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汉乐府《东门行》本词“今非咄行”的理解问题,二十八年前,前辈学者曾在《光明日报》展开过激烈的争论。王季思、段熙仲先生主张余冠英先生的读法,即四字读为三句:“今非!咄!行!”然而,这种读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没有的。萧涤非先生坚持黄节先生的读法,认为“今非咄行”读  相似文献   

2.
出东门 ,不顾归。来入门 ,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 ,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 ,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 ,贱妾与君共饣甫糜。上用仓浪天故 ,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 !行 !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这首汉乐府《东门行》 ,见于《乐府诗集》。各家古文选本上基本上都是如上标点。《宋书·志第十一·乐三》所载“今非”一句变为“今时清廉 ,难犯教言 ,君复自爱莫为非”后面又添“平慎行 ,望吾归”为末句。《乐府古题要解》中“今非”一句为“今时清 ,不可为非”。余冠英先生认为 :“这诗写一个男子因为穷困要做为非的事 ,其…  相似文献   

3.
札记四则     
一、关于“今王”句“今”字的释义《孟子·庄暴见孟子章》的“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一句(以下简称“今王”句),赵歧无注,孙奭的疏见于一章,而对于该句的“今”字的释义,近年来颇为流行的看法是:“今”,应作假设连词,义同“如”或“若”。有的文言读本和语法专著,也持有这观点。如吉大韩峥嵘同志的《古汉语虚词手册》(八四年版)在例举该句时,还将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的北方风名之字当释为"卷",读为"寒".<花东>卜辞的从"(采廾)"从"豕"之字当释为"豢",是指圈养起来的猪;从"(采廾)"从"兕"之字,亦当读为"豢",是指圈养起来的兕.甲骨刻辞中作为人名、地名或族名的"(采廾)",当即<说文>的"(阝卷)",地在山西安邑境内,今山西夏县一带.作动词的"(采廾)"字,可读为"遮阑"之"阑".  相似文献   

5.
刘德辉 《船山学刊》2002,(2):104-109,136
关于文言多句联句尾字的平仄关系,余德泉先生在<对联通>里提出了一种叫做"马蹄韵"的规则,但是统计结果显示,"马蹄韵"与前人的创作实际有较大的出入.对平仄类型与联语层次二者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是对联的句意层次决定着多句联句尾字的平仄关系;而且无论平仄关系有多少种"变式",末尾两句的句尾字不能同平仄.  相似文献   

6.
刘彬 《船山学刊》2014,(3):122-127
长沙马王堆帛书《系辞》"以行亓挨"句,"挨"当训为等礼,即尊卑贵贱等级差别。帛书"知之而句言"句,当读为"拟之而后言,仪之而后动,拟仪以成其变化"。帛书"人以此佚心"句,当读为"圣人以此佚心,内藏于閟,[吉凶]与民同愿","佚心"当训为放心。帛书"《易》有四马"句,"四马"当训为四象,谓七八九六。帛书"为而施之胃之变"句有脱文,本当作"为而施之胃之变,谁而行之胃之迵,举错天下之民胃之事业"。帛书"上"字句,与今本异文较多,疑今本有误,本当作:"吉凶者,尚朕者也。天地之道,尚观者。日月之行,尚眀者。天下之勭,尚于一者也。"帛书"天地之大思曰生","思"当为"惪"或""之形误。  相似文献   

7.
"迪"字是《尚书》(据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中的常用字,今本《尚书》中凡45见,其用法颇为复杂.由于字书对"迪"字释义比较含混(如《说文》"迪,道也"之训),故占人往往随文训释,如孔传释"迪",或释为天道的"道",或增字释为"蹈道",甚或释为言道的"道",因此疑义甚多.清王引之经梳理后提出新说,认为"迪"字有可释为语词之"用"、发语词及句中语助者.[1]王氏见解有其独到处,但亦有疏失,本文即针对部分尚存疑义的"迪"字,结合出土文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曦 《船山学刊》2007,(3):128-128
王德有先生《老子指归译注》将"不以循循者"译为"不以跟随跟随",笔者以为不妥.本文从词义训诂和文意汇通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认为"循"非跟随义,而是触摸义"揗"的假借字,该句当译为"不用手摸的,能摸到."  相似文献   

9.
廖燕生于清顺治元年(1644),卒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本名燕生,广东曲江人.十九岁为诸生,旋弃诸生籍,改字梦醒,后字人也,号柴舟.廖氏厌恶科举,不事干渴,但抱负宏远,绝非甘于隐遁遗世者.他善读"无字书".即使读"有字书",亦当读其无字处,读其经世济民者.他尊孔子为" 千古大圣人",于孟子有微辞,程朱更非所喜,而受王守仁"心外无物"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影响甚深.他追求个性解放,社会批判亦激切震荡,议论多发前人所未发,就明末李贽往往亦未能到.然平心而论,偏激则有之, 狂诞则未也.  相似文献   

10.
大约是十几年前,读<费正清对华回忆录>时始知晓蒋廷黻的名字,书中就有一节是"蒋廷黻与现代化".因为时间较久,内容大半忘记,但特殊的名字却是忘不掉的;而且有一句他的演讲词也依稀记得:"历史已经使知识分子阶级成为中国人民的领袖,我们无意谦让."后来在许纪霖先生论中国知识分子的书中又遇蒋廷黻,标题是"瓷器店中的猛牛",对蒋的生平事迹才有较详实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国语·越语》:"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其中的"帅",说者皆以"帅,同率,率领"解之。将此句释为:"帅,同率,将要率领你们夫妇来繁殖生息"。查阅其他各家文选、教材也如此解。许多字典辞书在"帅"字"同‘率’,  相似文献   

12.
<正> 据耿元瑞先生考:"李白寓家鲁地至少十六、七年"①;又据郑修平先生考:"李白寓家任城(今济宁市)的时间,计二十三年"②.无论是十六、七年还是二十三年,总算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可能正因为寓家东鲁时间这么久,杜甫才有"山东李白"之说,元稹更有"山东人李白"之说.到了后晋的《旧唐书》,李白干脆就是今山东济宁市"市民"了:"李白,字太白,山东人.……父为任城尉,因家焉".这里李白父亲李客也连带着荣任为今济宁市"市长"了.  相似文献   

13.
今天一提丧家狗,都知道是比喻失去靠山,到处乱窜,无处投奔的人。丧读去声。据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黄山谷诗补注》中考证,此语原出《史记·孔子世家》:“累累然若丧家之狗”,据《史记集解》引王肃语及《韩诗外传》,本读平声,系指丧事人家之狗。黄庭坚《次韵德孺惠贶秋字之句》诗:“顾我今成丧家狗,期君早作济川舟。”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先生不但是著名的政治家,同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一生著述甚丰,本文仅就他有关读《史记》的方法问题,做一简要介绍。 梁启超先生在其《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见《饮冰室专集》之七十二)一文中说,读《史记》的方法有两条,一是常识的读法,一是专究的读法,但不管是哪一种读法,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入门准备。这就是:(1)先读《史记·太史公自序》以及《汉书·司马迁传》,其目的是“明了作者年代、性行、经历及全书大概”。(2)读《汉书·叙传》论《史记》的部  相似文献   

15.
郝敬(1558-1639),字仲兴,号楚望,今湖北京山人,世称"郝京山先生",乃晚明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思想家.其学术思想可概括为:依循圣人之道而倡实事、实践.郝敬以气与理原本无二亦无先后为基本观点,认为"性善又岂有二","离才情无复有性",主张天理与人欲、心与身的相互依存、统一.  相似文献   

16.
徐广才 《北方论丛》2020,(2):115-121
根据出土文献用字情况,"憎愠惀之脩美兮"中的"脩"古本当作"攸""■"或"卣",今本作"脩"或"修"乃是后人改动所致;"愿荪美之可完"中的"完"不必从一本作"光",古代元阳二部关系较近;"蹇吾願兮"中的"願"当读为"前",前行之义;"易初本迪"之"本"当为"不"字之误,"不"读为"背"。  相似文献   

17.
历祖卜辞中有一组"癸酉貞日夕又食"的卜辞,称为"癸酉日食",或读"夕"为"月",占卜是否会发生日食或月食,或认为应从日字断读,是一次月食。其中的"日月"二字写法特殊,都作日字在上月字在下而挤占一个字的位置,有学者认为"日月"应是一个字即"明"字,为"明有食",是天明后发生的一次日食。本文认为,读为"明"字可从,而"明有食"与卜辞记载日月食的辞不类,应不是一次有关日月食的占卜记录。卜辞"■(又)食"不是日、月食的专用语,由辞末及整版甲骨上有祭祀上甲的内容,所称的"癸酉日食"实应是占卜"侑食"上甲的一组卜辞。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或写作■),当释为"呙",在卜辞中多读为"祸",过去将甲骨文"■"字释读为"祸",实为鸠占鹊巢。"■"当依于省吾先生说读为"咎"。它与甲骨文"祸"字虽然同与灾害有关,却有不少区别。主要是在卜辞里,祸由人起,而咎自外来。殷人的灾患观念里既有对神灵的迷信,又有一定的反省精神和深深的忧患意识,还有一些勇于担责的气魄。战国时期,孟子论国家存亡之机曾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著名论断。商王朝立国五百余年,与殷人浓厚的忧患意识是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19.
鉴赏古代诗歌,读者的文化知识、生活历练和美学修养等因素固然重要,但鉴赏中的"读法"问题亦不容忽视.是默读,还是出声读;是念,还是歌咏;是"高声朗诵"还是"密咏恬吟",等等,于鉴赏  相似文献   

20.
认证前贤说"■"以及"■、■"诸异体为古乐曲"韶"字初文,并申述构形本旨。陈邦怀先生说"从八从鱼"之"■(颁)"字,卜辞中大多数情形读如"编",编排演练义,而非颁赐之"班"。甲骨文短语"■"读为"颁(编)益(佾)韶",义为每八人一列编排演奏韶乐。依据卜辞史实,证以传世典籍,对殷商时期王室演奏的六种古乐"韶"、"商"、"祈"、"唐"、"美"、"■"作了探讨。"■"为"弦"字初文,本义拉奏弓弦乐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