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浣纱石”,座落在浙江省诸暨县浦阳江边。《苎萝西子志》曰:“暨阳苎萝山,其下有浣纱石。云相传范少伯行春,而遇夷光于此。”又曰:“江浦有石,相传西子浣纱支倚其上。”又据《诸暨县志》载,此石“相传为西施浣纱石”,“乃晒纱处也”。石上“浣纱”二字,据《诸暨县志》载:“世传为王右军(羲之)书”。一九八○年九月底,诸暨县人民政府又在“浣纱石”旁,建立了“西施亭”。“古浴美施闸”,位在萧山县苎萝村附近。相传西施去越都时,曾在这里下船洗手(也有人说是洗裙)。明朝万历年间开拓河道,屠家埭(浴美施闸附近的一个村庄)人  相似文献   

2.
西施是浙江诸暨苎萝村人。但近年却有同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考证“西施出萧山”。本文就西施故里问题加以辨析,提出商榷。一、西施故乡在诸暨据笔者所见,直接声明西施出诸暨的书籍足有上百种。这里略举唐朝以前的六条史料:1.唐高祖时编纂的《艺文类聚》引《越绝》曰:“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2.宋《太平御览》引南朝刘宋孔灵符《会稽记》:“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又云:“诸暨县北界有罗山,越时西施、郑旦所居,所在有方石,是西施晒纱石”;3.南朝梁陈之际顾野王《舆地志》:“诸  相似文献   

3.
“西施浣纱”,千古流传。王羲之游诸暨苎萝村特题“浣纱”两字。这里的“纱”至今没有确切的解释,有些书中含糊其词;有些书中讲到“母养蚕,女浣纱”,认为浣的是蚕丝。但蚕丝本身洁白无瑕,无需再浣。又据《辞海》释,“纱”为“棉麻纺成的细缕,可以拈线织布”。可见蚕茧缫出的是“丝”而不可谓“纱”。那么,西施浣的是否棉纱?史载,棉花直至元朝才从新疆逐渐发展到内地种植。显然,西施当时尚无棉纱可浣。排除了蚕丝和棉纱两种可能,就可以肯定,西施浣的“纱”,只能是麻类。从西施的出生地来看,据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记载:“越王……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  相似文献   

4.
今年第三朗的《浙江学刊》发表了拙作《西施与萧山》。现将近来所写的《西施籍贯再考》作为《西施与萧山》一文的补充,以求教于史学界。一、萧山是西施的生地北宋欧阳志编的《舆地广记》说:“紧萧山县本余暨县,两汉属会稽郡,汉末童谣曰: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之间。故孙权改曰永兴,晋因之。隋省入会稽县,唐仪凤二年复置,属越州。天宝元年改曰萧山县。潘水所出,《水经》以为疑浦阳江之别名,自外无水以应之。越人西施出于此县”。此段不仅叙述了萧山的历史沿革,而且也明确指出了西施出于萧山。  相似文献   

5.
西施与萧山     
萧山古称余暨,清张文枫《螺江日记》中说:“萧山旧名余暨,以夏少康封其庶子无余于越,而萧山适当越西尽处,故秦分郡县谓之余暨。”县南二十五里有苎萝山,山下有苎萝村,村中有西施宅。春秋时期越国美女夷光(西施名叫夷光),就出在这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同志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公开身份,于1939年3月18日至4月6日亲临浙江,先后到金华、天目山、萧山、绍兴、诸暨、丽水等地视察了抗战设施,作了重要指示,有力地  相似文献   

7.
西施考     
西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美女,又是吴、越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然而,对于西施其人,历代学者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因陈管见,成此小文,权作引玉之砖。一、西施其人西施,又称西子,是春秋末期越国人,系芋萝山下卖薪之女。相传姓施,名夷光,因居芋萝西村,故被称为西施。西施虽出身寒微,但容貌非凡,姝妍冠世,是“天下之美人”。就连有时那皱着眉头的病态,也另  相似文献   

8.
《国朝三修诸暨县志·赋役志》载:诸暨“乾隆户十一万八千三百五十八,男女大小丁口共九十五万六千五百五十六。”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因为即使在人口众多的今天,诸暨县也只有九十五万二千五百七十一人。也就是说,诸暨的人口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比一九八二年还多四千人!为此,人们揣测:一、可能诸暨乾隆时的疆域比现在大,包括了其他县的人口;二、有这么多人口不可能,肯定是县志的误刊;三、康乾之际是盛世太平时期,诸暨这么多人是有可能的。笔者认为前两种说法带有很大的盲目猜测性:后一种说法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未说到根本上。  相似文献   

9.
明代的舞蹈     
明代是我国乐舞艺术发生激烈变化的时代,本文试就明代的舞蹈艺术(主要论述汉民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初步探讨。一、明代的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我国的戏曲是迄今舞台表演艺术中,综合性最强、容量最大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数百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广采博收,汇干泉于一流,集万木成茂林,形成了唱、做、念、舞、打兼备的独具魅力的表现手法。典雅的宫廷舞蹈和多姿多采的民间舞蹈,为戏曲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坚实基础。舞蹈溶汇于戏曲表演中,以舞姿刻画人物性格,展现故事情节,在戏曲表演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明代盛行的传奇戏曲表演中保存了丰富的传统舞蹈艺术。明末张岱所著《陶庵梦忆》中曾记载了当时某些剧目中精采的舞蹈片断。如,“西施歌舞,对舞者五人,长袖缓带,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猗那……”。这大概是对明人梁辰鱼传奇著作《浣纱记》中西施舞蹈时一个场面的描绘。明书生王魁背弃敫桂英的故事编成的《负心王魁》、《海神庙王  相似文献   

10.
正裙子一上身,顿时少女心泛滥,没有什么坏情绪是穿一条美美的新裙子驱散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换一条。据史记记载,裙子的发明与战国时期的西施有关。据说西施为了救国而牺牲,死的时候身上仅用窗帘布包裹着。西施为国牺牲的精神感动了越王,于是越王便命令全国妇女用窗帘布裹在身上,借此纪念西施。所以经过后面的改造变成了今天的裙子。而西方的说法,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们的衣品主流便是连衣裙。在出席各种礼仪场合时,大方而典  相似文献   

11.
王立民 《学术交流》2002,(2):117-119
《诗经·邶风·静女》篇中的“彤管”为何物,历来说法不一。笔者以为“彤管”为石管。第一,“彤”字的本意是红色带有光泽而有毛样纹理的石(玉)。而彤管为红色有光泽和美丽花纹的石(玉)管。第二,古代有赠玉之习俗。第三,从出土文物中有玉管和石管的实物也可证之。第四,从“彤管有炜”句看,只有红色的玉或石经过打磨而发出的光辉才可称得上“盛赤也”。  相似文献   

12.
<萧山水利>是萧山水利史上最早、最全面的文献汇编,是古代萧山水利工作的指导性文献,也是其水利建设的经验总结,故在萧山历史文化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关干<萧山水利>一书的形成普遍存在误解,即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交待不清,且存在一些明显的错误.因此,本文对<萧山水利>一书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以期纠谬补阙.  相似文献   

13.
南宋石经考述陈光熙陈进杭州南宋石经又称“宋高宗御书石经”或“南宋太学石经”。现存杭州碑林(原杭州孔庙),共85石。作者经核验实物、参阅典籍,考述如下:一、南宋石经实物现状现存85石南宋石经中有:《易》2石,《尚书》7石,《诗经》10石,《春秋》48石...  相似文献   

14.
明治维新之后,功利和道义的对立,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近代日本文化的矛盾。漱石代表作《虞美人草》鲜明流露出作者的主观褒贬意识,丝子和小夜子是有传统美、恪守“道义”的女性。藤尾受西方文明影响,缺乏传统的“道义”观。小野与藤尾的性格、言行与生活,反映了新旧混杂的文化时流,二人现代功利的恋爱是利己主义的体现,但也自有其必然性。漱石用“道义”来严惩三个追求功利的主人公,由此可见,《虞美人草》在某种程度上是维护上流和中流阶级的秩序、主张保守的“道义”的小说。看重文以载道的漱石提倡的“道义”表现在恋爱问题上,带有一定的守旧性。  相似文献   

15.
西施下落探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不数年而一举沼吴雪耻。是役西施之功,实不在文种、范蠡两大夫之下。但这样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在关亡之后不见露面。究竟下落何处?致后人猜测纷纭,一曰:越沉西施于江。再曰:范蠡扁舟载西施归隐五  相似文献   

16.
“低徊趣味”一语出自漱石为高滨虚子短篇集《鸡头》所作的序言。“低徊”一词,按《广辞苑》解释,意即“边徘徊边玩味思索”。“低徊趣味”一语和“余裕派”,标示了漱石文学的特质。漱石在序言中写道:文章中存在叫作“低徊趣味”的一种趣味。这是我为了行文方便创造出来的用语,别人恐怕不易弄明白。一言以蔽之,它指的是,围绕一事,倾向一物,生发独特的或联想的意味,时而从左面眺望之,时而从右面眺望之,不愿轻易离去的那样一种审美情趣。所以若不叫低徊趣味,改称“依依趣味”或“恋恋趣味”亦可。不过,这种趣味如其名称所示,是尽可能长时间伫…  相似文献   

17.
蒋智由,字观云,号因明子,浙江诸暨人。他是近代“诗界革命”的主将,曾被梁启超把他与黄遵宪、夏曾佑评为“近世诗界三杰”之一(《饮冰室诗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一九六三年出版的那本中国《近代诗选》中选注了蒋智由的诗五首,可见选注者是注意了这位作家。但由于当时资料不足,没能考出蒋的生年,只注了他的卒年。我在七二年倡读蒋智由所作《潘雨辰先生传》(见《新古文辞类篡稿本》第十五册,民国十一年中华书局石印)一文,其中叙述“(潘)先生(智由的老师──笔者注)以民国八年已来旧历二月二十五日终,年六十有七”,又说:“先生长予十有三。…  相似文献   

18.
纪旭 《东西南北》2011,(12):73-75
直面现实是一种智慧,这种锗慧乇石身上有,郁亮身上也有。 “连续第三年问鼎全球住宅企业销售冠军,成为国内首家销售金额突破1000亿元的房地产企业。”这个美丽的桂冠是业界和媒体为万科戴上的,郁亮和万科的选择却是“忘记”,然后“向前看”。  相似文献   

19.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还撰写了《文学论》这部文艺理论著作 ,推动了日本近代文论的发展。漱石在文论研究和自身文学创作中提出并亲自实践了他的许多艺术主张 ,如“余裕”、“非人情”、“写生文”等 ,这都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日本近代最杰出的集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于一身的文学大家。漱石的文艺主张同他的小说一样 ,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面 ,以“非人情”为例 ,通过分析其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暗合之处 ,探讨漱石文论的中国文化思想渊源。  漱石在《文学论》第二编第三章里使用了“非人…  相似文献   

20.
董颖《薄媚》是今存宋代三种大曲中最长的一部咏史之作,以十首联章词完整敷演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成功塑造了西施对越是爱国功臣而对吴则是亡国祸水的双重人格形象,旨在借古讽今,以此为宋代统治者提供鉴戒.《薄媚》大曲在前人所塑造西施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为宋元戏曲的创作导乎先路,对后世以西施与范蠡为题材的诸多戏曲作品,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