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898至1921年是英国以“宗主权”为中心的侵藏政策的提出、实施和基本确立的时期.为与俄国争夺中亚细亚,寇松提出中国对西藏只有宗主权,并寻找时机发动侵藏战争,逼签《拉萨条约》,“变西藏为实际上的保护领”.随后,英国声称西藏是“一个外国君主统治的国家”,并与俄国舍谋以中国只有宗主权来否定中国对西藏的主权.继之,英国加快侵藏步伐,企图强迫中国同意西藏“自治”,并要求俄国同意其在西藏“行动自由”.1921年,英国政府采纳贝尔的建议,一方面反对中国政府恢复设置驻藏大臣和派驻军队,一方面企图制造“大西藏”以分裂中国,以这两大内容为核心、以宗主权为幌子的侵藏政策基本确定.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侵占我国领土西藏而激烈争夺的英俄两国,在1907年国际大背景下,出于各自的政治需要和目的,背着中国,就西藏问题达成了妥协,签订了《西藏协定》,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英俄通过签订《西藏协定》,还确认了彼此在西藏的侵略权益,规定了此后对西藏的基本政策,并以“西藏问题”为筹码,在波斯问题和阿富汗问题上进行了交易.此外,英俄还合谋在《西藏协定》中首次提出了所谓“中国对西藏之宗主权”,以否定中国在西藏的主权,不仅为1912年英国政府提出“西藏在中国宗主权之下自治”,妄图将西藏从分裂出去,提供了所谓依据,而且为俄国把“中国在外蒙古之宗主权”,“外蒙古自治”载入1913年中俄《声明文件》和1915年《中俄蒙协约》,妄图将外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提供了先例,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英俄《西藏协定》的签订充分可以反应了英、俄帝国主义为了各自的利益,既相互争夺,又彼此妥协让步和相互勾结的本性.文章选译的10件俄国外交文书记述了英俄两国签订《西藏协定》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西藏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13世纪以来,一直连续不断地受中国中央政府的管理。“独立活动”是英国殖民主义分子强加的。英国为了侵略中国分割西藏,先提出所谓宗主权的谬论,并用武力将其势力侵入西藏;后利用达赖十三辈与清朝中央的矛盾及中国内乱之机,阴谋将西藏置于其保护下的“独立”。西姆拉会议是英国煽动西藏独立的秘密交易。达赖十三辈晚年识破英人野心,乃采取亲中央的两面政策。达赖圆寂后,英印政府利用中国抗日战争在西藏闹“独立”活动。新中国成立,和平解放西藏,打掉印度的干涉,但“独立”活动在康藏某些分裂分子及外国支持下愈闹愈烈,终于在1959年最后失败,西藏广大劳动人民从此摆脱农奴地位,成为国家的主人。  相似文献   

4.
严祥海  旦正才让 《中国藏学》2023,(5):104-113+215-216
自10世纪以来,德却噶波(■)逐渐成为西藏西部阿里同拉达克的大致分界线。17—18世纪,两地传统分界大致维持在德却拉日噶波(■)一线。1834—1840年,查谟道格拉人先后3次派兵入侵拉达克,后在1841年又入侵西藏阿里。森巴战争结束后,西藏同查谟道格拉人签订了和平“甘结”。在“甘结”中,双方重申要维持传统疆界。1846年,英国支持道格拉人建立了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由此,英国在拉达克及其周边地区建立起“宗主权”。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喜马拉雅边境的“殖民遗产”,利用不具法律效力的“条约”企图包装和巩固其“殖民遗产”,以便扩张其主权边界乃至建构其民族国家边界。文章利用多文种材料梳理和考辨10世纪以来阿里同拉达克的传统分界线大致在“碟穆绰克”,认为中印碟穆绰克“边界”问题关涉传统分界向主权边界转换、殖民入侵与独立建国后的边界等维度,应依据历史事实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美国西藏政策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晔 《西藏研究》2003,4(2):1-7
20世纪美国在冷战与遏制中国的政策下 ,对中国西藏的政策奉行实用主义原则与双重标准 ,即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地位 ,又支持达赖分裂势力的“藏独活动”。该政策大体经历了一个从模糊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地位 ,到侧重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再转变到炮制“西藏民族自决”论、支持西藏叛逃分裂势力分裂中国、推动“西藏问题”国际化的过程。美国的支持并没有使流亡分裂集团达到“藏独”的目的 ,这一政策的结果却暴露了美国在西藏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违反联合国宪章的行径。  相似文献   

6.
1942年,英国唆使噶厦拒修抗日战略运输线——康印公路,擅设“外交局”,损害了中国主权和抗战大局.蒋介石启动了对藏军事计划,施压西藏地方当局,同时命令外交部与英国交涉.英国内阁没有因为与中国是二战盟国,就放弃干涉中国内政.1943年,丘吉尔首相在太平洋会议上更公然宣称西藏是“独立国”,蒋介石指示宋子文严正交涉,维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  相似文献   

7.
在明朝(1368—1643)统治的大部分时间内,其统治者对西藏的一个基本国策是邀请西藏的喇嘛前来宫廷朝觐,并恩赐给他们显赫的封号和丰厚的礼物.作为报答,这些喇嘛定期亲自或派使团来朝廷入贡.有颇多几位中国学者将这类事件视为有明一代在西藏维持中国“宗主权”的证据.例如,曾经在美国大学治国际关系的李铁铮教授认为:“……世袭的封号通过它们对西藏人意识的心理影响,有助于巩固汉人的权力.”并由此得出结论:“从忽必烈可汗时开始,西藏成了中国的一个侯国,并且在整个元朝和明朝一直维持着这样的地位.”还有,当时出任台湾东海大学国际法教授的杜恒泽(音译)先生也作如是观,他写道:“1269年,八思巴升号大宝法王,享有统治整个西藏的权力.从那时开始,西藏是由喇嘛们统治的,在汉人宗主权下的一个神权政治国家(Theocracy).”他还评论说:明朝第一位皇帝……太祖对其前朝之政策的成功印象极深,他决定维持这种神权政治国家,和如此的在西藏的中国宗主权.”  相似文献   

8.
西藏问题引人注目。多年以来,特别是在国外,对西藏问题也发生过一些争论。争论的 结症集中在一点上,即中国对西藏地方究竟是不是有主权,换句话说,就是西藏究竟是中国的领土还是一个“独立国”。说西藏是“独立国”这段历史并不算长久,连100年都不到,或者说没有英国的侵略西藏,就没有西藏是个“独立国”的提法,因而西藏是个“独立国”的提法是和英国侵略西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再没有人提西藏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外的一些西藏分裂主义分子,在敌视中国的外国势力的鼓动下大肆鼓吹“西藏独立”论,他们利用国际讲坛、借助报刊,赤裸裸地公开叫喊“西藏独立”、或通过所谓“人权”否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为此他们不择手段地颠倒是非、歪曲历史,甚嚣尘上。尤其某些国外敌视中国的势力,他们对此特别卖劲,为西藏分裂主义分子出谋划策,提供讲坛、资金,甚至亲自出马,以声明、讲演乃至著书立说,炮制了一系列旨在破坏中国统一,鼓吹“西藏独立”的谬论。一个时期蒙蔽欺骗了不少不知真像的善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英国为加强对中国西藏的渗透和控制,几经努力终于在拉萨设立了代表机构,即英国驻拉萨代表团,并千方百计地谋求该机构在实质上和形式上变成“常驻”的外交机构,直至改为印度代表团。在此期间该机构在西藏进行了种种侵略活动,极大干扰了民国中央政府对西藏主权和治权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引用了丰富的档案和报刊资料,考述了20世纪初英国远征军入侵西藏前后而发生的种种诡秘事件,其中主要涉及两位俄属布里亚特蒙古人,一位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洗礼大师"阿旺·德尔智,另一位是受雇于俄国外交部曾在俄国参谋部中亚探险与情报工作印度小组受过训的泽仁布,他们的神秘使命在于利用其民族和宗教外衣的掩护,达到如何影响达赖喇嘛与英国抗衡目的,从而使俄国能在西藏问题上保持或扩大自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驻藏帮办大臣温宗尧在西藏任职只有一年两个月,他在筹藏策略方面与驻藏办事大臣联豫产生较大分歧。温宗尧筹藏最令人注目的行动,是与西藏地方上层统治者谈判,并达成七条协议。此协议不被联豫认可,亦最终被清中央政府否决。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十三世达赖出走拉萨,得知消息的温宗尧建议联豫迅速采取行动进行阻拦,这反映了他筹藏时还有强硬的一面。温宗尧《咨请川督代奏维持西藏大局折》,对当时西藏地方所面临的英、俄两国威胁与侵略的形势,均有相当准确的分析与判断,这与他关注英俄对西藏地方博弈情形及通晓外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荫棠筹藏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在政治上,张荫棠主张构建多民族国家,维护中国在西藏主权.张荫棠的经济民族主义突出表现在"商战"方面.尤其是在西藏地方茶叶市场与英属印度的争夺上;提出西藏地方经济自给论.张荫棠的文化民族主义表现为:加强藏汉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重视教育,主张改良西藏地方风俗.张荫棠的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应该给以"了解之同情",不能简单指责为大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4.
李超  杨慧 《西藏研究》2021,(1):46-55
伴随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先后被正式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开始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运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对2000-2018年西藏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分解,并与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和主要民族地区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结论表明,西藏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前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转型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呈现出“√”型的缓慢回升态势,但总体上仍然处于低位区间波动徘徊,相对滞后于全国和主要民族地区平均水平。因此,未来西藏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迫切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改革措施,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投入拉动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转变。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concentrates on New Zealand's co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the fascinating political meanderings between independence and dependence in political and constitutional matters that surrounded the ratification of the Statute of Westminster. New Zealand was the last of the Dominions to pass the Statute in 1947, sixteen years after it could have done in 1931 when most other Dominions did. New Zealand did not ratify this critical Act because it did not wish to appear ‘disloyal’ to Britain even though the ‘Mother Country’ had no problems with this happening. New Zealand's position mirrored the country's ambivalence between a separate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dependence moored with Britain and the Commonwealth. Though this may seem contradictory, these policies and positions accurately reflected what was perceived as New Zealand's interests. The politics and reactions of New Zealand towards the Statute of Westminster betrayed the reality that New Zealand's independence lay, in the government's mind of that era, in the country's dependence and deference to Britain whether London wanted it or not.  相似文献   

16.
梁忠翠 《民族学刊》2014,5(4):47-52,115-117
晚清政府的藏务实施令西藏地方上下丧失信心,十三世达赖喇嘛对此亦感不满,精明的英国人则借机拉拢、引诱十三世达赖。1910年十三世达赖离境出走印度,至1912年5月,前后在印度境内停留两年。此事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十三世达赖喇嘛产生了依托英国的思想;第二,英国笼络扶持西藏上层势力的模式取得了成功,之后西藏宗教领袖出走印度成为其政治诉求道路的选择之一。当然,人们不能过分苛求生逢乱世、面对乱象的十三世达赖会超越历史。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俄从确保其国家安全需要出发,无视中国对外蒙古拥有主权的事实,一直积极大力扶持外蒙古独立,分裂中国。苏俄的上述做法,完全违背了列宁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政策原则,表现出十足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18.
Conservative adherence to the sovereignty of the Crown-in-Parliament resulted in the merging of English with British consciousness. During the 1990s, England's political nationalism expressed itself as a defence of Britishness. This defence of Britishness prevented a political English nationalism cohering at a time when political nationalisms had matured in Scotland and Wales. This merging of England and Britain wa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conservative thinking, given the conservative adherence to the concept of Crown-in-Parliament sovereignty.  相似文献   

19.
马成俊 《西北民族研究》2012,(2):198-206,82
在撒拉族与藏族的交往关系中,有"许乎"、"奥西"、"夏尼"和"达尼希"四个表示两族关系的词,其中",许乎"与"达尼希"是最常用的。"许乎"是藏语,意即朋友;"达尼希"是撒拉语,意即"认识的人"或"熟人",也可以引申为朋友。两者是甘青边界循化县撒拉族与藏族之间经常用以表示相互关系的称谓。在这里,撒藏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家庭之间有经常性的来往,他们互通有无,互相提供方便,在长期的交往中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但是,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戈登的族群关系变量,尤其是族际通婚率来衡量撒拉族与藏族两个民族的关系紧密程度,是行不通的。本文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经常性的观察,认为族际关系的好坏不能只通过有无族际通婚现象或族际通婚率的高低去衡量,至少这个衡量指标在循化县的个案中是没有解释力的。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Scottish sovereignty as a component of Scottish identity. The argument is that certain aspects of Scottish sovereignty were preserved by the union, and that these have often remained latent until the devolution settlement. The new political landscape in the UK has contributed to a redevelopment of ideas of British parliamentary sovereignty, which have served to render these elements of preserved Scottish sovereignty active, and this new state of affairs is reflected in the findings of the Calman Commission. In this context, what is independ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