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丘吉尔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他曾两度出任首相,领导英国人民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丘吉尔在政治方面取得的成就让人瞩目,而他独特的养生方法同样让人们津津乐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临危受命,担任起了英国的首相。在艰苦而复杂的生活环境下,丘吉尔不仅没有出现未老先衰的迹象,反而精力旺盛,对工作充满了激情,并且一直活到了91岁,成为众多英国首相中最长寿的一位。据丘吉尔的家人透露,丘吉尔之所以能够健康长寿,除了与他豁达乐观的性格有关外,还与他自创的一套养生方法息息相  相似文献   

2.
二战初期,随着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英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丘吉尔为首的联合政府摒弃了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绥靖政策,战时的现实主义外交逐步展开。在英国的重要盟国法国沦陷的形势下,丘吉尔积极发展与美国的关系,推动美国援英抗德,并逐步放弃了孤立主义。丘吉尔对英美联盟的构筑,是二战初期英国现实主义外交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3.
我们能成功     
《阅读与作文》2011,(6):10-12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勋爵小时候在一所叫哈罗的英国私立寄宿中学读书。他不是一个好学生。事实上,如果他不是一位著名领袖的儿子,很可能会因为种种违纪行为而被学校开除。然而,丘吉尔在哈罗中学完成了学业,并且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在英国陆军部队的军旅生涯中一帆风顺,并且游历了非洲和印度。  相似文献   

4.
《大西洋宪章》是二战期间英关两国首脑罗斯福和丘吉尔首次会晤的最重要成果,它的诞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标志着英美两国在政治上结成了同盟,也对后来反法西斯大同盟的建立以及联合国的成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由于英美两国的战略处境不同,致使两国首脑对会晤所抱的预期目标差距甚大,即罗斯福仅想发表一个能阐述战争目的和重建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构想的联合宣言,而丘吉尔则期望与罗斯福亲自会面来解决英国当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然而,作为“求援者”来参会的丘吉尔最终不得不屈从于罗斯福,二人会晤后所诞生的《大西洋宪章》也主要体现了罗斯福的思想和意志。  相似文献   

5.
丘吉尔是英国前首相、世界著名的政治家。他一生虽是在繁忙中度过的,但仍活了91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领袖中最后一位离开这个世界的。丘吉尔高寿的原因,归结起来主  相似文献   

6.
邓万祥 《社区》2010,(17):29-29
苦难是财富。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晚年写了大量的回忆录,其中写道,著名汽车商艾顿是他终生的好友,两人私交甚笃。丘吉尔是这样回忆他与艾顿的一段交往经历的,在一次聚会时艾顿对丘吉尔叙述了他的过去:父母早逝,是姐姐帮人洗衣服、干家务,辛苦挣钱将他抚育成人。  相似文献   

7.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以当代英国伟大政治家、军事家扬名四海,而作为历史学家的丘吉尔却鲜为人知。实际上,丘吉尔不仅是世界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还是一位有所成就的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8.
坚持,再坚持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演说家。在一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他发表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演讲。在这次大约持续了20分钟的演讲中,丘吉尔只是不断地重复着两句话:“坚持到底,绝不放弃,绝不认输!绝不,绝不,绝不,绝不!”这句号角般的至理名言体现了丘吉尔一生的成功经验:成功根本没有什么秘诀可言,如果真有的话,那就是,坚持到底,绝不放弃,绝不认输!  相似文献   

9.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历史上杰出的女王,1558年11月17日,她继承异母姐姐玛丽的王位,结束了“血腥玛丽”的时代,君监英格兰长达44年,她的登基,深得人心,被敬为荣耀之神、古典神话中的至圣贞女、“世界凤凰”。她对英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调整,使英国由当时欧洲一个二流小国走向中兴,为英国强盛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图对伊丽莎白一世有关政治、宗教改革的问题进行论述,以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伊丽莎白时代的政治与宗教情况。一伊丽莎白登位伊始所面临的局面正如温斯顿·丘吉尔在《英语国家史略》中所…  相似文献   

10.
1945年是英国保守党领袖、内阁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历史生涯中“声名赫赫”的时期之一,人们给他盖以“战时英雄”、“领导英国度过‘光荣时刻’的人”、“祖国掌舵大师”、“时代的天才”、“反法西斯著名领袖”等等桂冠。按照资产阶级政治的一般规律,执政党的领袖威望达到鼎盛时期举行大选,连选连任的可能性最大。对于1945年7月5日开始的国内大选,丘吉尔和保守党人也自认为稳操胜券。在波茨坦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的间隙,丘吉尔充满信心回国欢庆胜利,以至于行李中的日常用具都没让下属带回,“他相信自己会回来的”。当时,英国和世界著名的评论家、观察家也估计,丘吉尔必胜。连斯大林对丘吉尔再次组阁也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1.
近代早期英国习俗改革声势浩大,基于互惠观念和共同体理念,习俗改革对违背世俗法和教会法的言行进行管制。这场习俗改革是英国宗教改革的延续,它的实质是精英对民众文化的改造,然而精英文化从未曾绝对地引领着民众文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酒类饮品、茶叶、咖啡、烟草、读物等休闲消费品在英国民众休闲生活中发展过程的爬梳,以厘清近代英国民众日常休闲消费品及休闲方式的变迁。近代英国民众休闲生活消费品的变化源自于全球化和世界近代化进程,这种变化反过来对英国近代社会发生着反作用,同时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战后英国的欧陆政策张亚东一二战结束后,战胜国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安全问题。不同的是,这次战胜国中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它不仅在战胜法西斯的斗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壮大了自己,使社会主义跨出了一国范围。早在二战后期,丘吉尔就认识到形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二战前夕,英国政要丘吉尔与德国独裁者希特勒会晤,两人在花园中边走边谈.当他们经过一个水池时,丘吉尔笑笑说:“看谁能不用任何渔具就抓住池中的鱼?” 希特勒一听,顿时来了兴致.他迅速从旁边警卫的腰里拔出手枪,对着鱼连开几枪.然后,他朝丘吉尔使了个眼色:“睁大你的眼睛,自己去看看吧!”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却让希特勒傻了眼——枪法一向很准的他居然失手了,竟然没打中一条鱼.  相似文献   

15.
政要与拍卖     
《21世纪》2010,(3):39-39
丘吉尔二战时期抽剩雪茄将拍卖 英国一家拍卖公司将拍卖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二战时期抽剩的半根雪茄。据估计,这半根雪茄的市场价格约300英镑(约合490美元)。  相似文献   

16.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处境不利时,斯大林迫切要求英国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牵制德国,减轻苏联的压力。丘吉尔先是以种种借口拒绝,继而又千方百计进行拖延。其拖延手法,一是迅速制定英国的战略计划,把战略重点放在中东北非;二是在美国参战后,想方设法把美国兵力吸引到西北非洲,不让它为苏联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三是在北非战场取得胜利后,极力主张开辟巴尔干战场,继续阻挠开辟西欧第二战场。结果,开辟第二战场一事被拖了近三年。  相似文献   

17.
罗斯福、丘吉尔的原子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和英国在原子能问题上的矛盾与合作,充分体现了原子弹对国际关系的深刻影响。就英国的政策而言,由于其本土发展原子弹不可克服的困难,丘吉尔求助美国,并一直推行英美全面合作、垄断原子能秘密的政策。美国的政策在罗斯福任期内有过反复,但最终通过一系列双边协定,达成了美英对原子弹的垄断。美英的政策演变是导致战后美苏冷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曾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将自己定位为大英帝国的守护者,在其对外政治思想中也是以此来作为立足点的。在二战前,他反对绥靖政策,战时与美国结成特殊关系,战后又在意识形态领域反苏反共,并设计了“三环外交”。其对外政策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延续至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英国工业革命与民众文化水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证了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民众文化水平并没有降低。恰恰相反,英国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保持稳定是工业革命得以发动和顺利进行的保证。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应归功于民办教育的兴起和普及。但是,这场自下而上的教育革命忽视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为十九世纪下半叶英国经济的开始衰退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0.
开辟“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影响战争全局的重大军事行动。苏德战争爆发后,前苏联处境极为不利。斯大林迫切要求英国尽快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以牵制德军,减轻苏联压力,改变战场形势。但是由于英苏两国互相不信任,丘吉尔政府的战略重点在于保卫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开辟“第二战场”的客观条件尚不具备,所以1941年英国最终没有开辟“第二战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