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本体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家们对本体论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本体是否客观存在以及能否被认识历来存在着不一致的意见,其中认为本体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客观主义和认识主义本体论观点占据主导地位。从辨析哲学史上本体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出发,对本体产生及其实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本体并不是客观自存的,而是哲学家在其所处的特殊时代根据自己的价值追求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个人经验构想的事物本原系统。作为哲学思辨的构想物,本体的特殊性质体现为认识上的超经验性,逻辑上对其他事物的始基性、共相性和本质性以及构想它的价值指向性。  相似文献   

2.
汤建龙 《江淮论坛》2002,18(5):47-51
本文旨在讨论哲学本体论的实质及其理论形态,把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的相互矛盾、对立的认识在三个层面上作出统一的理解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或是对本体论思维的超越,这三种理解是不矛盾的,而是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当"本体"在"本原"意义上使用时,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相对于唯心主义的精神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当"本体"在"本质"意义上使用时,和旧唯物主义相对,作为实践的、革命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传统本体论思维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本文扼要论述了由于哲学的整体性特征,现代哲学不是本体论的消解而是本体论范式的转换.关注社会和人并确定实践概念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本体的意义.在当代,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具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现代哲学本体论研究的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往关于本体问题的研究中 ,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本体论作为对于实在的基本特征的探讨或描述 ,不可避免地预设了描述主体的存在。而对于描述者存在方式的不同预设 ,决定了本体论的不同形态。对于描述主体存在方式的预设有三种现实的可能 ,从而本体论也便有三种可能的形态 :绝对的本体论、历史的本体论、现实的本体论。从马克思对于个人的不可归结性的肯定 ,我们能够得出马克思的本体论不属于历史的本体论 ,更不属于绝对的本体论 ,而是属于现实的本体论的结论来  相似文献   

5.
哲学始终绕不开本体论,本体论的话题永远不会过时。本体并不是什么神圣而不可企及之物,本体就是物自身。语言构成了世界,造就出社会。语言的最后界限是物自身。孟子“四端说”中,“恻隐之心”是“仁”的苗头,最为源始,它超越于一切现实计较。“不动心”是要泯灭认识论上的所有差异繁复。因为心动,则生发出世界的千差万别。通达于仁,则必须“求放心”,即收回已经放逐于现象世界的心识,不为外在诱惑所迷,而直击物自身。相反,浸染在现象世界里的东西越多,便不可能获得本体的绝对与永恒。仁人即是获得本体领悟的人,他有真正的勇敢,他连什么是害怕都不知道,因而是无所畏惧的。  相似文献   

6.
在前人感性学说的基础上,费尔巴哈把感性作为存在本身,作为本体来进行探讨,即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此文是以感性存在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体现在“我欲我在”的本体论证明中。它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感性认识或感觉经验,而是现实的人的感性存在,是感性本身。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费尔巴哈的感性学说是对一切以往认识论意义上感性学说的批判,不是感性认识论,而是感性本体论;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是以感性存在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体现在“我欲故我在”的本体论证明中,所以,他的感性本体论与人本主义是同一的。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从而开启了哲学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体论问题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据和哲学思维根据 ,是任何真正哲学都难以回避的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传统本体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性 ,但它终究只是本体论问题的一种历史性解答方式。批判和超越传统本体论 ,是马克思哲学实现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重要基础。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显著特点在于 ,他坚持实践论思维方式 ,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 ,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本体问题 ,强调以社会存在和人的生存发展来统摄自然本体 ,并把合理性追求融入本体问题的探索之中 ,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探索根本置换了本体论研究的问题域 ,鲜明地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人道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定。深入理解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 ,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建构主义从社会建构性的角度思考人的问题 ,把人的问题区分为个体系统与社会系统 ,凸现了建构者与建构物之间的辩证法。社会建构主义对建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具有重大启示 :技术以及生产范畴并不具有终极意义 ,因而不可能是社会本体 ,技术或生产的社会本体是人及其社会建构 ,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的人”才是技术和生产活动的社会本体。马克思哲学的本体不是社会存在 (因为社会存在是人的社会建构 ) ,而是追求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的“现实的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体的人—社会的互动模式 ,它兼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为了追求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 ,人不断地建构、超越并重建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历史观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在实践。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引起哲学观和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实践观与本体现根本对立,它把哲学的追求和旨趣从永恒不变的形上本体引向人生活于其中的关系世界和意义世界。实践本体论只想用“实践本体”代替“物质本体”,而不想从根本上改变本体论思考世界的方式。这就是它的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