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志华 《阴山学刊》2006,19(2):20-23
审美情感对于广告创作具有特殊价值,它是沟通广告与消费者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审美情感对于广告创作之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激发消费动机;二是营造优美意境,引发受众的审美愉悦;三是沟通物性与人性,变商业化为人情化。广告所传递的审美情感主要表现在人性、人文关怀、暧昧的怀旧情结、亲情爱情友情、恋家思乡情怀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生理、心理、文化的统一,是艺术活动的基本能力与人学本义。文学情感具有超越性、普遍性、开放性、蕴籍性、具象性与形式美。通过文学活动可以使主体丰富情感体验、加深情感认知、补偿情感需求、提高情感技能、提升情感品质。文学审美是培养、强化情感力的有效途径。面对民族传统的情感特征与现代商品经济条件,文学审美的情感功能尤须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3.
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荟萃精华、有所取舍为原则,选建了我国少数民族中21个民族的24个村寨,组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本文试就中国民俗文化村的民居建筑、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三方面,从审美的角度阐述其建造与观赏的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4.
审美价值视阈内情感的缺失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虹 《北方论丛》2007,1(6):115-118
自人类步入近代社会以来,以精确化和数字化为手段,以功利和效率为最终目标的工具理性的肆虐与胜利不自觉地在消解着审美存在的意义,更是不断地驱逐其中所蕴含的重要的情感因素,这导致了审美价值的失落以及一些人情感生活"荒漠化"的严重后果。因此,从审美价值本身、现代工业文明以及审美文化的视角反思这一社会现象,对于真正情感的回归和审美价值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梁一儒 《阴山学刊》2002,15(1):13-19
中国人的感情生活崇尚多味 ,避忌单一。特别是作为审美情感主要形态的悲与喜 ,在艺术作品中总是彼此渗透、互补共生。多味性、相间性实为中国悲喜剧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6.
康德晚年有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人是教育的产物。但其最精要之义,是由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所阐发的,这一理论的主旨是强调培养完美的人性,造就审美的人。这个光辉的思想来之不易,它是审美教育哲学的现代性标志。我们这里企求坚持席勒初衷,仍着重从理论上阐述审美教育问题,以期对处于转型和改革过程中的中国当代教育做一深刻思考。提倡真正的审美教育,首先就必须从理论观念上扫清它的历史尘埃,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承诺的本来面目显现出来。如果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它在“质”的意义上,就必须包含真、善、美三个层面的操作…  相似文献   

7.
"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当代审美的大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于现象层面,显现为艺术活动领域内"美的消解"和日常生活领域中"美的泛化";反映于观念层面,亦有主张审美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倡导"环境美学"以及鼓吹人的"审美化生存"等不同的取向."审美回归生活世界"与时下流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之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后者属"审美回归"的重要表现,而由于其孳生于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文化的土壤中,有着明显的商业化运作与传媒控制的背景,又常会给"审美回归"带来某种程度的"异化",需要加以警惕.审美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它拓展了审美活动的领域,改变了审美活动的方式,而最根本的乃在于凸显了美的本原,对审美与生活世界的关系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进而为审美化人生的构建创造着前提,且预示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型态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袁枚的性情理论,主要集中于对"情感"的开掘.他通过对性的虚化与置换来凸显情感的多元内涵与重要地位,从而建立了独特的自然情感本体论;在情感自然化的基础上,袁枚经由"性灵"说完成了自然情感的审美提升.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的感情生活崇尚多味 ,避忌单一。特别是作为审美情感主要形态的悲与喜 ,在艺术作品中总是彼此渗透、互补共生。多味性、相间性实为中国悲喜剧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何方形 《云梦学刊》2007,28(2):48-51
中国山水诗的历史蕴涵深刻而丰厚。在人和自然的审美关系领域中,人们注重诗情的提炼与铸造,赋予客观山水以丰富的生命情调和审美品格,透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寄托着诗人拯济苍生的人生理想和实现自我的进取精神,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幽愤与感伤。这一充盈的诗性意趣与人生境界,与屈骚精神的习得与弘扬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极强的历史传承性。诗人们在进行山水诗创作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熔铸屈骚精神及自身的生活感受,力求创变,从而形成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诗歌美学风范。  相似文献   

11.
包绍亮 《理论界》2009,(8):161-162
周作人美文的审美情感具有审美情调的冲淡平和、审美趣味的高雅脱俗、审美理性的独到深刻、审美形象本真素朴的特征.这种审美情感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审美主体心境的虚静、审美对象与实用功利的一定距离和审美理想的天然简素.  相似文献   

12.
帕斯捷尔纳克在俄罗斯现代诗人当中,是一位十分独特的诗人。他是在舍弃音乐和哲学的基础上,开始诗歌创作的。他的诗歌创作在兼容俄罗斯古典诗歌传统和现代诗歌革新精华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意蕴丰富的诗歌隐喻世界。在这个隐喻世界中诗人诗意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艺术及永恒等问题的哲学思考。本文试图对帕氏诗歌所隐喻的世界进行审美阐释,以深化对帕斯捷尔纳克诗歌创作成就和特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王永华 《兰州学刊》2011,(5):219-221
体育运动是奥林匹克的本质特征,奥运文化在体育运动、宗教信仰、战争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奥运文化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沟通的桥梁,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推动民族文化世界化。  相似文献   

14.
郭美华 《东岳论丛》2020,(3):172-180
生活儒学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创构,强调生活作为本源,是爱与思(情感与领悟)同生活本身的浑融一体,其中蕴涵着以当下之行动作为真正本源的意义;而在一无所有的生活本源中,经由思而生成人和万物(主体与客体),最为重要的是重建以个体主体为本体的本体论,这是富于哲学洞见的致思进路;同时,生活儒学在哲学、生活本身与儒学的关系上,尽管皈依于儒学的价值立场,但因为其哲学进路和对于生活本身的强调,使得生活儒学具有不同于原教旨主义儒学的深刻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15.
从反映论到审美反映论的发展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反映论是我国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描述新时期文学理论界对传统文学反映论的质疑和审美反映论的提出,着重分析了审美反映论的理论意义及其对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认为:把审美范畴引入文学反映论是对文学反映理论的重要发展,丰富了对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也指出了审美反映论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美育与人的审美需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审美教育的切入点不在审美兴趣的培养上 ,而是在于审美需要的唤起。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的内在动机。审美需要属于人的社会需要 ,属于高级层次的需要 ,不可能不学而获。审美需要产生于审美活动。审美需要的满足是审美活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色”与“德”的冲突是人类生活史上的永恒话题,也是中外文学史上一个古老而新鲜的叙事模式。《长恨歌》以错综的思绪、优美的笔调、宛转的音节,巧妙地平衡了这种冲突;又以“发乎礼”、“放乎情”的反传统的艺术观念,新颖地、淋漓酣畅地表现了故事结局的情感天地。它标志着白居易登上了第一个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一生中诗歌艺术的最高峰。在120句诗的精神系统中,批判意识与审美意识共生于同一起点,共处于杨妃死前的不足三分之一的区间;最先削弱乃至消亡的是道德批判意识,其次是政治批判意识,最终独占全部剩余空间的是表现杨妃之美与李杨之情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审美误区与"道法自然"的审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大学生的审美误区突出地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审美对象的流行性、审美判断的盲目性、审美趣味的媚俗性、审美时尚的盲目追随性等.本文立足这一现实,反观两千多年前先秦道家的"道法自然"观,试图挖掘"道法自然"审美观对于帮助大学生走出审美误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亦即存在之思,它有别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本体之思,其原点是"存在论差异"."存在论差异"在前期是指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后期是指存在自身的差异.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本源其实就是"Ereignis","Ereignis"不是本体意义上的本源,而是一种生成着聚集着的差异,就是作为"之间"的命运."存在论差异"是海德格尔本源之思的原点,海德格尔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开启存在之思的境界,同时又在开启中不断深化着"存在论差异"的.  相似文献   

20.
刘进 《船山学刊》2010,(3):71-73
《乐记》对音乐中的情感表现持"中和为美"的观念,音乐的中和不止是人与自然、人与他者的和谐,更重要的是音乐情感本身的和谐与情感生命的解放。《乐记》的"德音为乐"说主张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音乐艺术形式中的融合无间,强调艺术的道德价值、社会使命与审美价值的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