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十六大以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路进一步清晰,作为政府职能一部分的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也进一步明确。公共政策制定要摒弃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重物轻人的价值取向,建立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本文拟通过对现行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分析,提出了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出,研究者们展开了对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从本质上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公共政策,所以文章试图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出发,以政策价值取向、政策系统、政策过程为分析维度,对研究者们的成果进行归纳和述评,以期对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张序 《民族学刊》2011,2(3):62-66,94
本文首先归纳了公共服务供给中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第三部门失灵的表现形式,指出公共服务供给应实现主体多元化。在分析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状况后,提出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基本模式: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为辅助,最后对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实施这一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作为政府弥补市场缺陷而提供的重要公共服务之一,相应要求建立起相对独立、规范、科学的社会保障预算.对体现政府收入支出行为的各项社会保障资金以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式进行管理,加强计划性、科学性.通过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可以增加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本文从探讨我国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必要性和原则出发,提出了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
基本公共卫生是政府为公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公共产品。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安排。本文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和《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设计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衡量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了西藏与全国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差距及产生差距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西藏城乡发展存在差距,主要有发展禀赋条件、公共资源、政策制度、人力资本、整体经济落后等方面的原因.缩小西藏城乡发展差距,统筹西藏城乡发展,应注意推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并注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城镇化进程,加大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力度,并加快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时期我国政府提出的一个新的改革命题,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体现以人为本和弥补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分析矛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努力解决好政策选择和制度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8.
明代民族文教政策表现为以夏变夷的民族儒化政策和因俗而治的民族文化政策两个方面,它们是明廷治理少数民族以巩固王朝统治的教育措施.二者在主要内涵、价值取向和实施效果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且互相补充,缺一不可.探析明代以夏变夷和因俗而治的民族文教政策有助于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政府行政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因此,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提高政府在社会政策、社会平衡、社会控制、公共服务、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转变和优化管理方式;健全和完善运行机制,从而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西藏1998~2011年统计的年度数据,对其公共服务支出与居民收入增长关系通过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进行探讨。实证研究表明,在99%的概率水平上,政府教育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科技支出与西藏居民收入增长均存在某种正向的均衡关系,且居民收入增长是西藏各类公共服务支出规模扩张的Granger原因,反之则不成立。因此,确立并完善以增加西藏居民收入为导向的公共服务支出财政供给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人均收入至关重要,同时解决西藏公共服务支出的资金问题应是未来西藏财政支出结构增量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寺院的社会化管理是融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管理新模式,其本质在于强化政府对寺院社区的公共服务力度;推行的情况功过参半,僧众评说不一;据理论之,有利有弊,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2.
扎洛 《民族研究》2005,(2):20-30
本文对西藏农区五村中宗教权威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农村的宗教权威再度成为影响村庄政治的重要力量,但由于他们多不具有沟通政府、拓展市场、寻求资源等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在村庄政治中的影响受到制度性的限制。本文还对西藏农区五村中各类宗教权威及其公共服务活动做了描述,认为宗教权威的活动满足了村民的精神需求,对普遍信教的村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宗教权威的公共服务活动有助于创造村庄互助、和谐的社会氛围,强化村庄内部的凝聚力,从而对村级组织的公共服务供给形成一种“文化支持”,有利于村民福利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推进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政府逐步加大了对西藏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投入,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面貌得到明显改善.然而,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仍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能力仍比较薄弱.通过西藏扎囊县德吉新村村级公共服务供给与民主村村级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的对比考察可见政府通过扶贫综合开发建设,在改善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然后紧密结合西藏农牧区发展实际,发现德吉新村村级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学习和借鉴成都等地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经验,对创新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提升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能力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sponses of European local authorities to the public service needs of residents with irregular immigration status and the tensions with national governments to which this can give rise. Drawing on a study of responses by national and local tiers, including a mapping of national legal frameworks on entitlements to health care and education, it identifies factors that lead to divergence between local and national policy framing and responses. Finding that socio-economic and individual consequences of exclusion dominate in shaping local framing of policy responses in contrast to national government priorities, it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for modes of multi-level governance (MLG) on this issue. It expands on the concept in the literature of ‘decoupling’, contrasting relationships of overt conflict with low-visibility strategies of conflict avoidance; demonstrating the differing forms this ‘shadow politics’ of migrants’ rights and shadow provision of services can take, including arms-length provision through NGOs. Thus the dynamic of MLG is itself one part of explaining the nature of local responses to the challenges that migrants with irregular status can pose.  相似文献   

15.
王炎龙  江澜 《民族学刊》2021,12(1):49-56, 89
中华民族理论探索和构建的过程始终立足于近现代中国的现实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意识观念萌生、文化历史溯源和社会现实观照三个方面的历时性梳理,试图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基本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认识和新时代民族思想指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在凝聚成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在中华民族的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不同媒体的话语叙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独特的内在传播逻辑。机构媒体兼具权威性和拟人性双重风格,在传播叙事中强化国家整体性。平台媒体的技术赋能,也强化了议题的交流讨论和用户的具身体验。内容生产者利用自媒体进行个人叙事,更多主体参与到中华文化的主动阐释和书写叙事,传递民族独特性。中华文明是在互相学习、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各有特色,各民族在遵从各自的民族认同的同时,又始终秉持共同的价值认同。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的媒体话语叙事中得以发展、强化,技术的发展进步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进行民族话语表达和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表演和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16.
论批评性话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索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渊源,并论述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最后论文阐述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前景和研究意义,作者认为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日益成为一个学术焦点,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能使公众认清话语中隐藏的权力、意识形态的真实面貌,同时在揭露权力话语对公众的欺诈性上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公众对大众语篇的敏感性,培养公众的话语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7.
民族自治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功能的重要体现,要求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执行主体角色的转换,转变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职能,提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能力,转变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建设"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制度供给和财力保障是民族自治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两个关键变量.在现阶段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遵循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均等原则的指导,建设"项目导向型"政府,实行基本公共物品的项目式供给,是民族自治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8.
郑洲 《民族学刊》2012,3(1):34-43,93
以西藏自治区扶贫综合开发为研究视角,以扎囊县德吉新村村级公共服务为研究对象,在比较分析民主村村级公共服务的基础上,考察了政府通过扶贫综合开发进而在推动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然后紧密结合西藏农牧区发展实际,客观分析了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在基础设施供给、基础教育供给、医疗卫生服务、村组织建设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学习和借鉴成都等地村级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推进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善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创新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歌运动",虽然没有真正地为中国诗歌发展开拓出新的道路,但却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群众文艺创作潮流。少数民族人民深具民族传统、政治认同并且是真情实感的新民歌创作,对少数民族群体内部建构关于新中国的现代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创造性的集体合作大生产和声势浩大的新民歌个体创作过程中,少数民族人民将自身传统的民族话语、地方话语及乡土话语与新中国的国家话语相统一的新民歌创作,既让他们实现了从传统的"民众"到新中国的"人民"的发现,也铸造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实体,并让少数民族人民的"新民歌"创作具有了人类学的伟大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