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由于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成为英、俄等帝国主义国家角逐的重要对象.西藏在1888、1904年的两次抗英斗争中均以失败告终,作为西藏地方政教领袖的十三世达赖喇嘛被迫两度出走.在两次出走内地和印度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内地和英国在印度的近代化设施,再加之受"教育救国"思潮和张荫棠、联豫在西藏推行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为改变西藏传统教育与现实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十三世达赖喇嘛在西藏地方推行近代教育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十三世达赖喇嘛对"亲英军官事件的处置"、对"西姆拉会议"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他在政治上始终对英帝国主义的侵略图谋保持高度的警惕,并在原则问题上没有作出任何让步,这既是他推行"新政"的主要策略之一,也为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英国人贝尔与十三世达赖喇嘛结缘于达赖流亡印度期间,三年中二人频繁交流,建立了所谓的“亲热的友谊”.当然,有着浓厚政治身份的二人实则是友谊搭台,利益唱戏,各有所图,各取所需.贝尔成功地通过达赖实施了英国的一些殖民政策,成功地使得中国的西藏问题愈加复杂化.贝尔开创了侵略西藏新模式:精通藏文化,对西藏僧俗阶层施以情感攻势,上下其手左右逢源攫取权益.贝尔苦心经营的西藏事业貌似成功,但在十三世达赖喇嘛时代,西藏地方于中央政府却无太“过分”之举,“精明”的贝尔终被“善变”十三世达赖所弃,亦可说贝尔只是十三世达赖手中的一张牌.  相似文献   

4.
秦永章 《民族研究》2005,1(4):90-99
本文主要利用日文资料,探析了1906—1908年期间日本当局与流亡内地的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种种接触,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指出日本政府从其“大陆政策”出发,利用各种手段接近和拉拢达赖喇嘛,并大肆灌输“亲日”及“联日”思想,怂恿西藏独立,企图实现“日藏邦交”,使西藏成为其附庸,这充分暴露了20世纪初日本当局企图染指我国西藏的险恶用心。  相似文献   

5.
自元代中国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管理以来,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在主权管辖上一脉相承,中华民国时期亦是如此.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之初,为改善与发展同西藏地方的关系,制定过许多政策和措施,体现了中央与西藏地方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中央与西藏地方的主权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6.
试论十三世达赖喇嘛对藏军的近代化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具体考察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对藏军实行近代化改革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认为达赖喇嘛对藏军的改革,是在内外部的压力下被迫进行的,虽然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统治,但客观上它加快了西藏由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是西藏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起点或标志,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公认的绿色产业。西藏面临着旅游业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分析,发现西藏现存的一些制度安排,如正式约束中的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对非正式约束的作用重视不够、缺乏强有力的制度实施机制等,会给旅游业开发和管理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旅游业开发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规章等正式约束,重视和发挥非正式约束的作用,强化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实施机制,这样才能实现西藏旅游业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乡村问题日益得到关注,国内掀起了一股艺术乡建热潮,艺术家渠岩的许村计划作为艺术乡建的典范已经进行了十年,受到国内众多媒体及圈内人的重点关注,许村艺术节成,为许村计划的一个重要支撑。本文主要浅析许村艺术节中,艺术介入乡村后给当地村民、艺术家、志愿、许村儿童等不同主体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对敦煌壁画临摹、研究、学习的体验,浅谈敦煌研究院80多年以来,几代美术工作者总结出的三种敦煌壁画临摹方法与特色.并以榆林窟第29窟《水月观音》整理临摹为例,详细解读整理临摹的过程方法及其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朝经营川、藏与达赖出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英国侵略西藏 ,其最终目的正如荣赫鹏于 1 90 3年给英政府的一份备忘录中所言 :除占领西藏以北阻挡沙俄南侵 ,以免危及印度外 ,还可以策应英国在四川的经营 ,使英国势力从东到西联成一片。① 可见英国侵略西藏是以此地作为阶梯进窥我国四川等地 ,妄图霸占我国西南地区。鉴此 ,清朝为巩固西藏边防 ,防止英国侵略势力的扩张 ,命张荫棠赴藏整顿藏务 ,同时令其务须经营川边 (西康未建省前 ,名曰川边 )和四川各土司之地。川边地区清朝先未派官员经营 ,而由该地之土司、呼图克图及由西藏所派遣之官员分别管理。巴塘为土司所辖 ,如驻藏大臣有泰于…  相似文献   

12.
梁忠翠 《民族学刊》2014,5(4):47-52,115-117
晚清政府的藏务实施令西藏地方上下丧失信心,十三世达赖喇嘛对此亦感不满,精明的英国人则借机拉拢、引诱十三世达赖。1910年十三世达赖离境出走印度,至1912年5月,前后在印度境内停留两年。此事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十三世达赖喇嘛产生了依托英国的思想;第二,英国笼络扶持西藏上层势力的模式取得了成功,之后西藏宗教领袖出走印度成为其政治诉求道路的选择之一。当然,人们不能过分苛求生逢乱世、面对乱象的十三世达赖会超越历史。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笔者所译托马斯·莱尔德<西藏的历史:达赖喇嘛访谈录>一书中的资料,对十四世达赖喇嘛在该书中所反映的历史观进行了系统、深入和较为全面的探讨,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历史观是他在1959年流亡印度、建立"流亡政府",从事"西藏独立"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宗教神学史观、分裂史观、主观主义史观.研究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历史观,对于深刻认识其言行及思想本质,揭露其分裂阴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由于和硕特蒙古汗王和清朝的宗教分治和1751年的“政教合一”的治藏策略,为日后两大系统的不和埋下了隐患;18世纪起,随着清朝国势的衰败,英帝国主义对中国西藏侵略的不断加深,英、俄等国为侵略西藏扶植代理人而对达赖、班禅实行拉拢、挑拨和离间,十三世达赖与九世班禅政治立场上产生分歧,加之清政府治藏政策的失误和个别驻藏大臣的偾事误国和十三世达赖的“唯我独尊”,导致两大系统间发生矛盾、冲突及破裂.  相似文献   

15.
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在当地设置的税务官(khralpon)和文书官(yigepa)分别负责赋税征收和公文处理、田亩登记等事务。他们在汉文文书中被称为判官,与唐朝的孔目官和掌书记有相似之处。营田官(zhingpon)和水官(chumngan)则分别负责土地分配调整、农田水利管理等事务,按部落大小分别设置不同数额,且有不同级别。他们与唐朝的营田使、都水令等职官相似,但也有自身特点。吐蕃营田官对归义军营田使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藏族史书中记载了许多僧人参与社会纠纷,甚至是军事斗争调解的史实,但这些记载大多过于简略,存在进一步考辨的必要。经过考辨史料,可以看出这些纷争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西藏地方政权瓦解和中央政权交替的时期;地点则主要是在前藏和西康。藏族高僧参与这些纠纷的调解,一方面促进了其自身派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当时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建世 《西藏研究》2008,108(2):72-79
昌都嘎玛乡一带的银铜工艺以打制佩饰和宗教用品为主,十分有名.在原料、工具等技术层面上有一般银铜工艺的共性,但在器物种类、造型、图案等方面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了系统研究,主要选择瓦寨村进行深入调查.这里的银铜工艺传承久远,是一种重要的家庭手工业,并形成了开放的社区传承模式.改革开放后银铜工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主要的工艺传统和地方特色得以保持,现在呈现出兴盛的局面.近10年来,虽然有一些工匠迁居外地,但主要的工匠和工艺传统仍然保留在村内.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艺术从产生至形成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阶段的演变与发展都是对前一阶段的推陈出新,在相对程式化的轨迹中不断形成新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民族艺术教育和教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探究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现代传承,肯定了少数民族艺术教学为保护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特点所采用的独特的教学方法,并从理论的角度予以总结和归纳,对于研究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现代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