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勇强 《东西南北》2008,(10):26-26
一个人只要心中有目标,他的面前就会有路。有一个少年,在正当读书的年龄里,他离开了学校。好听的说法叫"辍学",其实就是失学——他读不起了。他到城里去找活儿干。城里有那么多等着再就业的人,哪里有什么好活儿等着他找?他很清楚这一点,也没做什么绚丽的梦。所以,当一家快餐店的老板答应让他试试,他毫不犹豫地就接受了那份替快餐店送"外卖"的工作。那是一份工资很低,但却很累的工作。他不挑,也不说什么,即使有时一天要跑近百趟、送几百份快餐。  相似文献   

2.
如果,上苍只给我一次许愿的机会,我希望,你是健康的。如果,上苍只允我送你一份礼物,我愿意,送你的是平安。如果,这一生只能有一份记忆让我珍藏,亲爱的宝贝,我想那一定是有你相伴的快乐时光。  相似文献   

3.
博彦 《今日辽宁》2005,(6):56-58
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一位来沈阳卖羊肉串的新疆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沈阳市砂山第四小学,用极不熟练的汉语和手势表达着想让孩子上学的焦急心情。刚开始马淑惠校长并没听懂,后来,个高一点的男孩用不标准的汉语说:“我要上学。”面对孩子渴求的目光,校长毅然决定:尽管语言不通,也一定要收下这两个孩子!萨拉木、萨拉姆哥弟俩互相看了看,开心地笑了。为了学习和生活的方便,马校长又给哥俩起了汉语名砂志强、砂志明,并把他们分别安排在一年一班和一年二班。砂山四校是沈阳市市区最南端的一所标准化小学,2004年5月16日学校被确定为辽宁省第一所农民…  相似文献   

4.
留守孩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产物,一部分的农民洗脚上田,进城打工、出外做生意,子女又不能跟随他们进城读书,孩子只有留在家里读书、生活,这样就形成了留守孩子,由于没有家长的监管,学校的教育也就加大了难度,留守孩子的教育成了班主任工作中最大的难度.如何更好的教育留守孩子呢?本文从四方面总结了教育留守孩子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5.
赵清爽 《学术交流》2002,(6):170-171
小年刚过 ,学志兄匆匆来办公室找我。先拿出他新出版的一本书———《使命》送我 ,然后又拿出一摞厚厚的书稿———《社科联风采》让我审读 ,并嘱我为该书作序 ,实为盛情难却。写序必须看书———先睹为快 ;看书是学习的过程———何乐而不为 ?我是怀着敬重的心情读这部书稿的 ,这源于作者身上的精、气、神 !作者原是哈尔滨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主持市社科联的日常工作。同时 ,他还兼任黑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 ,使我与他有了近十年的交往与友谊 ,可以说从相识到相知 ,从相知到敬重。 1 998年年初 ,当钟学志将要离开市社科联的领导岗…  相似文献   

6.
解放思想 破除障碍 开展涉外收养工作,长期存在并需克服的 观念障碍主要有三个: 一是民族情结:“中国人的孩子为什么送 给外国人收养?应当促进国内收养,让弃婴 孤儿回归本国家庭。”事实上,民政部门在收  相似文献   

7.
孙齐 《生存》2020,(11):0077-0078
初中阶段是孩子的黄金阅读阶段之一,作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师怎么通过阅读课来引导孩子读书,让书中的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认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研究和实践。目前,很多学校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只是指定篇目每天定量阅读,但很多学生阅读流于形式,阅读效果不容乐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校初中语文组老师们尝试探索不同阅读时期的阅读课型,通过课堂引导让孩子的阅读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社会网与农村中的新读书无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杂志今年第1期和第4期先后发表了两篇讨论农民认为送其子女读大学无用 ,农村中学生失学严重的文章 ,读后很是赞同。这两篇文章对农村教育现状的分析有各自的角度 ,尤其是《农民 :供孩子上大学又有什么用》一文 ,从有无铁饭碗的角度来分析农民进行或不进行教育投资的动力原因 ,揭示了农民心中的“实用主义”。在中国 ,自古以来 ,农家子弟只有靠读书和考试才有可能告别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也只有靠发奋读书才有可能进入上层社会 ,这就是“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正像我们所看到的许多电影、电视、…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我们眼中常含泪水?那是我们对生命爱的深沉。认识张海迪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正在大学读书,一个家在山东莘县的女青年身残志坚的故事作为有志青年的典型,正在全国被广泛宣传。那时,我就知道,她刚读了小学一年级就下肢瘫痪,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但她却靠坚强的毅力自学成才,不仅没有被厄运吓倒,反而帮助别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10.
吃饭要吃40分钟以上,写字像是在绣花,做什么事都比别的孩子慢半拍。这种慢性子的孩子让父母心焦,让老师着急。如何让她(他)从慢吞吞变得雷厉风行、手脚麻利?  相似文献   

11.
前几天,我和一个朋友谈到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他说他家乡的孩子,有很多家长愿意供其读书,而孩子们厌学、不努力,自己放弃读书,初中没有毕业就出去打工,因此,他认为很多这些孩子当农民工,就活该受苦!我听的目瞪口呆!  相似文献   

12.
涉外送养不仅架起了孩子与家庭的桥梁,也架起了中国和世界友爱的桥梁。东西方因文化背景及认知的差异直接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理解和诠释。而中国涉外送养工作与深入理解认知东西方文化关系紧密,要想建立更全面、更积极的想法或者认知促进中国涉外送养工作,唯有通过深入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人们思想意识的逐渐转变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3.
“房前屋后,通上公路;兴建水池,水流到户;要想看书,村有书屋……”湖北省南漳县板桥镇双龙寺村村民杨宗国站在县民政局出钱出人出力为他修建的60立方米的蓄水池旁高兴地说起了这段顺口溜。 南漳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解决群众冷暖疾苦问题放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倾心把解决群众行路难、吃水难、就业难、看病难、生活难、保障难、住房难、维权难、读书难、干事  相似文献   

14.
我国开展涉外收养工作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已依法向国外送养数万名孤儿、弃婴。如今,这些被送养出去的孩子已经逐渐长大。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许多被收养儿童和收养家庭都希望回到孩子的出生地,走一走,看一看。  相似文献   

15.
幸福我不知     
卜庆萍 《社会福利》2014,(10):55-55
正下雪了,皑皑一片。早上起来,我忙着送孩子上学。街上路滑拥堵,气愤之余,给南方的朋友发了一个短信。一会儿,朋友回复了:"你们那里下雪了?你真幸福!"我愕然,这也叫幸福?和暧的一个秋天,母亲从老家打电话过来,说要进城给我们送玉米穗。临近中午,年过六十的母亲背  相似文献   

16.
黄元娟 《生存》2020,(12):0024-0024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举世瞩目的成就来源于它雄厚的华夏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而我们作为人,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就得提高自己的文化气质,通过多积累来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而提高文化底蕴的有效方式就是多读书,且要多读好书,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具有文化气质的人。  相似文献   

17.
上一期     
偶然的机会成为一名忠实读者,像调皮的孩子得到了一件心爱礼物,迷路的旅人看到了路标,历经风雨的老人回首一个个美好的生活片段。《兄弟》让我很是感动,因为我也拥有这样一位兄弟,在苦难面前我们并肩前行。  相似文献   

18.
在张阿姨的家里,有整整两面墙都挂着她的布贴画,而这仅是她作品的一部分,还有的作品送了亲朋好友,有的放在储藏室里。张阿姨说,布贴画是个功夫活儿,一幅有创意、精美复杂的布贴画要十几天才能完成,简单一点的,也要半天时间。"不过,心里很满足,也有些得意。"  相似文献   

19.
夏至 《东西南北》2014,(13):22-23
习近平十分喜欢读书,从中国四书五经到国外的文学名著,以及历史、哲学、政治书籍,他均有涉猎。从他的书单或许可以观察他的执政理念、思维方式,以及目前的工作重心,由此或许可以为当前中国发展与改革的未来路径提供一种观察。小小书单里的大乾坤,且看且观察。习近平曾在接受俄电视台专访时说:“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衍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虽然自担任主席起,个人时间都被工作占据,他也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但是读书仍是习主席在繁忙之中坚持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20.
阳光 《东西南北》2010,(6):67-67
露易丝虽然已经十岁了,可因为家境贫困,连辆脚踏车都没有。她多么希望自己能拥有一辆脚踏车那样她就可以自己骑着车子去学校,而不必让忙到半夜的妈妈睡眼惺松地早起送她,也不必在放学后,总是等一两个小时才看到妈妈的身影。露易丝在单亲家庭长大,从没见过爸爸。妈妈说,她是上帝的孩子。露易丝常常想,上帝可不可以给她两百美元,让她买一辆脚踏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