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0世纪40年代最后一个冬季的圣诞节前夜,兵败大陆来台的蒋介石率全家自台北抵日月潭。国民党军队在大陆不断崩溃的消息给冬日的日月潭增添了钻心的寒意。连日来,蒋氏父子整日闷坐日月潭的涵碧楼中,除了兴叹“英雄的末路悲怀”之余,也反省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国共双方经过多次秘密沟通,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有了一些共识,比如,国共两党都坚持一个中国,都维护祖国统一;国共两党也都有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意愿。毛泽东给蒋介石制定“一纲四目”,蒋氏父子拟出了六个条件。……如果不是“文革”,中国可能已经实现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蒋介石以中国尚无充足的力量抵御日本的侵略为由,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忙于内战,但也面临着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和全国各界与日俱增的要求抗日的压力。1934年4月,他在抚州公开表态:日本要“将我们当作朝鲜、台湾这些地方一样”,中国“又受了日本一个最大的侮辱”,不仅是东四省(注:指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下同)的失地我们要收复,而且台湾、琉球这些地方都是我们的旧有领土,一尺一寸都要由我们手里收回。 相似文献
4.
5.
每天清晨6时,台北介寿路准时响起"中华民国国歌",青天白日满地红之旗徐徐升起。
那里是"总统府"的所在地,路名是纪念蒋介石60诞辰时取的。"总统府"原本是东南军政长官公署,也改称"介寿馆"。蒋介石在1950年3月1日复任"总统"时,便在介寿馆三楼办公。 相似文献
6.
<正>1949年,蒋介石决定将国民党及政府机构迁移台湾,自此,台湾历史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蒋介石作出这一决定,有一个逐渐酝酿并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8.
2005年3月28日,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大陆之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党高官首次正式参访大陆,被称为“破冰之旅”。此行受到海内外高度评价。鲜为人知的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三次高规格的秘密和谈,中央政府以极大诚意希望能够达成和平统一,渴望中国统一的卓越之士往来两岸之间。尽管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三次和谈都最终搁浅,但透过这段秘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优秀儿女为了国家一统不惜呕心沥血的拳拳之心。 相似文献
9.
10.
70年代上半期,对于毛泽东、蒋介石来说,是他们人生的最后岁月。历史把他们的希望与遗憾、成功与失败、喜悦和忧伤交织到生命的最后。 相似文献
11.
1945年12月30日,斯大林在接见蒋经国时曾说过这样的话:“毛泽东不相信蒋介石,蒋介石也不相信毛泽东。”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期间,斯大林尽管承认蒋介石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的政府。但他实际上对蒋介石并不信任;当然,他对毛泽东也不信任。斯大林、蒋介石和毛泽东这个互不信任的三角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但斯大林个人的决策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斯大林的决策总是以苏联的利益为重,总是从这个立场出发来解决苏联和其他国家、其他共产党的关系,苏联和中国的关系自然也不例外。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1949年米高扬秘密出访中国,斯大林、蒋介… 相似文献
12.
13.
14.
“生不离川,死不离湾”,这句话被用来形容与蒋介石半生渊源最密切的两个地方,一是四川、一是台湾。而四川尤其和蒋介石荣辱与共,命运相系。除了故里浙江之外,四川也是他最依恋、最钟情的一个省份。 相似文献
15.
16.
耳光风波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有言道,两人一好,必有一恼。宋子文与蒋介石亲如一家的基础是“财神”,二人的分歧亦是因为“财神”。 相似文献
17.
18.
蒋氏父子与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但在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方面与中共不谋而合。面对海外的分裂势力,中国国民党表现出坚定的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
1972年3月,蒋介石以86岁高龄出任第五届“总统”,悲壮宣誓:“只要毛共及其同党一日尚存,我们革命的任务不会终止,纵使我们必须遭受千百挫折与打击,亦在所不惜,决不气馁。”但“英雄”暮垂,他的精神已支撑不住他的宏志。健康每况愈下,多种疾病与车祸交相而至,最后三年,他只公开露面三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