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各国人口学家公认,1982年中国人口普查获得了全面的准确的人口总数及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资料。但由于公布的分年龄性别人口资料中,未包括现役军人的数字,引起了不少外国学者的关注,并运用种种方法对现役军人的分年龄资料作了推算。这里必须提到美国人口学家安斯雷·科尔的估计。他估计女性军人108,820人的年龄分布是19岁者占20%,  相似文献   

2.
<正> 年龄是人口普查中的重要指标,也是误差率较高的一项指标。建国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中,只有四项指标是每次普查都对外公布结果的,即总人口、分性别人口、分年龄人口和分民族人口。而对外公布普查误差率釣只有总人口、人口性别和人口年龄三项。在第一次人口普查时,重报人口占1.39‰,漏报人口占2.55‰,重漏相抵、净漏报人口1.16‰。到第三次人口普查时,重报人口0.71‰,漏报人口0.56‰,重漏相抵净重报0.15‰,可见我  相似文献   

3.
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漏报评估及年中人口估计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王金营 《人口研究》2003,27(5):53-62
20 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称普查漏报率为 1 81 % ,据此推算漏报人口 2 2 91万人 ,然而 ,这些人口的性别、年龄等人口特征不祥 ,这给人们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带来非常大的不便。本研究就是在准确估计 1 990~ 2 0 0 0年分性别、年龄死亡概率的情况下 ,利用年龄移算方法对 1 990年和 2 0 0 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漏报率给予评估 ,并对漏报人口进行年龄、性别拆分 ,从而较为准确地估计得到 2 0 0 0年年中年龄性别人口 ,以为科研或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状况之用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以来,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人口,在数量、婚姻、生育、死亡、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进步。当然,有的民族的人口问题还相当严峻,但同时,已有个别民族进入了或即将进入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一、80年代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5.
二次大战后,香港于1961、1971和1981年进行了三次人口普查,并于1966和1976年作了两次抽样调查。香港人口普查与统计处(以下简称统计处)利用这五次资料及每年统计资料,对香港人口发展趋势作了五次预测。每次都先按一定的假设条件,分别推算未来分年龄、性别的出生、死亡和迁移人口,再预测总人口。由于普查是年初数,因此预测时先把普查数据按当时发展水平修正为年中数据再行推算。  相似文献   

6.
1949~1999年中国人口和劳动力推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人口统计中存在着户籍统计与人口普查的差距、缺乏长期、连续和可靠的人口、劳动力数据等问题,特别是尚没有对于政策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可信度较高的劳动人口、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的时序列数据。本文将在指出中国人口统计中存在问题的同时,利用人口普查等资料,用国际通行的统计口径和我们独自的方法来推算1949年以来的中国总人口、分性别的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人口、失业人口和失业率,以及分行业的从业人员等时序列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一、性别年龄构成 老年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是几十年来人口出生、死亡、迁移的结果。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对人口的作用。 (一)中国老年人口年龄构成属于世界发展中地区的类型。发达地区人口寿命较长,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较大,发展中地区与之相反。从表1看到,中国60~69岁老年人  相似文献   

8.
1问题的提出中国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边远地区,近10年,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开放省区在经济文化教育上的差距显然呈扩大趋势,与此同步,1982年到1990年两次普查间隔的8年中,少数民族人口却增加了2400万,占1982年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1/3以上,增长速度之快前所未见,这不能不引起严重关切,为了探讨其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本文对1982年到1990年中国56个民族的出生增长,以更改民族成分为主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间的人口转移形成的少数民族人口非出生增加作了定量研究,推算分析了非出生人口的数量,民族分布,年龄构成和主要涉及的省区,以…  相似文献   

9.
由胡焕庸和张善余合著的《中国人口地理》(上册)不久前,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第一本专著.全书共九章65万字.各章的章目是;中国人口地理的历史演变,中国居民的人种类型和民族构成,中国的人口再生产,中国人口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经济活动人口及其职业构成,中国人口的分布,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中国的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人口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俊 《西北人口》2010,31(1):17-21,27
俄罗斯的人口数量自1994年持续减少,人口结构也相应的发生着改变,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人口的自然结构、地域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现状,详细分析了俄罗斯人口年龄性别、城乡分布、就业、民族和移民结构等的影响因素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结构提供现实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人口研究中,年龄人口资料具有广泛的用途。研究人口与经济、社会问题,往往离不开人口的年龄构成资料。年龄构成资料另一个典型特征,是便于开发应用。它既可以应用于推算已往年龄构成资料,又可据以预测下一次人口普查之前各特定年龄的人口数字。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资料质量比较高,开发应用价值较大。据事后质量抽查结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与变化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杜鹏  武超 《人口研究》2006,30(1):50-56
本文利用2004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分析,又与1994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我国老年人中有8.9%生活不能自理,由此推算全国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已经超过1200万人。分年龄、性别和城乡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存在明显差别,年龄越大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女性不能自理比例高于男性、农村比城市差、中西部地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远高于东部地区。与1994年相比,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总体上略有下降,需要进一步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10年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的变化.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之1990—2000年有大幅度下降,但不同民族间差异明显,由此导致各民族人口规模变化较大,与2000年比较,人口在1000万以上规模的少数民族由2个增加到4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由20个下降为19个;人口增长率不仅在民族间差异大,而且不同性别间、不同年龄间和不同地区间都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各民族的老年人口增长率都很高.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在省级行政区间的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但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3.36%提高到2010年的32.84%,但目前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总体水平还很低,且各民族、各地区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4.
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年龄堆积原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更为严重,虽然有人曾对年龄堆积的原因进行过定性解释,但还缺少定量的和规律性的研究。联合国P04项目“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课题”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分析”子课题组与新疆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福利需求与前景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中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老年人口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并利用联合国人口预测资料,对2050年以前的中国老年人口身体健康状况及其对养老机构床位数需求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5年中国老年人口中"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者占15.02%,规模达2 169万人。不同性别、年龄与城乡的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养老功能急剧弱化使得未来中国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量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16.
俄国人侨居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从19世纪末开始俄侨人口骤增,至20世纪中叶时已麇集 了数十万人,形成了自己的小社会。这批旅华俄侨的由来、人口数量及民族、性别及年龄、婚育状况及职业类型,是 中俄两国人口迁移史上饶有兴趣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高龄老人个人社会经济特征与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基于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1998、2000和2002年三期数据,在考虑死亡老人临终前生活自理能力变化下,剖析了中国高龄老人年龄、性别、城乡居住地、民族、社会经济地位、婚姻和居住安排等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因素对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城乡、民族和居住安排对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的影响作用明显。研究结果还表明,不考虑死亡老人临终前生活自理能力变化的传统方法高估了年龄、性别、民族和居住安排因素对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1990年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看我国的民族通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 1%抽样数据 ,对 18个人口百万以上的少数民族通婚率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 :各民族粗通婚率的比较和标准化通婚率的比较以及各民族分性别、年龄通婚率。  相似文献   

19.
廖艳 《西北人口》2010,31(1):85-89
贵州从江占里侗寨被誉为“计划生育第一村”,其人口发展具有人口数量恒定、人口性别比例较为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等特点。占里人口发展的这些特点与其民族习惯法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时,应该认真对待民族习惯法,宣传、推广和吸收民族习惯法中的有益成分,这样会使国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在城市、在农村,人满为患的呼声甚高。1986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5%左右居高不下。宝鸡市1988年根据抽样调查推算,超生人口57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