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桑兵 《学术研究》2022,(1):111-118
厘清经、经学与经学史的联系及分别,是认识经学之于今日中国乃至人类未来命运的关键所在。而在王朝制度崩溃之后,如何承继道教的真精神和新儒家的旧途径,吸收输入外来学说与不忘本来民族地位相辅相成,借鉴韩愈到朱熹构建天竺为体、华夏为用的新儒学的取径做法,延续近代国人融合中外创建新学的努力,构建西学为体、中华为用,能够亘万古、横九垓而不变,凡时凡地均可用之的天理人事之学,作为中国长治久安和屹立世界巅峰保障的崭新文化,是研究的要旨和用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经学是指以儒家六经为核心的一套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格追求等,其主要载体是儒家的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和人生哲学.经学形成并定型于汉代,先秦无经学.汉代经学分为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和谶纬之学.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根本区别是历史观、价值观和经学方法论,而非书写方式.汉代经学促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守成主义的形成,重视守成、尊重传统、在守成中开新的文化传统,是随汉代经学的形成而形成的.汉代经学的形成,与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合作传统的形成过程相一致;促成了孔子地位的帝王化、符号化;大大提升了儒学和儒生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战国至汉初是学术史上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但在变动的大潮流下,似乎也隐藏着一些未曾变动或少有变动的学术面相。本文将"儒学"与"经学"区别而论,既把握到"变"的一面,也考虑到"不变"的因素,进而提出从春秋到前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经由了"传统经学"向"孔门经学"的演变,而在"行政理论"层面中,则是法术、黄老术以及儒术的交替为用。  相似文献   

4.
平飞 《兰州学刊》2009,(8):33-35
经在四库全书中居于首位,经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也至关重要,经学传统在中华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中作用巨大。在后经学时代,理性考察经的本真蕴涵、经学的精神实质、经学传统的一般表征、重估经学传统的价值功能,对于挖掘经学的公共性资源,弘扬优秀的经学传统,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清学正统派之殿军,清末民初著名经史学家,章太炎著述颇丰且思想深邃。作为其学术奠基之今古文经学观可谓其治学志趣、援经论政之历史注脚。章太炎自始就是一位坚定的经古文学者,他坚守古文家法但不泥古之,批判今文经学而兼采之,认为公羊学牵强附会致使国史中斩,而研究《春秋》必以《左传》为本,对今文经学独尊《春秋公羊传》及孔子作六经的主张以及晚清今经文学的微言大义中之不遵史实、牵强附会等给予坚决批判,章太炎批驳今文经学,主要针对其学术基本立场和观念,这种学术态度已经走出了传统学术派别之争的藩篱。章太炎经学理念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倡导经世致用之学而切其时要,主张"六经皆史传统"而光大之。章太炎主张经学即史学,发扬国学,即从史学出发,以史学保持国性,以史学培养国民道德操守,用国学塑造国魂,力求用经史之文化以求拒侵抗敌,复兴文化,重塑道德。  相似文献   

6.
崔适是钱玄同的老师,也是对钱玄同经学思想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钱玄同一生受了章太炎、崔适今古两派相反的思想的影响,但他最后跳出家派,超然今古,成为促使经学走向终结的主要代表人物.崔适对钱玄同经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培植了钱玄同今文经学的情结,扩大了钱玄同对经学的认识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钱玄同超越今古、埋葬经学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当代诗歌书写偏离诗歌传统中的语言意识,语言中断了诗、思、道之同一的整体的表现意识.重视当代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强化中、西诗歌传统中的诗体意识,传承了中、西方诗歌传统的积极的表现元素,同时也拓展了当代诗歌书写的表现可能,推动了当代诗歌的积极、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学理角度看,古代文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具有理论系统性、范畴规范性、论证方式逻辑性及表述语言明晰性等特点.而古代文论的基本特点是:大量资料以零散的形态存在;众多范畴以形象性比喻为主;理论深刻而常以诗化语言和描述性方式表达;文论家常用文学性文体展开理论建构.但从宏观角度和更深的层次看,古代文论仍具备独立学科之科学性特点.理由有四:一是古代文论在零散资料的背后潜存着系统的理论体系;二是文论家运用着大量内涵明晰的规范化范畴;三是文论史上不乏运用抽象思辨展开逻辑论证的著述;四是古代文论中有大量运用理论化语言和论证性文体展开理论建构的文献.上述四方面赋予了古代文论独立学科的科学性质,而形成这些科学性质的深层原因在经学.  相似文献   

9.
10.
对于清代经学的性质、特点、分期和历史地位,百多年来,学术界异说纷呈。作者认为,清代的经学,总的说来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经学,是宋明经学的延伸。这种经学,在内容上无疑存在矛盾的构成,但主导形态则是它的守旧性和腐朽性。“正学”与“邪说”、“心学”与“实学”、“宋学”与“汉学”、“中学”与“西学”、守旧之学与革新之学等等的矛盾和斗争,贯穿于清代经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是以阶段递进的方式进行的,其演变轨迹具体表现为由20世纪80年代的激进主义过渡到90年代的保守主义,两者分别是由不同客观形势的推动而形成的,各自都有具体的形成原因、推动力量和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国民教育系统应该包括人生修养教育。中国古代在人生修养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资源。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受到以儒家伦理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自上个世纪初废除科举制,引入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后,我国逐步放弃了在人生修养方面的历史文化传统,导致现实社会一些不良后果。要倡导学生在国学经典的长期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进而培养出一种儒雅的"君子"风度。以《弟子规》为代表的儒家蒙学经典在今天人生修养教育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洛阳学是研究洛阳城市发展的一个学科,在长达十年时间内,以河洛学或洛阳学为名开始被学术界所论述,国内学术界以河洛学为名主要是以洛阳历史文化、现在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战略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国内外以洛阳学为名主要是以洛阳历史文化的研究为研究重点,两者之间关注点不同。洛阳学研究既要关注学术热点,也要与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4.
樊星 《晋阳学刊》2009,(5):97-104
当代启蒙主义思潮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来自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本土世俗化浪潮的双重挑战。其中,现代主义的虚无情绪对许多文学家的创作和世界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世俗化浪潮则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启蒙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双重挑战中渐渐边缘化了。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论题涉及三个基本概念 ,即当代中国政府体系、当代中国政府体系的政治和当代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的研究法。所谓当代中国政府体系与当代中国政府不是同一概念。当代中国政府体系是指人民民主专政体系 ,或者说由履行、实现人民民主专政职能的当代中国所有的组织系统构成。当代中国政府体系是对上述所有组织系统、各组织系统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共同的意识形态的抽象概括① 。所谓当代中国政府体系的政治与当代中国政治也不是同一概念。当代中国政府体系的政治是指当代中国政府体系履行或实现人民民主专政职能的行为过程。确切…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全球的社会发展呈现出社会活动节奏加速倍增化,社会活动方式信息一体化,社会活动性质利害两重化,社会活动群体全球协同化四个大的发展趋势.而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展开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结构转型,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从匮乏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从计划经济社会转向市场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间文学貌似没有经典,实际有着难以尽数的经典。这些经典以内涵的丰富性、实质的创造性、时空的跨越性、无限的可读性、较高的审美性、世俗的权威性作为评判标准,经过了广大民众、文人学士、政治力量的三层建构而从普通民间文学作品中筛选出来。当代中国,经典的民间文学理论与实践的民间文学经典发生了危机,视觉文化、电子媒体和模拟技术等现代传播方式成为民间文学经典走向全国、通往世界的广阔通道。  相似文献   

18.
论经济哲学的当代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仕清 《社会科学》2001,1(2):34-37
近年来 ,关于经济哲学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人们对什么是经济哲学这个问题本身 ,还没有一个明确而较为统一的理解。归纳目前学术界的主要观点 ,有以下两个角度三个方面 :一是广义的 ,把凡是探讨经济与哲学关系的一切问题 ,如对有关经济现象或经济学概念的理性分析 ,都纳入经济哲学的范畴。二是狭义的 ,这其中又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理论方面 ,即认为经济哲学如历史哲学一样 ,属于理论哲学 ,其出发点是经济 ,落脚点是哲学 ,突出的是哲学研究 ,主张基于经济而研究哲学 ;其二是应用方面 ,…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当代随笔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中国散文创作及其研究中,概念的使用较为混乱,其中以“随笔”最为突出,这不可能不影响中国当代随笔散文的创作及其研究。本文对“随笔”这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它与“小品文”之间的区别,进行了界定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当代随笔散文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20.
陈卫平 《学术界》2007,21(6):107-113
社会层面的"国学热",映照出当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明显缺失,即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从体制上完全排斥了传统的书院制度、缺乏良好的教材、传统礼仪教育在当代学校里几乎是空白等,这些是造成当代学校缺失良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原因.目前的"国学热"对于普及传统文化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如果学校不能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渠道的话,那么"热"很快就会变"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