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乃华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8(4):69-73
通过对西方近代化发展的考察和对中国以往改革的反思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入剖析,五四时期的先进思想家认识到,近代化的本质在于人的解放和人的精神状况的改变。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将人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高扬了人的自主性和自由平等的权利,导致了近代化的大发展。中国若想实现近代化,也必须有一个人的启蒙、人的解放的过程,由此他们发出了思想启蒙的号召,指出,国民价值准则、伦理道德观念的更新和国民性的改造就是近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黎红雷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哲学上的浪漫主义,又称非理性主义。在目前国内通行的哲学辞典、教科书中,一般都把它等同于反理性主义,进而等同于蒙昧主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历史上,无论在十八世纪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还是在十九世纪德国的“狂飙”运动中,推崇个性、诉诸情感、趋向自由的浪漫主义哲学,都曾经成为反对封建主义、宣传资本主义的锐利武器。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依然举起过这一武器。揭示和分析这一历史事实,对于我们实事求是地评价浪漫主义哲学,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3.
4.
盛菊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2):1-5
胡适对五四背景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五四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他将五四定性为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其意义给予充分肯定。胡适认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各自独立存在,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对两者关系的评说与分析非常独特,意识到五四对促进新文化运动具有永久的历史意义,同时又从其本人固有的文艺复兴观点出发,将五四运动视作整个文化运动中一项历史性的政治干扰。胡适对五四的思考与论说为我们理解五四提供了一重不可或缺的“面相”与“方向”。 相似文献
5.
李春平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天人关系是先秦哲学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儒道两家孔、孟、老、庄、荀诸子提出的天人观是我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的早期的理论总结。正确地理解它、批判地吸取其中合理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实践也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借鉴西方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概述和评说先秦儒道的天人观,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6.
魏微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7-11
身体观是探索儒道生态智慧的新切口。生态视域下,儒家有着“身以爱物”的身体观,将关爱自然视为人们履践道德责任的重要环节与修身律己的内在要求。道家怀有“守身自然”的身体观,认为人应以“道法自然”的原则在持守自然之身的同时也尊重、顺应自然。从身体观出发,儒道提出了生态问题下“救”与“观”的不同智慧,儒家主张身体力行挽救生态危机,将仁与善推扩至自然,而道家主张审慎行动,从人与自然整体性存在的高度对情境进行客观的认识与评判。儒道身体观的生态智慧为当今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与应对生态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郑晓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3):1-8
从整体而言,宋代江右思想家具有“另类”之特质。此“另类”之特征,是以其追求思想的独特性、创新性为基本内涵的。从欧阳修之“史论”、“易论”到诚斋之“诗论”、“易论”,从李觏之“礼论”“易学”到荆公之“新学”,从象山梭山复斋之“心学”,再到文山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可以说,皆“另类”得可以。当然,与这“另类”思想家相对,江右之地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正统派亦十分可观,也正是这种思想史内涵的紧张,丰富了江右思想总体之发展,奠定了江右思想家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师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师者,治世之本,万世之表,应志于师道、以师为荣;师者,正己而正人,须身正为范、淳风化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必勤勉治学、熟读精思;师者,知难而进,知困而学,则教学相长、不耻下问;师者,上善若水,坦荡无私,能慈爱弟子、兼容并蓄;师者,察识贤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主张因材施教、学以自得。探赜古人师德思想,古为今用,可为当代教师师德的培育提供思想资源和人格榜样。 相似文献
9.
张成兴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3):8-15
革命经典作家和历史上的一些思想家在关于利益的社会作用上有着许多非常深刻而精彩的论述。它是人类社会至为宝贵的理论遗产。继承这份遗产 ,对于实现安邦治国 ,推进社会文明的建设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略论儒道两家的隐逸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训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1-54
虽然儒道两家同时开启了中国隐逸思想的端绪,但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对儒家而言,隐逸既是反抗的方式,也是待时而动的权变,此乃儒家的实践理性在遭遇挫折后表现出的世俗化的成熟。隐逸与道家尤其与庄子的渊源更深,但庄子的隐逸是近乎"涅"的"美丽的死亡",因此,固然不乏诗意,但却远不如儒家富有操作性。这种非人间性格偏离了大众的普遍人格,故只能作为道德的至高点,成为可望不可及的人生的彼岸。 相似文献
11.
平等与效率是和谐社会的特征。平等与效率问题不仅是当代学者所关注的事情,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也在特定的领域对这些问题作过比较素朴地探讨,因此,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平等与效率思想进行分析和梳理,有利于丰富平等与效率思想的研究,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史云波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8-54
杜威于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应邀来华讲学,对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作出了理性的评价,对其未来走向给予了前瞻性引导,深刻地影响了五四运动的发展。杜威对五四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表示担忧,主张感情与理性相互配合。既反对一味的守旧,也反对盲目的趋新,提出中西文化折衷调和的主张。由于中国近代社会缺少和平建设的环境,也由于杜威自由主义实用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缺少理性的对话,杜威思想不可能承担起改造中国社会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3.
14.
试论先秦儒道两家的治民观陈亚萍,梁励春秋战国之际,作为百家争鸣中显学的儒、道两家,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对各国当权者所关心的治理民众,维护统治的问题,提出了各自相异的治民观。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关心人生和社会诸问题,强调以“礼”治国和教化人民,他... 相似文献
15.
儒道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都曾有过显赫的地位,注意挖掘和利用三家资源,探讨当代中国儒道墨三维和谐管理观,意义深远。儒道墨作为管理体系中的三个支点,它们之间是有机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墨是根基,若无儒道,根基不能自美;儒是连接墨道的纽带,若无墨道,纽带则无意义;道是儒墨的升华,若无儒墨,道则无所加。注重社会和谐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魂灵,无论是"仁爱"、"道爱"还是"兼爱",皆体现了和谐的管理境界,可谓是殊途而同归。 相似文献
16.
针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生态美学问题,使用以古照今、古为今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葛洪儒道互补生态美学和谐观的研究,发掘其生态美学思想对于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获得了对待当今生态问题的新认识:只有平等对待天、地、万物中的一切,把他们当作主体,共同发展,才是真正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研究证明,葛洪儒道互补生态美学和谐观理论在当今构建和谐的社会是可行的。葛洪的儒道互补生态美学和谐理论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都有着许多值得当代人认真学习和思考的地方,特别是对实现“以人为本”终极关怀目标和倡导“和谐世界”的思维理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邢丽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我国史学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五四运动历史的研究,著书立说颇多,成果卓著。但其成果中,却少见对日本人认识五四运动的评介。笔者认为,深入研究此方面的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对五四运动史和近现代中日关系史的评价与研究。本文试对五四运动当时日本人的五四观作一粗略探析。 相似文献
18.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
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一支政治力量登上舞台以后,尤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之后,美国的民主政治,就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崇尚的榜样。而且,虽然美国也参加了八国联军侵略过中国,但美国没有单独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时候,由于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也没有在中国强占租界地,强划势力范围。相比之下,美国在中国国人的心目中,要比日本、俄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列强国“温和”得多。对美国抱有好感,成了近代国人尤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自觉不自觉的“传统习惯” 相似文献
19.
龙永干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17-121
在鲁迅的认识中,“五四”是一极为宽泛的范畴,有时是指“五四”运动,但更多时候是指“新文化运动”。鲁迅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是先抑后扬,而对“新文化运动”则是肯定之时亦有反思。他的“五四”叙事是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整体性观照视角下的“反思”式书写。对知识分子与传统同一性存在的表现及超越意向的寄寓等,让其生命体验蕴蓄着新的淬炼和升华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论晚清洋务思想家的近代外交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永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125-132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西交往的日益频繁,洋务思想家的外交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通过对主权观念的认识、对使节制度的建言、对交涉之道的探讨以及对国际外交准则的分析,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外交理论,由此形成了他们的近代外交观,并推动着晚清外交观念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