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甘肃河湟地区为汉、藏、蒙等多民族交汇的重要之地,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复杂性在此地得到了集中体现,其中尤以藏传佛教信仰及传播最为兴盛。文章即从甘肃永登县博物馆保存的一批明清唐卡入手,选取其中一套26幅的珍贵组画作为基准,将其与其他唐卡的进行图像比对,通过对唐卡中上师的不同教派的分析,推测出这套唐卡是绘制在明清之际河湟地区鲁土司家族由噶举派改宗格鲁派之际;并结合文献试图对鲁土司家族及河湟地区15—17世纪藏传佛教的信仰变迁加以梳理和描述。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个派别。这个教派的僧人都戴黄色的僧帽,因此也称为黄帽派,或简称黄教。格鲁派是在所有藏传佛教派别中最晚出现的一个。它是由宗喀巴于公元1409年建成甘丹寺以后正式创立的。它虽然是最晚出现的一个教派,但它对西藏社会所产生的影  相似文献   

3.
叶治中 《西藏研究》2004,17(1):35-38
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极为推崇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应成派的见解,但在具体的理解上,各教派又有所不同.文章分析了格鲁派和噶举派在"见"上的不同和相同之处.认为噶举派以心性论为基础是为了便于传教,以一种藏族人的思维来解释佛教的理论;而格鲁派的出现则阻止了继续密教化,重新维护了中观应成派在佛教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刘丹枫 《中国藏学》2023,(3):138-149+217
宗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佛教来说,其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中国化的历史。佛教中国化的进路多样且成果丰富,在不同时代、不同传统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就藏传佛教而言,其经院哲学体系的形成极大地推进了藏传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文章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为中心,介绍其经院哲学的教材与教学体系,从而总结藏传佛教经院哲学的主要特征,并以格鲁派中观哲学的核心概念“中观八难”为例,论证从经院哲学视角重新考察该概念的必要,进而阐明藏传佛教经院哲学体系对于研究藏传佛教思想的学术意义,及对于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格鲁派之所以能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异军突起,与其完善的寺院制度和健全的僧侣组织密不可分.而拉萨三大寺又为格鲁派寺院的最高学府和学院制度的典范.深入细致地叙述寺中知识分子也即僧侣组织中的脊柱--"贝恰哇"的修学制度和管理体制,旨在反映格鲁派宗主寺在培养和管理宗教人才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杨卫 《中国藏学》2017,(2):180-182
作为目前藏传佛教格鲁派护法神之一的白哈尔神,何时传入吐蕃,是被"抢"到吐蕃还是被"请"到吐蕃的,学界还未展开详细的论述。文章结合藏汉文史料,对白哈尔神传入吐蕃的时间进行了考辩。  相似文献   

7.
王维强 《中国藏学》2006,(2):217-226
藏传佛教格鲁派第一座寺院甘丹寺的法台即甘丹赤巴在格鲁派中享有极高地位,其选任制度有别于其他寺院寺主的传承方式,重学识而不重出身,通过严格选拔方可担任。作为宗喀巴法位继承者的历任甘丹赤巴,在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创建教派、建寺弘法、著书立说、培养人才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大威德教法属藏传密宗四续部之无上瑜伽父续,是一部实修“大威德”本尊的教法,通常汉译为“阎摩敌”或“大威德金刚”等。它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共同修习和依止的一位本尊,格鲁派称它为“多吉久谢”,宁玛派中以“文殊身”来命名,是文殊菩萨以威猛姿态显现的一种本尊。根据藏文文献可以发现,因旧译和新译密宗教法的传承不同,其教法最初在古印度盛行、传承途径以及入藏后的传承路径也有所差异。它们分别是以旧译宁玛派密宗大师为主的传承派系和以新译格鲁派等教派中的传承流派。虽然传承史不同,但其教义理论却无异。  相似文献   

9.
内齐托音是黑龙江地区藏传佛教的实际开拓者,也是黑龙江格鲁派寺庙共同的祖师.在皇太极和杜尔伯特、扎赉特、郭尔罗斯蒙古王公的大力支持下,藏传佛教一经传人,就在黑龙江地区取得了迅速发展.黑龙江乃至整个东蒙古地区废除萨满信仰,接受并皈依藏传佛教都与内齐托音及其弟子有莫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张宁 《中国藏学》2023,(5):150-158+218
在14—16世纪的西藏,藏传佛教内部兴起了一批被称为“疯圣者”的修行者,关于这些“疯圣者”的藏文记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言行怪异、举止荒诞,有许多与世俗常规相背的事迹,人物形象迥异于通常意义上的高僧大德,但他们在宗教层面和社会层面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和西藏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的西藏社会,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纷争不断,与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利益争夺相交织,政治和宗教被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催动了“疯圣者”的集中出现。文章聚焦于其中的代表人物“藏念嘿汝噶”桑杰坚赞,结合14—16世纪的西藏社会背景,尤其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和格鲁派在当时的发展情形,讨论藏传佛教中的“疯圣者”在14—16世纪集中出现的历史原因,即他们将“疯行”作为一种弘扬教法的路径选择的考量。  相似文献   

11.
还格吉 《民族学刊》2012,3(5):84-87,96
本文通过爬梳帝师日巴及其门徒的主要事迹,阐述了在囊谦王室的大力支持下,巴隆噶举派在玉树境内一度成为诸派之尊,并由此传播于世.但是,白利王的焚寺事件,使该派在玉树乃至其它藏区的发展势头渐显缓慢,从此在囊谦王室的政教关系层面,开始了与珠巴噶举派轮回更替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2.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地区的关帝崇拜与关帝庙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详实的藏汉文史料及考古资料为基础,探索了藏区关帝崇拜的背景、渊源,分析了关帝被纳入藏传佛教护法神的原因,系统介绍了关帝在藏区的传说及藏区关帝庙的修建及现状,为研究藏汉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资料。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对蒙古族家庭伦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过程中 ,佛教的伦理道德思想与蒙古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相结合 ,使自身适合于蒙古社会 ,适合于蒙古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 ,从而成为蒙古族民众能够接受的佛教伦理思想。本文对蒙古族传统的“孝亲”观与佛教的“孝道”思想、传统的家庭夫妻伦理与佛教提倡的家庭夫妻伦理的关系等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藏传佛教各宗派为了树立本派的正统和权威,对佛教经典从形式到内容给予安排和估价,用来确定本宗为佛的最完满说教.格鲁派基于"缘起自性空"的思想理论,对显密经典和教法进行分别,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宗派的判教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元代的"十六天魔舞"进行研究,认为此舞渊源于藏传密教的金刚舞,所表现的内容与莲花生大师收伏魔女并使之成为护法有关.创编这种乐舞的是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的上师,初期原在河西流传,后来随着黑帽系的得宠而于元末和其他密法一起进入宫廷.它在汉地的流传过程中不止一次被改造,并逐步减少了宗教因素.元亡以后,此舞仍不时出现在汉族戏曲表演之中,反映出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7.
元明时期藏传佛教传入炳灵寺后,大部分窟龛壁画被重绘成藏传佛教内容。在藏传佛教造像中,四臂观音像出现的频率很高。四臂观音是观音化现的以代表六字真言的密宗观音之一,在藏传佛教中地位极高,这种最常见的密宗造像对我国观音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湖神与水神在藏族地区大量存在。文章从藏族民俗现实出发 ,认为水神与湖神主要有三种存在状态 :湖神与水神分离 ;水神是湖神信仰的核心 ;水神与湖神的互置。文章分析了湖神与水神信仰相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周晶  李天 《西藏研究》2008,(4):71-79
宗堡建筑是西藏官式建筑的重要形式,专指西藏地方政府宗(县)一级政府机关所在地,属于藏式宫殿建筑类型.西藏宗堡建筑起源很早,是宫殿、寺院,以及防御堡垒的综合体.宗堡建筑在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的喜马拉雅地区,如拉达克、不丹等地也有分布,但在建筑风格上带有一定的本地化特征.文章试图通过对喜马拉雅地区藏式宗堡建筑艺术特点的分析,从建筑艺术角度说明藏传佛教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不仅对喜马拉雅地区政治以及社会制度有很大影响,对该区域的建筑类型也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藏医学作为一重要的欧亚传统医学体系,其传统的传播区域不仅包括青藏高原和邻近的喜玛拉雅山地区,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到18世纪时在蒙古文化所影响地域藏医学也已经成为主流医学。19世纪5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贝加尔湖地区的一位布里亚特藏医白玛次成首次将藏医学带到了沙皇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并在上至沙皇宫廷,下至普通俄罗斯民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家族成员后来又将藏医逐渐西向传播到波兰、瑞士等欧洲其它地区,甚至远及北美,演绎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医学传播史。本文通过对白玛家族百年藏医传播史的回顾,重现藏医学在近代如何传播到欧洲,并在新的土地上开花结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