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藏传佛教在形成后,开始了向外的传播,青海是藏传佛教传播的重要地域,在元王朝的大力推崇下,藏传佛教在青海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地域上,青海藏传佛教的发展都具有不平衡性,本文依据统计资料,分析了元代青海藏传佛教寺院分布的时空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2.
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规模庞大,寺内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完善,成为格鲁派的势力中心,在藏区有重要的影响。探索新时期藏传佛教寺院的发展模式,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维护藏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试论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不仅在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位制度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对藏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培养人才诸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主要论述了藏传佛教宁玛、噶当、萨迦、噶举、格鲁等五大教派的寺院教育的特色及其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
萨迦派在历史上曾是地位显赫的藏传佛教派别之一,势力不仅波及卫藏、康区、安多等广大地区,而且对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萨班及八思巴时期,萨迦派在安多地区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以凉州、临洮为中转站,以卓尼为传播中心,不断向周边扩展的宗教圈,直到15世纪格鲁派不断强盛时才渐渐淡出安多地区,退居四川阿坝,形成了以求吉寺为中心的萨迦宗教圈。现今,萨迦派在安多地区的寺院主要集中在四川阿坝地区。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寺院僧侣是藏族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茶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寺院僧侣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历史上还曾出现过规模庞大、气势恢弘的寺院茶会。因此,研究藏传佛教寺院僧侣的茶俗,可以充分挖掘蕴涵其中的深层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经济是藏传佛教寺院在藏区发展的产物。历史上,寺院经济曾是藏族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其初期和中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到晚期则逐步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寺院大多兼具出版文化功能,它是藏传佛教文化功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史上特殊的形态。文章从藏传佛教寺院的佛典翻译、典籍出版、文化传播三个方面分析了藏传佛教寺院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的辩经考试制度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经考试制度是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一种独特的教学与考核形式。对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的辩经考试制度的形成、方式方法等作了梳理,并对其特点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川、甘、青、藏部分藏传佛教寺院经济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就新时期藏区寺院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如何“以劳养寺,以寺养寺”,兴办经济实体,减轻人民群众负担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发挥寺院特色经济的优势,促进藏区经济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教育是藏族传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藏区长期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对藏族的现代教育影响深远。尽管寺院教育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藏族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但其独特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对现代的学校教育仍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文章所讨论的是唐人小说中常常出现的一个独特的故事场景——佛寺。一方面,考察了佛寺这一宗教活动场所与唐人小说故事来源的关联,认为在唐人小说创作尤其是一些带有佛教辅教色彩的小说中,不少故事的素材来源都与佛寺或寺僧有关;另一方面,则从叙事文学的艺术建构的角度,分析了佛寺这一独特场景在小说情节结构中的功能,认为唐人小说中所出现的佛寺,分别具有故事情节的背景场景、故事发生与展开的场景及故事情节的场景部件之作用;最后,则通过小说中佛寺这一独特的故事空间场景所发生的各类故事,分析了蕴藏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内涵。透过上述内容的论述,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代兴盛的佛教文化对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城隍庙作为一种“国家化”神祗的物化标志,其理想状态是与各级官僚机构相对应。与此并存的是众多作为“异例”的城隍庙。认识此类城隍庙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及其形成原因,有助于深化城隍信仰研究。就明清时期的山东而论,镇城隍庙的出现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必然联系;城隍庙处于城外与礼制无违;对应于同一官僚机构的数座城隍庙并存的情况是官方极力避免的。  相似文献   

13.
唐代文人多有寄居佛教寺院的经历,这已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社会习尚。文人或短期寄宿、以寺院为逆旅,或长期寄居、以寺院为习业之所,这一社会现象十分引人瞩目,已有学者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但仍可进一步补充。本文认为:寺院在佛教福田观念影响下衍生出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停客职能,是文人寄居寺院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唐代寺院的停客功能自唐初到唐末不断强化,可容留文人短期寄宿或长期栖居,并出现寺读这一功能上的变型。文人寄居现象也随之由少到多、终至成为普遍习尚。另外,受唐代寺院经济嬗变的影响,这一停客功能的公益性渐趋消泯,文人寄居出现了从免费到税居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辽金时期,是北京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点,通过佛教的发展与寺庙的营建即可表现出来。从现存的辽金寺庙碑刻可以看出,在这个时期,许多少数民族贵族皆笃信佛教,并且耗费大量钱财在京城营建寺庙。他们的崇佛活动,为北京地区的佛教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也由此产生了一些佛教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5.
古代文人及其诗作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和民族范畴,必然带有一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本文以清代咏青诗歌为媒介,采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勾勒出清代循序渐进地统治青海的军事方略。  相似文献   

16.
探讨宋代福建孔庙选址及建筑布局有助于丰富宋代孔庙研究。据统计,宋代福建孔庙选址于治所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等方位,其中东、东南方位最为集中。从大成殿和明伦堂的位置关系看,宋代福建孔庙建筑布局包括左庙右学、左学右庙、前庙后学等常规形式,以及中庙旁学、庙学独存、庙学分异等特殊形式。研究表明,影响宋代福建孔庙选址及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包括风水学说、环境静谧与否、教育实际需求、曲阜孔庙与京师孔庙建筑规制等。  相似文献   

17.
"家国"不仅组织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它还是构成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家国意识及民族精神的影响下,对于国家政治主题的关怀一直是明清长篇家庭小说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它不仅表现于家庭内部事件的寓指中,在家庭外围的各种社会活动里,对于政治的直观叙写、暴露与批判亦是此类小说作家们明显而刻意的追求。作家们在"政治"场景的细写和解剖当中,将他们心底的末世声音传递了出来,这是他们对于时代风雨的敏感体验和反映。  相似文献   

18.
自新世纪以来,甘青地区藏传佛教的研究,在佛教传播发展与民族文化关系、教派及经典、寺院建制、僧传人物、实地调查与文献译介等方面都取得了丰赡的成果。本文对这一阶段的研究状况作一回顾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9.
清朝通过立法制定蒙古地区王公贵族进京朝觐皇帝的年班制度的同时,对蒙古地区的喇嘛教上层人物也规定了年班制度,即洞礼年班制度。洞礼年班制度规定了年班的时间、地点、来京觐见程序和礼仪、分班情况、朝贡、赏赍、廪饩等一系列措施。通过年班制度,我们能够看到它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朝贡,而是清朝抚绥蒙古地区高级喇嘛阶层的一项政治措施,从而起到笼络蒙古地区喇嘛和加强蒙古地区喇嘛教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