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关系,就其实质而言,体现着大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历史事实表明,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关系,是国共党内合作、党外联合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内以国民党的名义领导大革命;同时,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外联合,在国民党外独立自主地领导大革命。无论从国民党党内党外而论,都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大革命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2.
谭晓辉 《江汉论坛》2004,18(6):66-69
依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国民党不仅是一个政党,而且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共产国际却视其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从而割裂了国民党与资产阶级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不能区分资产阶级的结构及本质.这是大革命失败前后共产国际右、"左"错误理论的共同根源.共产国际要维护统一战线,就必须向国民党妥协,对资产阶级让步,导致右倾错误;统一战线一旦破裂,共产国际就提出反对国民党,打击资产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出现"左"倾错误.  相似文献   

3.
共产国际的指导与大革命的失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共产国际的工作对于中国革命,还是有益的。当然,也有个别的原则问题的错误”。①这个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曾给予了很多积极正确的指导和援助,促进了大革命的发展。但是,共产国际在未充分了解中国国情的情况下,就充当了中国大革命的最高指挥者,轻视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力量,过高估计了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对国民党右派势力妥协退让,从而使大革命遭受到严重损失和重大失败。一、共产国际是大革命的最高指挥者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为了促进和加速共…  相似文献   

4.
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推动了大革命的迅猛发展。而国共统一战线是由共产国际策划的,并在共产国际代表与陈独秀的共同努力下促成的。在国共合作的整个过程中,受共产国际的影响,陈独秀首先从思想上统一全党认识,继而努力促成国共合作,并在共产国际的监督下艰难地维护着国共合作。陈独秀为国共两党合作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如何认识武汉国民党及其政府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关系到大革命的生死存亡。然而,共产国际对武汉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关系上,出现了严重的认识偏差和政策、对策失误,从而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改组后的国民党不是一个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是一个由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向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转变的政党.共产国际未能将国民党与统一战线区别开来,不能正确区分资产阶级的结构及本质,将中国资产阶级视作在本质上是铁板一块的.由此必然造成两个严重的后果:国共合作时期,为了维护统一战线而放弃了领导权;国共分裂时期,为了反抗国民党而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故共产国际的右、"左"错误理论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责任者,这已成为历史的定论.但是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的失败是否也有责任?这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原苏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坚持认为: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始终是正确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与共产国际毫不相关.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下面仅就共产国际在大革命时期对国民党错误估计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1924—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是与共产国际息息相关的。这场由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具体领导、共产国际直接指导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最终失败了。就其原因来说,是极为复杂的。然而,有两个重要因素却可以肯定。一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犯了错误,二是共产国际的指导错误。我党所犯错误,主要表现在执行了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共产国际的错误,则表现在大革命后期对中国革命主要给予了脱离实际的指导。那么,共产国际的错误对于我党所犯的错误起着什么作用呢?我们只有认真弄清这一问题,才能正确的、科学的和客观的认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更作为国际的一个支部在其直按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大革命期间,我党还十分幼小,很不成  相似文献   

9.
一、国共“党内合作”形成的不可选择性国共“党内合作”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只要客观地分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过程,就不难断定它的形成关键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它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唯一”形式。中共“一大”之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便找到孙中山商谈有关国共合作事宜。当时,孙中山表示,中国革命只能有一面旗帜,革命力量应集中在国民党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只能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孙中山反对党外联盟与平等合作的背景下,马林依据自己以往的经历,提出国共“党内合作”的建议。陈独秀坚决反对马林的此项主…  相似文献   

10.
大革命时期中共对汪蒋关系的对策□邵政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开始了以“党内合作”为形式的合作。但是,在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中,占主要地位的始终是资产队阶级各派的代表人物,汪精卫、蒋介石是两个主要的代表。孙中山逝世后,汪蒋围绕着争夺国民党...  相似文献   

11.
共产国际“重国轻共”与国共党内合作的形成刘忠义,田相林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和创建时期,共产国际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从一开始,共产国际就轻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力量和作用,根本没有指望中共谋求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反而对国民党不加深入仔细的分析而全盘...  相似文献   

12.
张希宇 《东岳论丛》2001,22(3):112-114
大革命时期 ,共产国际把“保卫苏联”当作制定中国革命政策和策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同时又肆意贬低中国共产党 ,对中国国民党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 ,不适当地夸大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在国共合作时期 ,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只能属于国民党 ,而共产党只能充当革命的助手。共产国际的这种政策和策略 ,扶植了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假左派汪精卫 ,致使他们篡夺了革命领导权 ,也直接助长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成为导致中国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陈恭明 《江汉论坛》2001,9(7):21-24
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大革命中的错误,是陈独秀右倾错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一,共产国际和斯大林过高地估计资产阶级和国民党的力量,极力扶持国民党“左派”掌握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导致陈独秀放弃无产阶级对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其二,共产国际和斯大林主张通过国民政府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直接导致陈独秀不敢领导农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其三,共产国际和斯大林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军队的作用,忽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的重要性,导致陈独秀忽视对国民革命军的争取,忽视发展工农武装。  相似文献   

14.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完成了对国民党改组的一切准备工作,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通过了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均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议.至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也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即为推动苏联援助下的国共合作的中国革命而斗争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依据若干重要历史资料,多维审视国共"党内合作"的形式问题,可以得出以下新的结论:国共"党内合作"关键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它是国共合作的"惟一"形式;国共"党内合作"形式存在着内在弊端和历史局限性;在共产国际的坚持下,国共"党内合作"才得以在"病态"中维持.因此,它不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最好"形式.  相似文献   

16.
郭洪亮 《天府新论》2004,(4):133-135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列宁早有联系。以列宁为首的共产国际成立后 ,对国民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大力支持和帮助 ,其中主要是成功地促进和帮助实现了国共合作 ,建立了国民革命军 ,推进了国民革命的展开。但由于后来共产国际对国民党态度的右倾 ,只联合不斗争 ,只妥协而不坚持原则 ,造成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7.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在外交政策上秉承“南联英美,北结苏俄”的外交方针,积极争取国际援助。中共对国民党联合苏联全力支持,但对其联合英美的态度却几经变化,与大后方一般社会舆论和民众心理有相当的差距。中共在这一问题上的因应,表明共产国际的影响及国共关系的变化是中共对国民党联合英美外交政策态度嬗变的基本依据,折射出中共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曲折过程及抗战时期政治生态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8.
<正> 1927年7月,是国共两党第一次由合作到分裂从而也是大革命由胜利到失败的转折点。由于这个转折,才酿成了国共合作历史上的一场悲剧。那末,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学者认为“敌强我弱”是其主要原因,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大革命的对象是北洋军阀,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实现“南北统一”。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长江流域,皖系、直系军阀土崩瓦解,吴佩孚、孙传芳落荒而逃,奉系军阀张作霖如惊弓之鸟,躲进了自己的“老巢”。这充分说明当时革命力量足以推翻旧军阀的反动统治,怎能说是敌强我弱呢?或许有人讲“敌强我弱”中的“敌”,还应把国民党新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包括在内。但是,把国民党新右派当作革命的对象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而不是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因此,我认为应该把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国共统一战线的破裂,即国共分裂才是大革命失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白应华  李莲 《学术探索》2001,9(4):91-93
"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是孙中山晚年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做了深刻反思之后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把国民党的改组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紧密结合起来的战略思想,成为国共建立"党内合作"的思想基础,对国民党和中国革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39年,在战时国共关系上,准确地说在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态度上,发生了明显的逆转。从这一年起,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防范和打压意识大大增强,一下子把防共提到了抗战以来空前的高度,蒋介石督率国民党高层、中层,甚至低层,想了很多办法,提了种种方案来应对此事;原西北系政客张允荣密报所谓“共党中央政治局训令”,加重了国民党对中共的怀疑,牵动了国共高层;国民党以“特种会报”等手段专门对付中共,使国共关系实质上呈现出一种暗潮汹涌、剑拔弩张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