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信任模式的历史变迁——从人际信任到制度信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生产方式的转变引发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化。与此相应,信任模式必须由人际信任向制度信任变迁,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信任的心理学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认为信任与人们的一些特定人格特点相关;信任与风险之间的关系表明它可以促进风险情景下的合作;低信任者和高信任者在合作倾向以及乐观性等方面都存在可观察的差异;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倾向于人际信任;性别与文化因素对人们的信任有显著影响.而信任的决策过程、神经生理机制等关键问题目前却还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法律作为维护社会信任的主要力量在当代中国社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法律信任体系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保障人民权益的必然要求。分析中国传统信任模式下传统信任观存在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结合西方社会信用体系的主要理论,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法律信任体系建立的必然性及其模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利用7省13市的抽样调查数据,重点考察了不同类型的群际交往以及人际信任对社会距离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群际交往对改善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群际关系有不同的作用,亲密关系和同事关系的交往有助于缩小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社会距离,而邻里关系对社会距离没有显著影响。城市居民的人际信任度越高,对农民工的社会距离越小;人际信任度越高,交往频率对社会距离的影响越大。这表明群际交往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平等地位、共同目标、相互合作、制度支持和亲密关系等客观条件,还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江苏省昆山市新生代农民工人际信任水平的调查,考察关系变量及制度变量对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人际信任既受关系变量的显著影响,又受制度变量的显著影响,且制度变量强于关系变量的影响作用。这表明,增加农民工的人际信任,既要关注农民工关系网,更要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制度与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7.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的人际关系归因分量表对409名大学生进行测查,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高于理论中间值,男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大学生人际归因方式各因子得分适度,不走极端,男大学生在能力归因和内归因上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运气归因和情境归因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方式训练,培养其积极的人际归因风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现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人际信任度的个体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与特点,为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丛中、安莉娟编制的安全感量表和Rotter.J.B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分析.结果:(1)大学生有较高的心理安全感及人际信任度;(2)在心理安全感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3)心理安全感在生源地、是否独生上虽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4)人际信任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虽有微小差异,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5)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正相关;(6)人际安全感因子能预测人际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9.
该文重点分析了为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进行人际信任训练的必要性,并简要介绍了几种具体的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以481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象,使用《大学生感戴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进行测试,考察大学生感戴状况以及感戴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有着较高水平的感戴倾向;大学生感戴在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信仰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感戴与人际信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感戴与人际信任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因此感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人际信任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山东省少年管教所189名男性犯罪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特点以及与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1)男性犯罪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比同龄男性中学生低,且差异显著;(2)其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水平呈正相关;(3)积极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水平呈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水平呈负相关;(4)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存在复杂的因果关系;(5)各种客观变量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2.
提高人际信任水平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和自身成长的局限,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程度较低,表现为团队协作精神缺乏、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心理发展中的失衡,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对于环境变化的不适应、理想和现实产生的差距、来自家庭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大学教育必须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帮助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1年中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的调查数据,考察了当代城市青年人际信任的总体特点,并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青年群体人际信任各维度的具体特点。研究发现,当代城市青年的人际信任表现出与传统中国乡土社会高度一致的差序格局特征,即:对亲人关系的信任程度最高,较亲密、稳定的工作关系和熟人关系次之,而对生人关系的信任度最低。同时,城市青年对工作关系的信任程度高于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这表明,对城市青年人际信任结构的研究,不仅应考虑关系亲疏和情感特征,也应关注人际交往的时空特征。从不同群体的比较来看,男性、未婚、高教育程度和高收入城市青年的人际信任要高于女性、已婚、低教育程度和低收入者。  相似文献   

14.
政治义务和政治权成的证立一直是现代西方政治哲学争论的焦点问题.自然责任说明诉诸国家的德性和价值,社团论说明诉诸公民所处的角色或地位,交易论说明诉诸公民与国家之间互动或交易的本质,来证明政治义务和政治权威的合理性.但是,自然责任说明难以表明促进公正或幸福的一般责任如何仅仅或优先与我们自己的国家相联系,社团论说明难以将那些不公正的国家排除在公民的遵从范围之外,交易论的同意理论难以保证同意的自愿性和回报的对等性.针对各种理论的困境,产生了两种回应即多元主义说明和无政府主义说明,但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在对326名初中生进行人际信任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就青少年的人际信任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初中生人际信任总体水平较高,但仍有近一半的初中生人际信任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在家庭背景中,父母文化程度对初中生人际信任水平的高低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作用,但是,非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明显高于独生子女;性别对初中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中女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明显高于男生,但是年级对于人际信任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即不同年级的初中生人际信任水平并未表现出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人际信任是研究大学校园内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大学生进行良好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时期向成年早期过渡的阶段,获得自我同一性和亲密感、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对大学生来说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的分析,同时辅以对人际信任概念的梳理,从而提出了增强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主要利益群体及其社会信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觉醒,个体利益主体地位凸显,利益分配和利益关系形式日趋多样、复杂。而社会中的较大获利者群体、一般获利者群体、较少获利者群体、无获利或利益受损者群体的社会信任水平差异明显,给中国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需要我们妥善处理各群体的利益冲突,增强他们的社会信任程度,从而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福建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人际交往的关系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表明:(1)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人际交往在独生子女因素上影响不显著;(2)性别对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的影响显著;(3)专业对社会支持影响显著;(4)年级、家庭居住地、父母职业对于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及人际交往的影响显著;(5)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人际交往密切相关;(6)回归分析表明,普遍信任与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均能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表明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虚拟社会关系是基于虚拟空间里的交往而产生发展来的一种社会关系状态。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虚拟空间里的双方人际信任机制是虚拟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以大学生为例,对其网络使用环境下的人际信任、自我人格等心理因素进行了调查评估,分析人际信任与网络使用及其相关影响的心理因素,探索虚拟社会关系中人际信任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0.
接续阶层分化的研究路径,从农民互惠博弈内生视角出发,构建"人际信任-熟人社会"的分析框架,以揭示熟人社会变迁的微观动力机制。研究认为,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与农耕文明时期低社会生产力水平以致农民长期面临生存威胁之间的张力,催生了广布于乡村社会的互惠网络,农民人际信任的自我增强与经济互助及道德声誉制度的自我实施相互作用,生成并维系传统熟人社会及其发展。市场性的输入以经济分化和农民离村为着力点打破了这一继替格局。农民摆脱生存威胁后,其互惠付出意愿降低,进而影响博弈双方的行为选择。当信任的自我削弱使农民的制度化信念发生质变时,熟人社会逐步解体趋势难以逆转。流动性社会中,基于连接性社会网络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