,另一个是梁启超--陈独秀--早期普罗诗派--创造社转向作家(郭沫若、穆木天、冯乃超等)--瞿秋白、周扬等一路.中国的现实主义诗学形态是既不同于西方又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第三种诗学形态".  相似文献   

5.
李震 《人文杂志》2001,(2):95-100
在刚刚结束的20世纪诗学史上,语言诗学始终是最重要、最具先锋性的,无论是早期形式主义,还是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也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女权主义等各家的诗学,在广义上都可以称为语言诗学.然而这些语言诗学基本上都属于普通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诗学,或者可以称为横向语言诗学.那种建立在具体的不同语种基础上的语言诗学,也可以叫做纵向语言诗学,或者母语诗学,却始终没有形成,如俄语诗学、汉语诗学、英语诗学等.而对诗歌的研究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是这种纵向语言诗学.因为每一首诗都是用一个具体的语种写出来的,它最重要的价值也是由它的母语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女性文学研究、性别诗学与社会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文学研究及性别诗学与社会学理论之间,构成了一种值得关注的彼此互动的关系:性别文化取向深刻影响着文学的创作、接受等过程,文学及文化产品必然或多或少抄上了创造者或接受者的性别特征,而文学的想象与虚构特征又使两性的社会存在更具有审美意味或"诗意".这成了女性文学研究及"性别诗学"得以成立的重要哲理依据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西方的"诗学"是极宽泛的概念,在中国学界颇有影响,因其与中国传统的观念存在性质的区别,以致近年引起"诗学为何"之争.中国诗学的渊源古老,由于儒家的诗教说而使其在文化系统中居于重要地位,但它摆脱了经学与杂文学观念的束缚,走上自己的发展道路,建立了较完备的体系,出现了系列富于学理性的专著.新文学运动以来因诗体被作为旧形式而否定,以致诗学缺乏学术的支持与投入.近十余年来理论体系的构架、专业集刊的创办和研究基地的建立,推动了诗学学科的建设.中国诗学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支学科,是以诗体文学研究为基础的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它由诗论、诗评、诗史、诗体、诗法和文献研究构成了有机的系统.目前尚需加强理论探讨,在尊重中西方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继承我们的传统并发现其现代价值,以突现中国诗学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8.
李志 《江苏社会科学》2004,55(5):179-183
诗学观念的分析探讨,已成为今天全球化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海外华文文学虽然继承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诗学传统,但从一开始就已表现出对西方文学的新姿态,并从理论与创作两个方面充分吸收了西方诗学的种种影响,表现出“和而不同”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产生于20世纪20-40年代.在其形成过程中,中国现代主义诗学家们特别阐释并发挥了它与西方基督教神学的内在联系,诸如梁宗岱、卞之琳、穆旦等人的现代主义诗学都与基督教思想有某种程度的关系.基督教神学对"象征""暗示""隐喻"等的运用,与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中国现代主义诗学家大多深受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有的本人就是基督徒.他们从基督教神学中汲取营养,并结合传统诗学资源,从而建构了具有自己民族审美特色的现代主义诗学.  相似文献   

10.
解构主义诗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运平 《兰州学刊》2007,(2):135-137
解构主义诗学在诗学史上实现了后现代的转型,它建立了一个与传统诗学不同的文本观、文学史观,解放了读者.但是,解构主义诗学割断了文学与现实的联系,在反本质主义了走向了虚无主义,过份强调阅读自由,使解构主义诗学自身也陷入了被解构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域外汉语文学表现出明显的文化诗学特性.诗学的比较性不仅表现在吸纳西方等外来影响,而且更表现为汉语内部文化生态的互动关联.走向汉语比较诗学,不仅利于规避目前研究中存在的过于倚重西方文化资源而相对轻忽汉语文化资源的局限,而且也利于彰显华文文学的诗性美学品格,提升其意义覆盖性.在比较诗学视野中审视这一问题,华文文学在构成古典诗学精神跨界呈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与国内文学现代性体验的截然差异,诗性品格互文性地弥补了国内文学的现代化偏失,展现了汉语诗学在现代语境中"被现代化"的真实之维.由此,本土性的诗性文化精神也就凸现为建构华文比较诗学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12.
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理论来源很复杂."诗学"的概念应该是深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一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主要是指对于文学的文化阐释与解读的策略,它强调各种社会力量在文本阐释过程中不断流通、商讨、冲撞,从而导致新的思想和审美力量产生.格林布拉特的文本阐释代表了一种新的理论和实践的阐释框架,体现了一种消解学科界限的理论气度,以及宏阔开放的学术眼光.思想是流动的,只有摒除思想成见,敢于跨越学科边界,才会带来学术研究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索金梅 《河北学刊》2002,22(6):45-48
本文通过解读雅克·德里达 (JacquesDerrida)的《何谓诗》一文 ,阐述了德里达的诗学 ,并指出了德里达的诗学同中国传统诗学的一些相似之处。德里达不落西方传统诗学的窠臼 ,用两个词回答了何谓诗这个问题。这两个词就是“记忆”和“心灵”。  相似文献   

14.
"形式"本是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虽无与之完伞对等的范畴,但相关的思想和论述却非常丰富.受"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加之有搞"形式主义"的嫌疑.研究者们多重视传统诗学内在精神的分析,而对于关涉汉语诗学本体的"形式"则有所忽略.这样,我们对中国古典诗学形式批评的本土特色和内在规律就无法作整体的把握.形式批评研究就是回归汉语诗学本体的研究,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观念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先后经历欧化和西化的修正,由工业、经济渗透到文化和文学领域,承载了中国文艺复兴的想象.新诗现代化属于理想主义范畴的现代性话语,与民族国家的现代进程与文化身份建构密切相关,当它启蒙具体化为复杂形式的创造与接受,现代化诗学也就建立起面向未来的合法性基础.新诗通过解构音韵、格律、抒情等规范突破传统诗歌知识谱系,但在学习西方技巧与经验时面临文化本位迷失困境时,传统资源又经常被当成补救的武器而启用,这一点构成了"现代化诗学"的边界与限度.  相似文献   

16.
英国浪漫主义和其他西方话语,始终是中国五四时期浪漫主义诗学视野中的主要理论资源,是构成中国诗学由古典走向现代建构的重要知识背景.中国五四浪漫主义诗学在规模上不及英国浪漫主义诗学;在诗学理论上,它是在英国浪漫主义诗学的影响启发下建立起来的;在文学创作上,中国浪漫主义诗学是通过对英国浪漫主义作品的译介并与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相结合形成自己特色的.中国五四浪漫主义诗学呈现出同英国浪漫主义诗学的诸多共同或相似的特质和样态,包含着本国传统文化典范的"潜在倾向",事实上制约着对外来文明的解读,进而规定了接受外来文化的重点、范围,也规定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所能达到的深度.  相似文献   

17.
李滨 《云梦学刊》2003,24(5):127-128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学者开始以西方接受美学为理论参照。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读者接受的思想资料进行审视和研究。如今,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一批可喜的成果,同时也向我们展示出广阔的学术前景。邓新华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武汉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诗学》)就是该研究领域内一部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文学研究领域内兴起的,它主要研究读者文学接受活动的一系列特点和规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接受美学就是西方的专利,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文学接受的思想资料就相当丰…  相似文献   

18.
泰戈尔诗学是东方诗学从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型的范例.本文通过考察泰戈尔诗学中的"人格"、"味"、"欢喜"、"韵律"、"和谐"等关键词,管窥泰戈尔诗学的复杂思想和丰富内涵.泰戈尔对印度传统诗学思想的继承,对西方诗学话语的借鉴,以及在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基础上的诗学创新,对东方各国诗学的话语转型和话语重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万花筒式的社会文化形态,凸显了不少国家和地区混杂的"种族与族性",催生了跨文化诗学。"跨文化诗学"作为伞状概念,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跨语境的理论视野,而且它还可以把原来分属不同领域,甚至互不相干的一些理论图式统辖麾下,包括奇卡娜诗学的"新美斯蒂莎"图式、传播学的"周边传播"图式、居间哲思的"林菩狱"图式和少数族文学图式,以及镶嵌型的"唐人街"和"那"文化图式等。跨文化诗学聚焦于文化、族群和身份的混杂性,关注边界、荒界与跨界问题,开启了特殊的学术空间,丰富了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和帝国研究的思想视野,尤其对族群混杂、身份跨界的文学研究和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康德关学思想开创了西方诗学发展的新方向,它改变了西方诗学的摹仿论传统,颠倒了传统的主客体的关系。论文从源头上探讨了西方诗学传统转变的动力,试图为现代及后现代诗学的研究提供更深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