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年三月十四日,是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马克思的时候,最好的行动莫过于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为开创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而奋斗。学风问题,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思想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也是我们的工作态度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在一系列文件中深刻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和近几年来的新鲜经验,对许多重大问题作了科学的概括。广大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冲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束缚,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做了大量工作,在社会科学教学与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与日俱增的进步。但是,同党中央所进行的理论活动还很不适应,四化建设中许多重大的实际问题还不能及时地得到理论的说明,更不要说理论与实践同步前进或理论跑到前面去指导实践了,这些不足之处,同我们的学风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能以马克思为榜样,努力以共产主义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经常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就一定能为开创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质,党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被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学风问题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中带有根本性 ;学风问题的实质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风问题 ;领导干部端正学风必须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党的三代领导人 ,以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特征出发 ,对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理论建设 ,在继承的基础上 ,均有不同的发展。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问题的重要性和学风建设的途径两个方面 ,对三代领导人有关学风理论作了对比分析。重点论述了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的两个贡献 ,即一是学风问题是党风问题 ,是关系到党的事业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 ;二是强调要树立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是根本途径。同时本文还就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中心 ,三个着眼于”的理论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学风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 ,是党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标志。江泽民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中心 ,三个着眼于”的学风建设根本途径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的实质 ,而创新精神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学风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还是坚持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也是工作态度和精神状态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对马克思主义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它的体系,掌握其精神实质、精髓,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现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作中则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精神振作,敢想、敢干、敢闯,勇于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全面深刻地体现着马克思义学风。党的十五大重提学风问题,再次说明学风问.题至关重要,同时要求全党继承和发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7.
学风问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着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党的组织以及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学习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改革开放以来,学风不正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和大行其道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加强学风建设有利于人们树立和坚持唯物史观,有利于人们科学地看待中国革命的历史,也有利于驳斥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歪曲和诬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不良学风。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前后,我校师生将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从去年开始,文科各系师生就撰写了纪念马克思,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题论文共二百多篇。这些论文,有缅怀马克思生平业迹的;有追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的;有阐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有论及马克思对各个学科的理论建树的;有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得到哪些发展的;有学习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从这些文章中选出来的三十多篇,将送到校外各种学术讨论会去参加讨论。其中蒋学模教授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李龙牧副教授的《马克思主义的利胜和发展》等六篇论文已被推荐参加全国性的有关会议。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纪念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汇集了十七篇论文。在全校纪念大会上,党委书记盛华所作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学风问题的报告,要求文科各系进一步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为开创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当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时代.面临着这一趋势带给我们的种种困境,就必须有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因此,"回到马克思"已成为当今人们的普遍共识.重新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其中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对于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运用其科学的方法论来解读现实问题,其意义尤为深远.正如马克思早年的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两个论述就为我们今天研究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这一视角的科学理解和深层把握将引领我们这批时代的"弄湖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的步伐,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未来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10.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涉及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当我们按历史的本来面目去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时,就会看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经历了一个接受其影响、逐步超越到完成超越的过程,因而也就会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特别是与人本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之思的当代性言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13.
"回到马克思":一种可能性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性对接的三种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15.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16.
以科学的理论态度研究"当代性"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17.
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给人类留下了最宝贵的遗产——马克思主义。一百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的风雨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今天,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新的胜利,就要重新学习、研究、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自马克思逝世以来的一百周年间,世界经历了巨大变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已遍及于全世界。人类历史发展上的每一个进步,都给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增添了新的证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曾经从中国人民的斗争中看到的“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今天业已成为现实。世界人民的整个进程,都一再证明马克思的全部学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因此,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始终是我们的头等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形态上说,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本人关于审美、文学、艺术的论述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而从现实形态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运动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美学是这种世界观的一部分,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美学又是后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根据某种知识框架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解和重建。目前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有四种理解与重建路径,即:以恩解马、以苏解马、以西解马、以马解马。它们各有侧重但均有局限。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解与重建方面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首先,理解与重建的对象应该超越传统视阈,把马克思所论及的美学问题当做一个由问题、准问题构成的"问题系",拓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对象与领域;其次,要达到理解的创造性,即当代视阈与马克思的视界融合,不仅需要以当代问题与马克思本人的美学问题、准问题、问题系进行对接,还需要勘察马克思考察问题的方法论及其现代转换的可能性,以及应用现代学术方法包括美学方法对马克思的美学问题进行新的透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概念是唯物史观的基石,是唯物史观诞生的根本标志,是正确地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思想武器。可是,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之后,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成为一种时髦,有人甚至宣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的乌托邦”。因此,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成为我们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拟就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概念的内容及其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作一初步探讨。一、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1)生产关系科学概念的界定。生产关系是所有制和分配关系以及它们所制约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