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减号“+、-”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创的。他在横线上加一竖表示增加、合并的意思;在加号上去掉一竖表示减少、拿去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相传大禹治水,途径洛水,河中浮出一只乌龟,背上有图,就是后人所说的洛河图,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是一个三阶幻方,如图一。图一 类似的图形,在古印度和埃及的金字塔中也有发现。幻方的特点是各行各列及两条对角线上各数之和相等,古人以为它具有魔力,当成护身符佩带。 直到中世纪,欧洲才出现幻方,并由法国数学家加斯帕尔·  相似文献   

3.
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和乔治·爱德华·摩尔创立的分析哲学,开创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美国当代哲学家莫尔顿·怀特把这个时代叫做“分析的时代”,即20世纪的哲学。他在《分析的时代》一书的序言中说:“本书旨在简要地记载这样一个事实,即20世纪表明把分析作为当务之急,这与哲学史上某些其他时期的庞大的、综合的体系建立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4.
1988年7月台湾出版孟·伊德木札布著《蒙古文学史话(13世纪——15世纪)》一书,中央文物供应社出版发行,列台湾一百五十九种“中华文化丛书”之一种。全书约二十五万字,是我国台湾地方出版的第一部有关研究蒙古族文学史的专著。该书“前言”写道:“世界各国的学者们,自18世纪开  相似文献   

5.
一、“之”字的本义 “之”字甲骨文作“”,从止从一,是个会意字。“”即“止”字,是“趾”字的初文,《诗·豳风·七月》“四之日举趾”,《齐诗》作“止”。东汉班固写书爱用古字,所以在《汉书·刑法志》中就写作:“当斩左止者,笞五百。”“趾”指脚,甲骨文“”本象脚趾朝上的脚形。“一”指此地,表示“从这个地方”的意思。“”就表示  相似文献   

6.
谈“原来”     
一、从语文角度谈“原来”1·0 “原来”实际上是跟时间概念相关的诃。根据表意的功能、同义的替换及语法特征的不同,“原来”可以分化为两个:“原来1”表示“起初,没有经过改变的”的意思,是过去事件发生的时间,可以用“原先”来替换;“原来2”“表示发现真实情况”,有所领悟的语气,它是表示不确切时间,可以勉强用“没想到”来替换。例如: 原来1 (1) 把他往原来关押矿警和日本人的工具房门口推。(《军歌》周梅森) →把他往原先关押矿警和日本人的工具房门口推。  相似文献   

7.
在古汉语中,“辈”一般有三种用法:一种是置于代词之后,类似语尾,如“我辈”、“汝辈”、“君辈”等。一种是位于数词之后,用作量词,表示“批”的意思,如“使者十辈”(《史记·列敬传》),“善田者五辈”(同书《王翦传》)。一种是放在名词之后,有“类属”的意思。如“此蛇辈约以十数”,(《三国志·魏·华佗传》)“鼠辈敢尔!”(《世说新语·简傲》)。以上用法,都与“辈”的本义“军车百辆”有关(参见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338页)。但在唐宋文献中,“辈”还有一种稍见特别的用法,试看下例: ①即于别殿宴乐,更无诸  相似文献   

8.
<正>英语中的隐语叫作metaphor,它是来源于希腊语的派生词,由希腊语前缀meta和粘着词根phor所组成.meta表示“改变”或“转移”的意思,phor表示“携带”或“传送”的意思.这两部分结合起来,说明隐喻是指一个词改变它的本意,由原来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转移到另一事物或概念.  相似文献   

9.
猜猜看泡泡上是什么字? 你可别猜成“二”字,他们是甲骨文“上”和“下”。一条弧线就是标准线,口朝上的弧线上方加一短横,表示位置在上面的意思,口朝下的弧线下方加一短横,表示位置在下面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鼓之简释     
鼓,本义是击鼓,动词。也有人说:“鼓”的本义是一种乐器,名词。《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前边的“鼓”是名词,一种打击乐器;后边的鼓是动词,击鼓,敲鼓。特指击鼓指挥,击鼓进军。《史记·项羽本纪》:“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古西,心举秦矣。”这种用法的“鼓‘可以活用为动词增加为动词,为……击鼓。《墨子·兼爱中》:“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意思是越王亲自为将士去击鼓使他们前进。引申为敲击 (乐器 ),弹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再引申为夜间击鼓或敲击某…  相似文献   

11.
五线谱是记谱法的一种,由五条平行的横线组成,五条线外,上下方均可加短线。五线谱起源于欧洲。公元6世纪,教皇格利高里将收集整理的各种圣歌汇编成集,称《格利高里圣歌》,随之逐渐产生了纽姆记谱法:以一些符号放在歌词上面,晦涩地表现出旋律的轮廓。9世纪前后,纽姆符号中间出现了第一条线,人们可根据符号在横线上下的距离来确定音高。9世纪~10世纪时,出现了由两个平行的声部构成的奥格纽姆,开始复音音乐期。为能在谱中记下两个声部以上的音乐,法国人胡克巴尔创用了由十几条横线组成的谱表。  相似文献   

12.
(一) 我們前幾次討論文学語言的問題已經明確了幾件事: (1) 从高名凱先生“对文学語言概念的了解”的發言提出之后。我們大家都認为語言学者应該了解这个術語的意思要包括兩方面,姑且用“狹义”和“廣义”來表示捎谖覀儩h語现在用慣了狭义指文学作品的語言,就有人把廣义的意思固定地称为“标準語”,是不妥当的。这是語言学者对馬克思列寧主义的語言科学思想体系的掌  相似文献   

13.
近期的“徐工”外资并购问题,引起了举国上下的关注。因为事关改革开放的方向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以反响十分强烈,特别是网上。日前读报,见商务部官员出来说话了———《报刊文摘》摘要转载《21世纪经济报道》8月3日文章,题曰《商务部专家×××表示:外资并购并不可怕》。“出来说话”者是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身份不同一般。该主任明白表示“说话”是“针对徐工并购案件”的,为什么说“外资并购并不可怕”呢?其论据与最精粹的“理念”有两点:一曰“徐工就算为外资控股,也是变成了一个中国的外资企业,它是中国企业群体的一分子”…  相似文献   

14.
近代德国法系法律行为理论认为,要约意思表示像其他场合意思表示一样,在到达之后即发生效力,既产生对表意人自身的拘束力,也赋予受领人通过承诺而使合同成立的资格。我国《合同法》在采用意思表示(法律行为)理论的前提下,既规定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又规定要约原则上不具有对要约人的拘束力,于是,第16条的含义与第18条便发生文义冲突。本文认为,虽然从统一的意思表示到达理论以及利益衡量角度考虑,要约到达后对要约人具有形式拘束力更具合理性,但在法解释论上,应当对第16条第1款文义中"生效"一词做限缩解释,使其含义在原则上仅具有赋予受要约人承诺资格的效果意思,从而使《合同法》第14条、16条以及第18条、19条的含义在逻辑上保持一致。正在制定的《民法总则》应采用统一的意思表示到达理论。1  相似文献   

15.
试论左右句子意思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通常我们说"句子是拿词造成的".如果我们把这个话理解为句子的意思就是组成句子的各个词的意义的总和或综合,那就错了.我们在语言实践中经常会碰到的下述两种情况很说明这一点:一种情况是同一个句子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她洗得干净."这个句子在某些场合是表示"他洗得非常干净"的意思,它的否定式是"他洗得不干净";在某些场合则是表示"她能洗干净"的意思,它的否定式则是"她洗得不干净".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句子的歧义现象.  相似文献   

16.
甲骨文、金文的“立”字,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人的脚下一条横线代表地面,表示一个人站立在地面之上。所以,“立”的本义就是站,引申为树立、设立、建立等义,如立功、立法、立威等。  相似文献   

17.
“度日”一辞,在解放前后出版的所有辞书中,只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不收;二是收了,不过只列出了它“过日子”的那个义项,却不列它另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义项——终日、尽日。兹为后一义项引若干条例证如下: (1) 唐·崔浩《王家少妇》诗:“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这是说女主人公耽于游戏,误了梳妆,一整天也没能打扮成功。 (2) 唐·郎士元《赴无锡别灵一丈人》诗:“度日白云深。”“度日”,别本一作“终日”,可见二辞是一个意思。 (3) 唐·戴叔伦《对酒示申屠学士》诗:“山里春风度日闲。”“度日闲”即是说成天到晚悠闲散漫,这里  相似文献   

18.
动词、形容词的重迭式,在许多语言里都存在,但重迭的语法意义和形式则各有不同。以汉语来说,动词重迭表示“偏量”。如:看看、说说,表示“看一下”、“说一下”之意。单音节词重迭连说两次:说说、笑笑;双音节重迭则把原词连说两次:讨论讨论、研究研究。形容词重迭表示“全量”,大体相当于加了一个“很”字的意思。如:好好、红红,表示“很好”、“很红”之意。重迭形式,单音节词和动词一样,连说两次;双音节词与动词不同,第一第二音节须分开重迭,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等等。  相似文献   

19.
“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的意思。“创新”的英文是“Innovations”,是由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中提出的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熊彼特的理解创新是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以产生新的效益。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打kuǎ敌人”、“满州国终将kuǎ掉”以及“gǎo为抗日工作”、“gǎo通思想”这样的话,在口语中已经比较流行。“kuǎ”表示“倒塌”、“败”、“坏”等意思,“gǎo”则指“做”、“弄”等意思,是方言调。但是《康熙字典》中,包括1915年初版、1931年出版续编的《辞源》中,都没有适合这两个意思的字,因此,书写到这类语句时,就让人有些无所适从。当时夏衍在桂林主持宣传抗日的《救亡日报》,也时常遇到这两个字的麻烦。于是,他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仿照“胯、跨、姱”等形声字,创造了“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