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洋务派认为中国挨打的根源在于科技落后,救国的关键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科学救国”便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科学救国”思想的驱动下,洋务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历史进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其向西方学习的文化政策,贯穿于运动的始终。这一文化政策直接影响着运动发展的方向与进程,在运动中起着指导思想的作用,因而人们又把它看作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和“中心思想”。这恰好证明了洋务派文化政策在运动中的重要性。因此,要对中体西用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应该首先认识其作为文化政策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洋务派同顽固派之争,改良派同洋务派同顽固派之争,以及革命派同保皇派之争,每一次论争使西学的传播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三次大的论争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在艰辛地走着学习西方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洋务派错失了中国近代化的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的最后30年,世界历史正处于“相对和平时期”。它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洋务派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带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却未能取得成功,终于错失了中国近代化的机遇。 如果与同时期的日本和掌握藩政的改革派中下级武士比较,不难发现两者在同样历史机遇面前,由于对封建政权的立场不同、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不同、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态度不同,对不平等条约的对策不同,因而历史结局也迥异。 今天在肯定洋务派和洋务运动历史功绩的同时,从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角度,着重探讨洋务派错失中国近代化机遇的教训,对于洋务运动史的深入研究当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正>鸦片战争时,魏源辑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的理论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揭起“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成为魏源理论主张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本文拟对《海国图志》的思想及对洋务运动的影响,作一个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孙涛 《社会科学论坛》2004,25(10):81-83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的条件下,由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起步的.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期间30多年,洋务派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官僚士绅,他们与封建顽固派不同,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们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建新式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通过这些措施,尝试了中国式的近代化道路,这个过程充满了个性特色,与西方各国的近代化过程相比,差异明显,其中有三个特点,简直与西方近代化过程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持续三十多年的社会改革运动——洋务运动。伴随洋务运动的发展,洋务派的思想认识也呈现出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的进化历程:始而只着眼于西方的“坚船利炮”,继而扩展到西方的大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最终则难能可贵地发现近代民主制度是西方社会的“立国之本”.反过来,对中国的封建政治体制则明显地表现出愤闷和失望。这种思想苗头,与八十年代中叶兴起的早期改良思潮相得益彰,汇聚为九十年代末维新变法运动必不可少的“前奏曲”。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史学界就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的性质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意见:(一)洋务派是“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改良主义运动”(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或认为洋务运动“有改良维新的意义”(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二)“洋务  相似文献   

9.
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西方侵略者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一八五一年的太平天国革命,更使大清帝国岌岌可危。在这种“外扰内患,至今已极”的形势下,十九世纪六十年开始了打着“自强”“求富”旗帜,具有镇民和“御侮”两重目的的洋务运动。曾国藩作为洋务运动的创始人和洋务派地方首领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活动。虽然曾  相似文献   

10.
马红霞  张帆  陈悦 《江汉论坛》2004,(1):125-127
洋务运动的兴起导致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新式学堂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并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但是,由于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学堂在教育理念、教学目的等方面与当时西方国家的学校有本质差异,因此它是不可能真正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通过对近代教育的反思,无疑有助于我们对科学技术教育的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论洋务文化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喜所 《河北学刊》2002,22(2):130-135
洋务文化是中西文化嫁接的产物。由于这种嫁接依托于社会经济的变动 ,从而实现了中西文化的实质性对接 ,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变异 ,形成了新的文化格局。决定洋务文化特色的社会机制是在“内忧外患”危机中涌现的洋务派官僚及其知识分子 ,反对办洋务的顽固派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文化的走向。左右洋务文化风貌的文化机制 ,则是西学和中学相互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洋务思潮 ,其中“西学中源说”、“中体西用论”和洋务文化联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进行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谐社会离不了教育公平与教育法制化,和谐社会、教育公平、教育法制化、农村教育立法各要素息息相关。我国的农村教育需要立法加以推动与保障,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基本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关键点,面向世界,借鉴国外,制定专项的农村教育法以完善农村教育立法。  相似文献   

13.
张艳 《兰州学刊》2010,(7):196-199
洋务运动时期,清廷为应对新式人才极度匮乏的状况,被迫调整教育政策,设立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从而迈出了中国传统教育走向近代的第一步。文章拟从政策角度探讨该时期新式学堂的发展状况,包括教习选择、学生招收、学生管理、学生的就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14.
京师同文馆作为晚清重要的新式教育和科技传播机构之一,其所翻译和编写的科技书籍,为洋务时期西方科技知识的引入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书籍较系统介绍了引入中国的较为独到的科技内容,成为连接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从简易转向专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从而使京师同文馆在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王永进 《兰州学刊》2005,(2):253-255
洋务运动使中国建立起一批军事工业,实行军事装备的机械化生产;翻译西方军事著作,采用西方先进的军事编制与训练方法,加速了军队职能的近代化;开办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近代化的军事人才;洋务运动开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取向。洋务运动时期,由于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使这场运动实际上成为一场变贫弱为富强、变封建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变革运动。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必然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价值观念逐渐被摒弃,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全新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开始从欧洲传入中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大量传入中国,但其主要来源地变成了日本;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社会民主主义思潮伴随各色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了中国。但此时,不少中国人已十分清楚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区别,他们并非盲目地接受或宣扬社会民主主义,而是出于各自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郭嵩焘不仅是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更是一位以精通洋务而著称的洋务思想家。其洋务思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外交层面,而是把办理洋务提升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郭嵩焘的治河思想就是其洋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治河方略、治河技术、治河保障措施体现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观。郭嵩焘的治河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河道治理,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洋务运动时期是我国近代工业化的发端时期,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灾荒最为频繁严重的阶段之一。通过对这个阶段的灾荒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天灾人祸时常互为因果,而且这种天灾人祸同清朝社会法律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任崇彬 《理论界》2014,(7):129-132
“联省自治”运动与其说是一种建国方案,不如说是那时的人们在国家建设方面无所作为的具体表征。权力的集中、对社会全面介入、变间接统治为直接统治,乃是现代国家建设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清廷因为无法于短时间内解决在旧有社会基础上建设现代国家的内在困境,最终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而走向了崩溃瓦解。辛亥革命虽然使得清朝走向了最终的解体,但它并没有实现现代国家建设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权力集中。作为地方势力对集权措施的强烈反弹,“联省自治”运动是以一种斗争策略的面目登上历史舞台的。该运动之所以走向失败,乃是在于只有在统一的国家之内,方可言自治,换句话说,任何自治都需以统一的民族国家为其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