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确理解《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供给与需求关系的理论,对于认识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很有意义。下面分五个问题:即一、什么是供给与需求的同一性或“等同性”;二、为什么说供给与需求不存在同一性;三、为什么说市场上商品量与市场价值量之间存在统一性或必然联系;四、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建立供给与需求、生产与需要的直接联系;五、供求平衡与价值规律的关系,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2.
“制度安排”是经济学家达德利·诺思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对人的行为存在约束力、具有一定程序、服从道德伦理的一组规则。根据政治制度的不同,制度安排的供给也有所不同,与商品市场类似,也存在意愿中的制度供给和实际中的制度供给,而且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差距。回溯我国党内民主制度变迁,党内民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趋势逐步加快,围绕党内民主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但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常常存在执行不力的状况,制度往往被潜规则替代或被形式化,形成了制度运行中意愿制度供给与实际制度供给之间的差异。在我国政治体制框架下,通过对党内民主发展过程中的制度供给与执行实践进行梳理,对基层党内民主制度落实过程中的困境进行分析,从而对如何优化基层党内民主制度供给、提高实际制度效率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以加强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经济既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并兼有现代农业的畸形二元结构,又是一种以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二轨并行的混合机体。因而近几年来,当竞争机制引入农业及农村商品货币关系不断强化之际,中国农产品市场供给、需求、价格出现了高波幅的振荡,这种“波动”连动了整个市场的共振,困囿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为了适度控制市场波动,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有必要对农产品市场供求理论予之科学的素描和实证研究。 一、中国农产品市场供求理论 农产品市场的供求是在价格调整下的商品农产品供求。但因我国农村商品经济欠发达,农产品商品率较低,因而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模型既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供求模型,又不同于  相似文献   

4.
董明堂 《河北学刊》2007,27(6):151-158
本文试图以一种崭新的非均衡的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收入双重属性的市场交换概念,重新阐释市场交换问题。两个人在竞争市场上相互交换的两种不同商品,既是自己的供给商品,即自己生产、拥有、卖出的商品,又是对方的需求商品,即对方用供给商品买回的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两个交换商品具有供给与需求双重属性,这种属性说明用什么交换什么;供给商品生产和交换消耗的费用称谓供给成本(简称成本),用成本买回的需求商品称谓需求收入(简称收入)。两个成本交换后,变成了两个收入。成本与收入也有双重属性,这种属性说明,两种交换商品用多少成本换回多少收入。市场交换就是用供给交换需求,用成本交换收入,追逐收入大于成本的利润,避免收入小于成本的亏损,这就是市场交换机制。  相似文献   

5.
董明堂 《河北学刊》2007,27(5):182-188
本文试图以一种崭新的非均衡的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收入双重属性的市场交换概念,重新阐释市场交换问题。两个人在竞争市场上相互交换的两种不同商品,既是自己的供给商品,即自己生产、拥有、卖出的商品,又是对方的需求商品,即对方用供给商品买回的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两个交换商品具有供给与需求双重属性,这种属性说明用什么交换什么;供给商品生产和交换消耗的费用称谓供给成本,简称成本,用成本买回的需求商品称谓需求收入,简称收入,两个成本交换后变成了两个收入,成本与收入也有双重属性,这种属性说明两种交换商品用多少成本换回多少收入。市场交换就是用供给交换需求,用成本交换收入,追逐收入大于成本的利润,避免收入小于成本的亏损,这就是市场交换机制。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金融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金融制度改革是在制度供给绝对约束状态下开始的,可纳入金融制度创新范畴的改革主要有:“三次制度性的创新分离”等八项内容;“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取向”等七大特征;制度创新的绩效表现为“推动了金融发展、影响了金融制度环境的变化、推动了制度需求和供给的互动”三个方面。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定位,但有不少举措在定位上值得分析。金融改革的实质在于改革金融制度、金融结构、金融运行方式:“只有改革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措施才属于改革的范畴”;“资金性质要从资金产品化变为商品化”;“由国家垄断信用向国家调控信用制度转变”。金融发展的关键是实理金融资源优化配置,而优化配置的基础是金融结构合理化。金融开放的实质是利用两个市场。金融制度改革必须关注现代金融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粮食安全取决于动态的粮食需求与供给。从供给方面看 ,城市化进程加速、开发区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等都将进一步占用相当的土地资源 ,这将影响粮食供给 ;从需求方面看 ,人口不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变化都将导致对粮食的需求持续上升。在人口与土地资源双重压力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制约的条件下 ,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需要从科技、体制等多方着手增加粮食供给。只有具备充足的耕地资源 ,才能保障足够的粮食产出 ,引出的政策含义是必须实施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实现“藏粮于地”。  相似文献   

8.
西方市场占有基础理论经历了从供给理论向需求理论的演变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反映。那么 ,我国现阶段的市场占有基础理论是什么呢 ?本文的观点是 :工业化的不发达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及当前的经济形势———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供给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特殊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和需求供给理论,对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需求、制度供给和生成动因进行解析。研究表明,土地股份合作制作为一项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生成动因主要在于“外部利润”的出现、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的节约、利益集团的一致性同意、政府等次级行动团体的积极参与、制度创新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等。因此,应当遵循土地股份合作制制度变迁的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论当前我国制度供给现状及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变迁方式的不同,制度结构也就会有差别。需求诱致制度变迁的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核心制度缺失而导致制度供给陷阱,强制性制度变迁也可能因为供给与需求出现错位,导致严重的制度结构不均衡,这就对研究制度变迁方式及其运用规律提出了要求。本文通过对典型的需求诱致制度变迁———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国有企业制度改革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了制度变迁方式的交替使用能够较好地避免制度供给跌入陷阱,而且制度变迁的及时转换还能够有效地实现新的制度均衡。  相似文献   

11.
制度型开放的要义是国内国际制度互动,包括向内制度优化和向外制度供给的双重含义。在美元霸权的背景下,制度型开放将为中国参与国际金融体系带来更多机遇与挑战。文章从国际清算结算规则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两方面分析中国金融开放的战略演进方向,提出中国金融开放的潜在风险和应对策略,为中国推动全球金融秩序重构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即以金融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和国际金融事务话语权多极化,逐步形成平等共商的国际关系格局,渐次实现对美元的“去依附化”。在此过程中,中国应以贸易支付安全为基础、稳步提升人民币的地位和稳定性,进而使中国具备推动全球金融交易规则变革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两个伪问题--评均衡价格与经济均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明堂 《河北学刊》2003,23(5):54-59
分析均衡价格与经济均衡的价格、需求价格、供给价格和供给与需求称谓存在的问题,笔者发现,供求与价格反正比关系是难以成立的.假使商品供求与确切的价格概念,即(单位)供给商品换回的需求货币收入联结、建立关系,那就形成供求商品与供给商品交换需求货币的关系,或与需求货币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则是无法论证、不能成立的伪问题.因为经济人以较少成本交换较多收入、追逐利润避免亏损的行为,反驳了均衡价格和经济均衡的供求均衡、效用最大化的市场交换理论.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性李明芹,马洪洲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的理论”,从理论上回答了劳动力是商品这一新课题,并对事实上已经存在的劳动力市场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这对于劳动力商品进入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商品市场的范围内探讨了商品专业市场典型的信用失范现象———假冒伪劣的根源 ;并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的微观运行机制作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5.
火车票定价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方面 ,人们对火车票的需求 ,在某一段时间内非常巨大且缺乏弹性 ;另一方面 ,火车票的供给又不能储存 ,它只能每天供给。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 :火车票的需求与供给在某段时间内 ,数量上不相等 ,而整体统一提价并不能达到分流或分散旅客行程的目的。本文认为 ,通过价格歧视的作用 ,来达到使火车票的需求与供给在某段时间上尽量相等 ,从而使“货币投票”规则替代“时间投票”规则 ,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6.
全球治理的实质良法善治难以应对数据跨境流动公共性多元耦合产生的新型治理需求,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视角可指引数据跨境流动规制的形式良法善治范式革新。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有助于厘清数据跨境流动规制的概念与内涵,即“规则制定—规则运行—规制评价”嵌套的动态独立国际法系统,以及形式良法善治需求下四类规制“一体两面”的多元协调系统运作方式。通过规制现状与谱系反思,发现数据跨境流动规制的效用梗阻呈现供给能力不足、供给过剩以及供给制约需求的国际公共产品结构性“供给失灵”现象。依据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指引,效用梗阻的形式治理范式革新应坚持“加减乘除”四重运算的复合策略框架。数据跨境流动规制的全球治理形式范式革新符合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主张,中国应积极引领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理念与模式变革。一方面,秉持以数据安全为核心、国内与国际规制双向互动为重点的兼容性规制理念;另一方面,以“数字丝绸之路”为支撑,深化平台联动、议题联结和机制协调,探索全面开放性和高度包容性的数据跨境流动规制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制度供给意识与制度需求之间存在内生性的理论联系,制度供给意识与制度需求的断裂是影响制度产生法律效果的重要原因。在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相关法律制度文件中,存在制度供给意识与制度需求断裂的问题,表现为滞后性、形式化与工具化、公信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东北地区市场经济发育缓慢、人情文化阻力、社会力量不足等造成的,需要积极推进理性意识的转型、规范权力运行、优化市场格局,并从社会整体着手,软化东北地区制度供给意识的"外壳",实现内部观念的法治转型,以弥合制度供给意识与制度需求间的断裂。  相似文献   

18.
我国建立券商制度文明已刻不容缓。券商制度的安排必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投资银行业务拓展面临的“制度供给不足”状况,应在制度安排和政策供给上完善;合理的制度安排应将“市场”还给市场。政府监管机制的制度安排是对现有市场制度安排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农业制度供给不足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制度做为一种“公共品”,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更由于中国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农业制度供给处于严重短缺状态中。中国农业制度供给不足,既有初级行为团体方面的原因,又有次级行为团体方面的原因。然而做为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农业制度供给不足主要是政府主体造成的。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就业制度等制度供给严重滞后于制度需求,对中国农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数据要素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数据要素市场的有效治理是数字经济时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和政府市场监管效能。理论逻辑方面,在新发展格局下数据要素市场治理的主要内容涵盖供给、需求和供求平衡三个层面。市场运营模式不完善、交易机制不健全、开放共享不足、制度建设不完善是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有效治理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实践路径方面,应推动速度规模导向型治理转向质量效益导向型治理、零散分割式治理转向协同整合式治理、市场体系完善的单一型治理转向“市场体系—市场制度”建设的复合型治理转变,借助政府调控主导下的市场主体多元共治、制度建设引领下的治理结构优化、技术创新驱动下的治理效能与安全统筹,实现对数据要素市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