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土族人民世代生息繁衍在辽阔广袤的青藏高原,他们不仅有着高原人粗犷豪放的精神风貌,也有着美好的心灵,细腻的情素。特别是土族妇女们历来擅长刺绣,工于针黹。土族男女的传统服饰均出自她们的手。且剪裁得体,做工精细,大都有图案优美,花纹细腻,色彩鲜明的刺绣在上。从封三的各图中便可窥其一斑。 热照儿(图一)又叫热照子,是前额遮光之物,其作用如同帽檐。互助土族青年男女乃至老年人兴时系戴热照儿。其做法是用格褙剪6条同样宽窄(大头为三角尖,条宽约3厘米,小头呈圆形或方形,条宽约1.5厘米),长约18厘米左右的格褙条子,在其外面蒙一层略宽大并专为此而绣有花卉图案的白布条,其里用兰布或黑布做里子,然后将6支花条大头朝  相似文献   

2.
漫话土族服饰文/李琪美(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的互助、民和、大通等地,人口19万,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地区、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的差异,土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头饰土族妇女早期的头饰称“扭达”,式样有八、九种。用彩布、银、铜、金属长针、...  相似文献   

3.
民和土族民俗中的尚火文化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火是生活在民和三川地区的土族人民多元信仰中至今还保持的原始宗教的遗迹。文章从民和土族民俗中的尚火现象、尚火意识对民和土族尚火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在民和土族地区的传播与文化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藏传佛教在民和土族地区的传播和文化整合的叙述,揭示了目前民和土族宗教信仰中藏传佛教成分的来源与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质朴的形式 独特的风韵──互助土族的部分服饰简介土族妇女善长刺绣,图一、图二(见封三)是两条不同图案的精美绣花腰带带头的照片,其实物使众多的参观者赞誉不绝。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大学教授参观后喷喷赞叹道:“啊太美了,太美了,我以为是精美的印制品,原来是一...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民和三川土族人商品观念的转变吕建中地处黄河岸边的民和三川土乡,气候温和,土壤肥美,适宜农作物生长。早在明清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五谷俱产”、“麦豆杂粮,随地皆有”的农业区。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土族人民,祖祖辈辈从事农业生产。解放前,这里...  相似文献   

7.
民间歌谣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及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审美情趣。它不仅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门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的研究对象。民和土族的民间歌谣也一样,它不仅是民和土族人民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更具有社会历史价值。探析土族民间歌谣语言的语言特点,是我们理解和认识这个民族群体必不可少的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土族服饰,是该民族成长史上不断继承和改造的综合性文化遗产.互助、民和、大通、天祝、卓尼等地土族服饰由于地域、气候、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显示出特殊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9.
独辟蹊径探真求实──评《土族(蒙古尔)源流考》陈新海土族是青海省的土著民族,居住在青海的互助、民和、大通、贵德等县,以及甘肃省天祝县境内,人口只有15万余人。分布地域之小,人口之少,引不起国人的注意,然而,对土族族源的研究,却已历时近百年,至今,仍有...  相似文献   

10.
吕德胜  张郁萍 《民族论坛》2012,(24):104-106,109
信仰"法拉"是青海民和三川土族生产生活中的一种民俗事象。土族人民普遍信仰"法拉",从而在土族人民婚姻礼俗、丧葬习俗以及重大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都能见到跳"法拉"的仪式和活动。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跳"法拉"这一文化事象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阐释与探讨,对记录、保存和传承土族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和土族丧葬习俗之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和土族的丧葬形式共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四种,以土葬为主。其土葬程序分为备丧、治丧和出丧三个阶段,对年高而葬者兼有闹葬习俗。它们集中反映出土族古老的氏族观念、灵魂观念和巫术观念。  相似文献   

12.
土族妇女土乡的"彩虹"薄洁(土族)在我国的西北部,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海高原上,在美丽的青海湖东边,祁连山南面,黄河北岸,湟水河畔,居住着一个历史悠久、勤劳质朴的民族--土族。长期以来,这里是一个地美草茂可耕可牧的地区,上族人民同居住在这里的汉族、回...  相似文献   

13.
民和三川土族邓氏家族族源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和三川土族中的邓氏家族聚居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克什曼、邓岭两个自然村,现有I30户,600余人口。据传,该家族系由川、甘入青海定居三川,融为当地土族,至今已200余年。现根据其族人留传的说法和《邓氏族谱》记载,对该家族的祖源做一考证。官亭镇克什曼村小学教师邓西银家藏有《邓氏族谱》一册,系其祖父邓海山先生手抄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秋,时任九世班排代理驻川办公处处长的邓海山(家名邓藏吾,又名洛桑拉吉)在成都陪同当时来川宣教的西康巴塘八间活佛拜访驻军某旅邓蟠村旅长时,论及邓氏祖源,该旅长出示家藏《邓氏族谱…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的土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的互助、民和与甘肃省的天祝、永登等地。土族服饰与其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紧密联系,体现了他们的文化艺术状况与民族特性。本文通过对土族服饰特征的梳理,分析其服饰源流变迁因素,从而对影响土族服饰演变的因素做出进一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的土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的互助、民和与甘肃省的天祝、永登等地.土族服饰与其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紧密联系,体现了他们的文化艺术状况与民族特性.本文通过对土族服饰特征的梳理,分析其服饰源流变迁因素,从而对影响土族服饰演变的因素做出进一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6.
土族不论男女,都讲究服饰。也许正是这种缘故,土族妇女精于针黹,擅长刺绣。土族的服装大都是自己缝制,而且制作非常精细。例如男子身上穿的绣花高领衣衫,领口图案优美,花纹细腻,色泽醒目。还有腰上系的宽布腰带两端也绣有精美的花纹图案。青年男女初恋时,姑娘送给小伙子的信物,往往是一条非常精致、漂亮的腰带。有的腰带需要一位心灵手巧的姑娘绣制一年多才能绣好。妇女所穿的各色斜襟长袍,领口有三、四层绣花的加领,每层加领都用五颜六色的丝线绣成千姿百态的花纹图案,以及花草  相似文献   

17.
土族是我国西北地区五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散居于该省的民和、大通、乐都、贵德、门源、乌兰、都兰、祁莲、尖扎、西宁、同仁、河南、化隆、平安、湟中、湟源和甘肃省的天祝、临夏、甘南、兰州、张掖等地区 ,总人口近 2 0万人。由于土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无文字 ,加之其他民族的史料对土族的记载又零散不全 ;另外学术界对土族的研究更多地注重于历史和语言方面 ,而对土族藏传佛教信仰问题的研究成果甚少。本文针对这一现状 ,力求梳理藏传佛教在土族地区的传播简况 ,同时也加深笔者对土族宗教信仰情况的认…  相似文献   

18.
说起土族,人们也许会联想到胡松华唱的土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和全国文艺调演时演出的土族民间歌舞《迎亲》,也许还会联想到新近拍摄的新闻纪录片《土族风情》……土族,人口有12万多。除一部分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外,还散居在青海的大通、民和、乐都、同仁县,以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等地。土族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现代土语中,有70%以上的词汇与蒙古语中的喀喇沁方言相近,但也掺杂了一些藏语  相似文献   

19.
西宁土人     
土族在元朝时称作西宁州土人。她的族源比较复杂,并非单一土著部族的发展而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吐谷浑人。在互助和民和三川聚居的土族中就有祖先是霍尔人的传说。“霍尔”一词是藏族对黄河以北部分游牧民族的泛称,包括吐谷浑人,到后来则系确指吐谷浑了。 吐谷浑原为徒河(今辽宁义县一带)鲜卑族慕容氏的一支,公元4世纪初在首领吐谷浑带领下西迁,又度陇到甘青地区,以后建吐谷浑国,历三百余年。663年为吐蕃并灭,国  相似文献   

20.
从波塔宁考察资料看土族族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淑琴 《民族研究》2006,(4):95-100
土族史是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土族族源问题一直受到民族史和地方史学界的关注,曾提出过各种观点,但至今未形成定论。本文介绍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人波塔宁在民和三川地区的调查,并结合史籍记载和国内研究成果,对土族族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做了补充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